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波巴四法開示
時間:2008/01/13
地點:印度 瓦拉那西
中譯:堪布丹傑
【前言】
首先,我要問候以創古仁波切爲首的僧俗二衆和所有與會大衆,大家好!今天在瓦拉那西西藏大學噶舉學會的邀請下,要來講解岡波巴四法。
在釋迦牟尼佛講說深廣正法的聖地,瓦拉那西鹿野苑,如果我似懂非懂、隨意講說的話,是應該慚愧,也是不恭敬的。但是,我相信跟隨具廣大悲智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就算是僅念上一句,也比在此生中所擁有的一切都還要珍貴,因此,這也是我今天要送給各位,最好的禮物!
接下來,我要針對達波噶舉祖師達波拉傑(岡波巴大師)的口訣要義—岡波巴四法,隨心地給予一些解釋。由于在各地,大都以講授大論的方式講解此法,而自己卻不是很精通此法,因此,我不會以傳統講授大論的方式給予教學。我將做一般性的介紹,並講一些自己的心得,就是一些比較屬于個人的感受。它們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但是我相信隨心地給予一些解釋,在座的各位也都是有智慧、善能分辨對錯的人。希望你們能夠對正確的內容給予廣解,不對的部分給予批判,這是我的請求!
【四法正文】
〈願心向法〉
岡波巴四法是願法(心)向法,願法向道,願道斷惑,斷惑顯真。有些法本將願法向法稱爲願心向法。但在這一部法本中提到的是願法向法。
這裏提到的法,一般來說,即是我們常說的Dharma,即是取舍善惡的方法。
平時對于此法有用叁士道的方式來講解,但我想,就自己所想到的來講說就可以了!
修行,當遠離世間八法
所謂「願心向法」,如「薩迦四離貪」中所說:“若執著此生即非行者”。意思是:如果我們沈迷于世間八法,就不是一個修行者。
我們應該如何來理解呢?我們可能會問,生活與工作有可能離開世間八法的嗎?這是做得到的嗎?其實這並不容易。因此,我們要了解,「遠離世間八法」不是口號,就好像不能口頭喊著「我們應該斷除貪嗔」一樣,應該要去思維這些話所闡述的關鍵是什麼?
我覺得,這裏的關鍵是「貪」,我時常把它稱爲「盲目的貪著」,意思是沒有善惡觀念,固執地想要得到某樣東西的一種強烈執著。例如電視上的摩托車廣告,帥氣的車手騎著摩托車在空中飛行,越過重重高山。事實上,摩托車不會飛,也不可能剎那間就飛越高山。第一次看到我們還覺得奇怪,覺得不可思議。但幾天之後看習慣了,你可能就開始想:“嗯,我也應該買一臺帥氣的摩托車來騎騎看。”你的欲望就這麼生起了,同時你也失去了正確抉擇的理智。
畫面會迷惑一個人,讓人無法做正確的判斷,最後讓你決定買下那臺摩托車。這就是一種盲目的貪著,沒有判斷力的貪著,能夠驅使一個人作不了主地去做某件事。
我們生活當中,對服裝、美食、名聲多少都有一些貪戀。雖然我們對佛法有信心,歡喜去修持,也花了很多年的時間修行佛法,但是,我們根深蒂固地觀念告訴自己:佛法可有可無,衣食名聲還是比較重要。
修行,不是一種消遣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修行是要實實在在地去做的。修行不是一種消遣,也不是按摩。什麼是按摩?就是身體酸痛了才會想去做的事情。同樣,我們很多時候都是遇到了痛苦才想到修行。這代表我們並沒有把修行當作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最明顯的事是,一天工作結束之後,晚上的夢境都是一天的俗事;但如果一整天修法、讀經或禅修,結果卻什麼都沒夢到。原因是,我們只是身體上在修行,自心跟俗世卻是親密的好友,連晚上作夢都難分難舍。
總而言之,自心當中想要修行的空間,總是空空蕩蕩,俗世的空間卻琳琅滿目,讓人眼花撩亂。因此,爲了要讓自心向法,我們不要對今生短暫的財富、地位與名聲太過于執著,而是要尋求來生更長遠的快樂。
這裏提到來生,雖然現在科學界還無法證實有輪回,但是,科學家對于此點還是應該存有好奇心。哪一天如果證實輪回存在的話,將會是一個改變全世界的觀點。我們現在總是計劃十年、二十年以後要做什麼,如果有一天輪回得到了證實,我們可能就會有來生的計劃了。總而言之,就算不相信有輪回,也應該要存有一點好奇心來想想:或許不只今生,如果有來世呢?因此,我們要爲來世的快樂作打算。
如何能爲來世作准備呢?今生的財富、名聲能夠帶到下一世嗎?不可能,許多「觀死無常」的教法都在提醒我們。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關鍵就在于此刻的這一念心。我們心上的習氣,例如積聚善功德的習氣,能夠延續到來世,這樣能夠讓我們的來世過的快樂,遠離痛苦。所以都是依靠這一念心。
修行,要能夠在細微心識上留下痕迹
有人可能會接著問:“我今生花個幾天修修佛法是不是就可以了呢?”這可不行,花幾天敲敲鼓,念念咒,轉幾圈念珠是沒什麼用的。例如今生是過去的業力而形成的,但我們對過去什麼也不記得,就算過去世作了什麼修持、善法,甚至有神通也都忘記了。更何況只是粗淺的做作樣子的修持,對來世當然不會有任何幫助。那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要做到能夠在最細微的心識上種下善的習氣種子。中陰教法說:臨終時身體四大次第消融,最後粗的心識將會止息。但是,細微的心識將會延續。
因此,如果你決定今生要修持佛法,那就要用心修持,要能夠在細微的心識上留下痕迹。敷衍、輕忽的修持是沒有任何用處的。你要盡力地、用心地體會佛法,這非常重要,雖然我也無法證實是否有來世,但我相信如果有來世的話,用心修持,會讓你的來世得到利益。
總而言之,如果無法避免世間八法,就像岡波巴大師曾說:我們可將世間八法看成是一種成就妙果。這樣也不錯。當你無可避免的得到一些名聲時,你可以這樣來思維。但是你不可以刻意執著地去追求世間八法,那樣就不是正法的修持了。
因此,願心向法的意思是,你不是將目標局限于追求今生的世間八法,而是追求一種長遠究竟的利益。
〈願法向道〉
所謂願法向道是說,修行不只是隨便修修而已,而是要修持能夠開展證得遍知果位的道。什麼是道呢?其意思是,不應只是表面形式上的修持,例如念念儀軌,而是要在心中生起證悟,生起修道的體證。如果沒有這樣,我們可能以爲自己是走在開展遍知果位的道路上,但很可能只是在過日子,浪費了很長的時間而已。
修行,要透過深刻地思維,在心中生起敏銳的體悟.....
噶舉派的行者,爲了讓自心能與佛法結合,生起證悟,要不斷地觀修「回心四種思維」的前行法。修行不是概念上“喔,大概是這樣子”的理解就行的,思維『死亡無常』與『輪回過患』的道理時,要能夠在心中真實體認到「輪回的本質就是痛苦」,要不然,就算前行法修了幾十萬遍,但也只是一個數字,一種儀式,心中不會有感受。這樣的修持也不算是「實修噶舉傳承」的法。
因此,對于『輪回過患』與『因果業報』的觀修,要能深刻地去思維,要在心中有敏銳的體會生起。例如「輪回過患」的觀修提到叁惡道的痛苦,例如畜生具有愚癡的痛苦等,在知識上我們都知道,但卻沒什麼感受,例如看到一只牛,你會想:“喔,那就是愚癡的情況!” 但事實上,向外去看別人的愚癡,還不如想想自己的愚癡來得好。某方面來說,畜生可能是愚癡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們該做的、能做的都在做呀!反觀我們人類,該做的沒有去做,生爲萬物之靈的人類,一點也不懂得好好用用腦子。因此我猜想,可能真正愚癡的動物是我們自己。
思維叁惡道痛苦的主要目的是,如果只想自己的苦,你會不知道自己的珍貴價值,因此跟其他衆生比較,從其他衆生的條件與環境相較之下,找到自己的價值。這個思維能夠鼓勵自己,認知自己的珍貴價值。佛經當中有非常多有關地獄痛苦的敘述,但是因爲我們感受不到,聽了不會有感覺,反而會覺得奇怪。因此,輪回的苦是要回轉到自己的心上去感受的。如果做不到,而只認爲地獄只不過是某個位于金剛座下方的一個痛苦地方而已,我覺得這樣是不會有什麼利益的。因此,萬法都要和自心相結合,要不然,總是向外去說食數寶是沒有用的。
修行,要和自心相結合
談到大乘法,無上密法,或者大手印禅法的修持等,都有一個重點,就是這些修持都要和自心相結合,要用心實際體會的修持。
平時,我們都從自己的窗口去認識這個顯像世界。由于是主觀地、透過我執在觀察,因此會認爲一切是理所當然,例如看到一個人在笑,你懷疑他是不是在笑自己,或者以爲垮著臉的某個人是對自己不滿。事實上,我們沒有理由去懷疑對方是在嘲笑自己或對自己有任何不滿,問題是在于我們太主觀了。
事實上,應該是我們操控文字,而不是反被文字迷惑,但情況是,從小被命名爲「紮西」的某個人,會認定「紮西」就是自己,當別人批評「紮西」時,他就會以爲是批評自己,並且生起煩惱。事實上,「紮西」到底是誰?它只不過是個名字,任何人都可以說自己就是紮西或是洛桑的呀!如果了解這一點,紮西可以想“我不是紮西,我是洛桑”,或者洛桑可以想“我是紮西,不是洛桑”。但是我們作不到,我們非常執著“我是某某人”,非常執著“他就是在罵我”,進而産生各種痛苦。
我們應該認清顯像世界,自己和世界的關系。盲目地貪執,只會産生痛苦。我們應該思考:“到底我所經驗的顯像是不是真實的?”其實這一切都只是自己假名安立而造成的,因爲自己的無明貪執太強烈了,理…
《岡波巴四法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