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沒有真實走過!
心的道路只有自己走上去! 不要停住!要有更高的警覺性,要求自己再超越!疑情應繼續提起!! 話頭繼續深參!!!─────────────────
禅堂裏,行住坐臥只差一個臥。一大早起來,等于是從臥如弓,轉變爲行如風,坐如鍾,立如松。那麼一站,頂天立地。那麼一行,行遍虛空。跑起來時,如風一般。
另一方面,我們的覺知、感受又是如何?一個行者,應該對自己的一舉一動要了如指掌。進入意中玄,一個行者對于話頭,很本然的會抱住它,隨時隨地都會提起疑情,緊緊的守著。
這時,有幾個特色:經常會站在那裏,好像在沈思什麼,事實上,它不是在想,而是「抱住疑情,提起話頭」,這一相隨時隨地都會顯現出來。這個時候,他的心會比較平靜。然而,你只是適應,或者是已進入狀況?這是有很大的差別。
如果只是「適應」也會很平靜,但是,我們所要的是「進入狀況」。在這個時候,自己的內心會有一股力量,一直在求證,也會發現沒辦法與人說一碰到人就想論道,拼命要講,卻常有牛頭不對馬嘴的現象,內心裏火辣辣的一股熱忱一直要求證……
就是這樣!這是你已經走出自己的新天地,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已經清楚心的作用不宜再受心王的影響,可是,「心念的産生怎麼來的?」還並不太了解,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知道有一條路,很想上去,可是,那條路很陌生,所以,經常在嘗試。這時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要去開辟那個新天地。此時的心境,以「邁向未知」來形容是最恰當的。
那正確的、所肯定的是如此,但是,你還沒有真實走過。與人論道也常常有誤,可是很堅持自己的看法;對于別人善意的建議,也不太能接受。這也就是一般有成就者會有慢心與自負,就是這種情況。……
但是他的自負與慢心,是來自于他內心的一種建設與認知。基本上,他已經知道一般人的心理作用是如此。透過這樣的藍圖:心王爲背景,心所與塵境基本上是受心王的影響。所有的凡夫都認爲本來如此,凡夫就停在這裏。
當然,凡夫也講不清楚,所以就接納了這個事實,因此就活在諸法無我、諸行無常中,這是六道輪回的根本。
現在,行者已經徹底弄清楚,而且開始走出來,這是正行的第一步;對于寂靜涅槃已經非常肯定,不但肯定,也開始在沖刺,上路了,展開神聖的菩提大道。自己在摸索,自己知道──心的道路只有自己走上去!!!
全世界所有的宗教講「如何走上這條路」的,只有禅宗透露得最清楚、最明白,但是,也很難把它具體的表現出來。所以,行者在這個時候,都有一種「難言之隱」,自己內心很清楚,可是在表達上確實有障礙,因此會很喜歡「內守幽閑」因爲他已經嘗到真正的法味。
所以,你會發現這樣的行者:只要心裏有進境,就會歡喜的莫名笑起來,這是點滴在心頭,內心的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那種內心的感受是真的,可是在表達上面,往往也會有一種得理不饒人的現象,但這是實際成就的一種象征。
從心靈成長的過程來看,猶如正在走上坡路的自行車,他在正確的道路,一個勁兒的往上爬,雖然很累、很喘,但就是很高興,因爲他還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
他沒有完整的經驗與知識,所以容易表達有誤,經常把最究竟的果地拿來形容現在的境界,講得比佛陀還了不起!……他語言用得不當,但是他就這樣用,也這樣肯定。
如果在這裏自滿了,就會變成僵化,因爲他的法喜會造成他的傲慢,傲慢又造成執著,而上不去。因此,這個時候,應該要更謙虛,再去嘗試更進一步的喜悅,所以我們經常提醒各位,要作「無盡的超越」,菩提大道還很長,還要繼續前進。
這個時候他喜歡坐,看到人也只喜歡論道,而且只有他的對,這是意中玄初要的善根發相。
境界到那裏,相上可以看得出來!體上的部分,行者不見得都說得清楚,而我們也已經講得最明白了。內心的運作狀況,凡夫爲何如此,行者該如何走,都已經清清楚楚。人生,在這個時候,可說是最大的喜悅,也最感到自豪,這時不太能謙虛。這是他的善根發相,這是對的。
但是要注意,不要停住!要有更高的警覺性,要求自己再超越!疑情應繼續提起!! 話頭繼續深參!!!要了解自己──「在什麼樣的境界裏?腳站在那裏?頭頂著什麼天?心境到達什麼程度?」
一定要繼續鼓浪前進!疑情雖然在一個話頭之下而已,但還是一連串的。在「華嚴」的領域裏,這叫甚微細智,或者叫極微細智。
假如,參「念佛是誰?」只是提著一句口號,那就錯了。在這樣的一個前題之下,這裏的心思缜密。行者在這樣的曆練過程中,那種心靈工程是非常微細與精密的,絕不是含糊籠統就可以帶過去的。
現在,提起精神,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