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健康康沒什麼反應,好象是沒來過是一樣的。」那不論如何,有的時候你很法喜的在參與法會,很多時候感冒、痛苦也好,它反而會變成你的一種莊嚴,它並不是一種痛苦了。但無論如何,雖然是這樣講,但是還是希望各位能多保重身體,因爲大家住的國家比較舒適,環境也都比較好,到這裏的確會遇到跟自己環境不一樣骯髒混亂的環境,所以各位還是記得多喝幹淨的水,食物也要多注意,還是要多注意健康比較好。
【學員提問】
可以我想要變的慈悲,我就真的能變的慈悲嗎?我們平常爲什麼要特別觀修慈悲?慈悲與貪著的愛有什麼不同?
【法王回答】
你可以試試看,但的確「做決定」這是很重要的,譬如:做一個決定,我要慈悲。重點是之前你要去思維:「爲什麼要慈悲的原因,它的道理是什麼?」那麼當你有這個了解,你心中有這個慈悲的種子,那麼當你在遇到問題情況的時候,你才可能說決定我到底要不要生起這個慈悲心,因爲慈悲它並不是一種工作。譬如:「做工作」,我決定了我就去做,所以慈悲心並不是外在的一個東西,而是要在你內心生起跟培養的,你需要有次第的。譬如說:它有一些前行跟准備,然後才有可能具備生起慈悲的種子,那麼將來你遇到境時,才有可能生起慈悲,那時候你也不需要刻意做什麼決定了,而是你平時都在培養了,當你不斷地培養思維慈悲的原因,那麼當你遇到慈悲的境的時候,或者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你自然就能夠生起這個慈悲心。
【學員提問】
在金剛乘談到說「將煩惱轉爲道用」這方面的道理,這如何以觀音菩薩的修持來做配合?
【法王回答】
佛法是爲了消除我們自心的一種垢藏,清淨我們心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說,不會有任何一個法門不是針對這個目的,而佛陀闡述出來的。所以就是所有一切的法,甚至是任何微細的、支分的、任何的一個法門,都是爲了這個目的的。有的時候我們說:「貪、瞋、癡叁種煩惱」,有的時候有些法門,它是特別針對這個貪欲而來修持;或者爲了調伏貪欲而來修持;也有些是針對爲了調伏瞋恨心而修持;有的是以愚癡爲主要調伏的對象,這可以看衆生不同來修持的。
很多人有不同的情況來修持,也看自己的一個程度,剛開始有的人他的心力還不夠強時,他可以做避免很多生起叁毒的情況,遠離跟避免這些煩惱,他先避免這些貪欲煩惱的狀況。
第二種慢慢地他有進步,他具備多一些力量的時候,那麼他可以面對這些煩惱,譬如說:他可以直接對抗這些煩惱。
再慢慢地他的力量,所謂一種心的力量更增長時,指的就是他的智慧、他的善巧方便更加的圓熟的時候,那麼他甚至可以將煩惱當做是一個朋友一樣,我們常常要降伏要對治我們的煩惱。
它並不是你同時間去對付你的叁毒,這是不行的。而是說你要知道自己的叁毒煩惱,然後次第地像是剛剛談到,先是避免、再來是直接去面對、再來是將它轉爲友伴,這樣次第來降伏我們的煩惱。就像昨天談到煩惱當中的貪欲跟執著,如何來對治這樣的一種煩惱?那麼同樣配合今天這樣一個問題,我想做進一步的解說,在昨天有談到貪欲的時候,我有提到說貪欲好象是一種非常地執著,好象有一種控製和約束在裏面,那麼最主要就是因爲貪欲心它是有一種占有的感覺。我要這個、我要、我喜歡這個,而占有它。想要占有它的時候,別人得到它,你也會不高興,就是會有這樣的情況。
舉例來說:有的時候就好象一對夫妻,如果丈夫和妻子一起出去的時候,這個丈夫和某位很漂亮的女士在講話時,這個太太自然會有一種不開心,可以說是一種嫉妒、不開心的感覺,如果說有這種感覺就可以說是一種貪心的感覺。所以法王說真的關愛和慈悲之心,是指你要給他自由而不是控製,所以說,譬如這個情況下這個太太,如果是她或者是另一個對方夫妻之間或男女朋友之間,對方需要些什麼、或者他需要一些幫助、或者他喜歡的東西應該以他爲主,而不是以符合自己、以自己爲出發點,然後占有跟控製。那就不是一種真正的慈悲了。真正的慈悲它可以說是一種自由,並且給予一種空間,給他自由空間與全然的幫助。所以我們常說夫妻之間,互相的一種「不舍棄」是很重要的。
譬如說:「結婚」它就是一種互相不舍棄,然後有結婚證書,很多東西都要共享。不能夠輕易放棄對方這的確是很好的,但以一種強烈的貪愛心,互相地占有、控製的話,那麼這個家庭它就不會快樂的。因爲互相都沒有自由,只要一點點事情就會不開心。法王覺得說:「怎樣可以轉變自己的這一種貪欲?可以試著不要總是以自己爲出發點去想,就是不要總是想占有和控製,而盡量以對方的方式去想,那麼事情就會開始轉變。」
再來是以瞋恨,或者說是生氣的情況來說,這個煩惱是可以很清楚知道的,有的時候我們一看這個人的言談舉止,我們就知道他生氣了。但法王覺得說:「最大的一種讓我們覺得瞋恨也是很好,甚至讓我們沒有想要去調伏跟降伏這個情緒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呢?就是一種,我應該要生氣,我就是應該回複這種人。」譬如說:「一個人他打擊了你,或是汙辱了你,這時候你會覺得我還忍著的話,我簡直不是一個人了。」這時候你會有一種「我就是應該要回複你。」會有這種心生起,這個可以說是,對治瞋恨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這種心態。
對治這種瞋恨的情緒,有的時候確實我們自己的力量還不夠,你很難能夠降伏這個瞋恨心或者這種生氣的情緒、忿怒..等等,但是有一些方式,譬如說:這時候你試著想著上師,或是想到上師曾經跟你說過:『不要有煩惱、不要有傲慢、不要有瞋恨。』這個時候如果能想起上師說的這些話,那麼可以幫助你的心平靜,或者你可以想到你最喜歡的一部經典、或者一句話,告訴你說不要瞋恨..等等,經典當中的一句話也對我們心的平靜會有幫助。這個時候就是當你自力不夠時,那你就需要依靠這種他力。而指的是你最喜歡的一句話,或是上師說的一句話、或者經典的一句話,而這個時候你需要依靠這樣的他力,來降伏這種瞋恨,所以重點是還有一個方式,也就是發現到如果一直持續在一個讓你生氣的事情上的話,會讓你會越來越氣,所以這個時候的一個方法,以轉換一個焦點,甚至你可以試著去找更多一些,也同樣會讓你生氣的事情,那麼你同時多去想幾個時候。其實想著、想著,你反而就沒有持續將你的情緒、瞋恨放在一個焦點的時候,慢慢這種情緒就被打散了,慢慢你就會不氣了。若沒有這樣去做,很多人生氣就一直執著在一個事情上越來越氣,慢慢地可能你就真的會有身體上或語言上的行動出來,那樣就反而不好了。
在過去有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人有很多、很多頭羊,就在一頭羊擠奶時,那頭羊偏偏不聽話就一直、一直跳,他就很生氣揍了那頭羊一拳,結果那頭羊嚇了一跳就開始跑了,結果就推了其他的羊,其他的羊也開始在那裏跳,結果他就追著每只羊打,然後五、六十只羊追著滿場打。最後打到累了半死只好坐下來,再一看自己那麼笨,結果自己忍不住也笑了。所以就好象這句話,法王說:「還好他有很多只羊,若只有一只羊可能氣得就把它殺了。」那是因爲他有很多頭羊,他每一個都氣得去打,最後自己累了,也笑了。就好象這樣一個情況,如果多讓自己有一些去想的時候,情緒就比較容易降伏下來。
【學員提問】
我們如何能夠知道究竟的實相「勝義谛」?就是「勝義谛」如何能夠知道?
因爲現在只有「世俗谛」的經驗,要如何能夠知道「勝義谛」呢?
【法王回答】
就是要依靠「世俗谛」,才能夠認知到「勝義谛」,事實上呢,這個問題是在于說,我們其實就是需要依靠「世俗谛」,才能夠了知到什麼叫「勝義谛」。我們常常說緣起就是指「世俗谛」來講,所有各種因緣而起的事情,但有一個名稱叫做「緣起自性」或是「緣起性空」的一個情況,這是指說這一切的緣起或世俗的相對的緣起的這些東西,它的本質是空性的,就是它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性。
譬如說:一切都是相對的;譬如說:有長、才會有短;有大、才會有小;有好、才會有壞..等等,這些都是這種相對性的。或者說,從世俗緣起來說,因爲有東方、才會有西方,有北方、才會有南方,方向也是這個樣子,所以沒有一個東西是獨立存在的,或者它是實有的,但我們卻以爲很多東西,它就是這樣的,這就是常、就是實際的存在。但事實上,這些東西只是我們心所展現的,而並不是外在實有的一個東西,或者我們說,就像是水中的月,我們會看到水中一顆月亮,它之所以會展現,它也是因爲要有月亮、要有水,而且是平靜的水,它才能展現出來的,那麼它是緣起而生的。或者再舉一個例子:像是說「一個杯子」,如果它裏面放著水,我們就叫它「水杯」;但是如果裏面放的是茶的時候,我們會說它是一個「茶杯」,所以同樣一個杯子,它並不是「水杯」、也不是「茶杯」,而是在不同的因緣情況之下,我們將它認定、給予它一個名稱,認定它就是這一個東西。因爲這個緣起,我們會給予它不同的名稱,但它的本質卻是空性的,它是這樣一個情況。
也因爲杯子它可以有各種的展現,譬如說:它放了茶是「茶杯」、放了水是「水杯」,所以讓你知道它其實本質是空性的,它是沒有一定的、沒有一個實際存在的;同樣也因爲它的本質是空性,所以它才有可能展現出它又是「茶杯」、又是「水杯」,它有不同的情況會展現出來。或者再舉一個例子,譬如:有的「草藥」,對某些人來說是毒,吃了就會死!但對某些人吃了,就恢複健康!所以所謂的一個毒藥也好、或者是一個良藥也好,它本身同一株藥並沒有本質上的好壞,而是看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有不同。我們要了解到說要證入空性,它不可以離開「世俗谛」的,也要透過「世俗谛」才能了知什麼是空性。如果說我們認爲是要舍棄這個「世俗谛」,舍棄一個相對的世界來證悟另外一個空性的話,這樣就會落入斷見,那也就是說一切什麼都沒有的斷見,而事實上真正的空性,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了知空性的一個人,他還是會看到前面有「杯子」,也就是說前面有這些東西,也就是說萬法也是會顯現的,這個就是佛法或者說是空性它殊勝的地方。
最後一個問題是「空性」。那麼這個早上就講到這裏!
【回向】
梵文佛偈
《生活中的佛法 第叁堂課 環保,就是慈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