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關的就不要,有關的選起來

  無關的就不要,有關的選起來!

  提疑情、參話頭、守正念──守住這一個中心點, 其它的都拿來和這一個自己産生的蛋來相應,能相應,它就能出現──這就是我們修行怎麼勘定對不對的基本原則。

  ───────────────────────

  這一陣子,我們談到有關入初禅定前的十種相貌,其中最後一個就是「境界相應」。

  什麼叫作境界相應?也就是當我們把自己的心停住以後,妄想心停住以後,它會産生的就是,你的「真心」會起作用,它會開始成長;成長的時候,就會開始産生一種動相;動相現前的時候,有所謂的不定相,它會一直出現,但是這些並不是你要的,你要把它舍掉。

  像我們提起話頭來,這個話頭會是你的一個標准,當它所産生的境界,與你的話頭不相應,那你就把它抛棄掉,不要執著在那邊…,

  逐漸地,就會有與你的話頭相應的境界産生,這個時候,你就要守住它!這個叫作「境界相應」。一直守住它,讓它們交融在一起,你一坐下來,那個境界就出現,跟你的話頭就相應,這個叫作「心一境性」,境界相應,是指這樣。

  多少人在禅修的時候,滿天的境界,「師父!這個對不對?那個對不對?」那些境界,說不對,你不相信「啊

   不過…那是真的耶!」當然那是真的,但是,那是不對的,因爲它與你的境界沒有相應,也和你設定的標准沒有相應。

  爲什麼我們要提疑情、參話頭、要守正念?你守住這一個中心點,其它的都拿來和這一個自己産生的「蛋」來相應,能相應,它就能出現──這就是我們修行怎麼勘定對不對的基本原則。

  現在,大家可能出現一些盲點。譬如:氣動,不是氣動不對,氣動那個事實是存在;但是,你修行是爲了氣動嗎?你守的疑情是氣動嗎?你參的話頭是氣動嗎?既然不是,它就是妄境嘛!

  有時候,你會看到阿彌陀佛,那又怎麼樣?心裏一團什麼、什麼?然後又有一個什麼、什麼?那和你的話頭有關嗎?無關的,就不要嘛!你撿了一堆有用嗎?

  其它的境界也都會出現,而那些境界不是你的目標,你把它丟掉就好了,還一直守著它幹嘛!你參禅修行的目的,是爲了那個東西嗎?何必守著它呢?

  你的正念在哪裏呢?你的疑情在哪裏呢?你的話頭在哪裏呢?目的是要與你的正念相應啊!其它都無關。

  你要記得,兩個境界:一個是妄想心的,那個不算,我們要把它停掉,「假的」你就通通丟掉了!然後,工程面這邊,「真的」會出現,而且很多,這些我們通通都不要。我們只選「一個」,跟你的話頭、跟你的疑情「相似的、一樣的」,才選來相應。不是你的境界不對,是那些其它的境界不要啊。

  你了解這種取舍狀況,怎麼會有問題?是你沒有真正在行。這樣講已經很清楚了,不要再把它弄錯了。

  我沒有否認你的境界,但是,你的境界跟這個話頭、跟這個疑情無關,無關就不要嘛!是不是這樣!有關的,我們選起來;無關的,就不要。這很簡單吧!

  如果還要爭、還要吵,還有那麼多的「我有一個什麼境界…,是其它道場的東西,他們不懂、不會修。」還一直執著在那些垃圾上面,那麼下輩子去當清道夫好了,我們不是。

  一個觀心行者,認真參禅,經過這樣一段時間,自己誕生疑情、自己産生話頭,你從這裏來。修行法門很多,它的基本藍圖就是這個樣子,隨處下手都可以,但是,就要跟這個地方相應。

  有個道場,叫作「中道實相觀」,就是修這個,跟這個相應。他立定了那個目標,境界要來跟這個地方相應。一樣啊!名詞不一樣而已,所指的都一樣。

  這不過是起步的階段,你要懂得修行的過程,到這個「心一境性」,再加上前面定慧喜樂,這叫「五覺支」,全部具足,初禅定成就。

  你沒有這樣的境界,就在周遭那些枝枝節節的東西,腦袋裏想著「我在坐的時候,一陣清涼。」一陣清涼又怎麼樣?十陣清涼也沒用,它沒有辦法把你拉出叁界外。

  「我坐的時候,一片光明。」那又怎麼樣?又不是臨命終時,有什麼好談的?那是沒有目標修行的人,整天愁眉苦臉,在生死邊緣掙紮,每天爲了叁餐、爲了生存的一席之地,痛苦難當,在這個時候,獲得一時的輕安,得到片刻的甯靜,那是值得給他鼓勵的。

  今天你在這裏,要念念都清淨,要怎麼修呢?就是不要執著在其它的境界上,要把那些通通甩掉。在這裏,我們交待得很清楚,不要再輕易的和人家談那些莫名其妙的外行話。

  修行者,號稱大丈夫。我們爲何而來?把它弄清楚、掌握好。爲什麼一開始就一直要各位自己産生疑情、緊守疑情、深參這個話頭,爲什麼?沒有的話,你在這裏不能相應啊。你拿什麼去相應、用什麼去相應?

  境界來了,有啊!怎麼沒境界,每天都有境界,譬如:吃飯,飯的境界;睡覺,床鋪的境界;一到禅堂,被罵的境界。這不都是境界嗎?一個境界、一個境界,是這樣相對的。

  現在,你在這裏參禅打坐,緊守的那個疑情,深參你的那個話頭,你拿什麼來與你相應?就是從你內心裏頭,那個停心以後,真心流露的境界,來跟你的話頭相應,這就對了。

  我們在修行中,我跟各位講過很多,任何的方法都是媒介,數息觀、白骨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這五個是基本的傳統修行方式,它叫作五種停心的訓練法,我們簡稱爲「五停心觀」,五個停心觀。

  佛教傳到中國來,叫作北傳佛教、大乘佛教,它的停心觀更多。你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一種停心觀;誦經,誦經那也是一種停心觀;禮佛、拜忏,也是一種停心觀;持咒、修密,也是一種停心觀;參禅打坐、參話頭,也是一種停心觀。

  這些都是從技術面來立名的,它的目的,無非是要我們──先停止妄想心的作用。妄想心的作用一停,那個生命取向的生命智慧,它就會全方位的發動,全方位的發動,生命的智慧自然就會成長起來,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真心、真如」。

  這個部份,它會慢慢的成長,不管你把它叫什麼。叫「法身慧命」也好、「天然覺知」也好、「真如本性」也好、「菩提涅槃、妙明真心」也好,都無所謂。這個部份開始成長,那才是我們所講的工程面,你要成就的是指這個部份。

  那麼,這個部份,首先它會使你內心産生十種現象,叫作十功德。十功德再發展下來,就是五禅支,那就是初禅定的境界。它繼續的成長,你用大乘的禅法,直接可以帶你出離叁界。叁十七道品就融合在這裏面了。

  現在,句中玄的部份應該完成了,這十功德也應該能夠拿來檢定自己,這一個檢定,不能夠說都沒有。

  現在,各位是在進行一種基礎性的工作。你的佛法知見,我們是在講經的時候講的。每個禮拜的六堂課,是從華嚴的深度來談的。這是假設各位,基礎佛教的部份,你都有。

  你在禅堂裏頭,基本的前行沒有,不要緊,我們第一個月告訴你這些;第二個月開始,就要進入正行的部份,一回一回,各有不同。我們希望大家真的能夠推動自己。

  在這個月來,你學到多少,或成長了多少,這些不管。至少在修學的過程中,對于這一部份應有的認知、基本的架構,你要能夠這樣子樹立起來。你不要擔心,你有了這個很健全的、很完整的基本心理基礎,那要進行這偉大的心靈工程,就看你的心理准備夠不夠。

  現在大家這些基礎應該都很完整,我們就應該提起精神,好好的在自己的話頭上用功,再更上一層樓,我們的進步應該非常的快。

  假如你一直掌握不到下手處,或者一直有那種茫然,那就表示根本還沒有找到自己回家的一條路。所以,要趕快從迷失的地方,進入自己確定的方向。

  我們的疑情在哪裏?話頭在哪裏?在我們所作的基礎提示上,各位已經磨練過相當的時間了。現在,提起精神──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