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三堂课 环保,就是慈悲!▪P2

  ..续本文上一页健康康没什么反应,好象是没来过是一样的。」那不论如何,有的时候你很法喜的在参与法会,很多时候感冒、痛苦也好,它反而会变成你的一种庄严,它并不是一种痛苦了。但无论如何,虽然是这样讲,但是还是希望各位能多保重身体,因为大家住的国家比较舒适,环境也都比较好,到这里的确会遇到跟自己环境不一样骯脏混乱的环境,所以各位还是记得多喝干净的水,食物也要多注意,还是要多注意健康比较好。

  【学员提问】

  可以我想要变的慈悲,我就真的能变的慈悲吗?我们平常为什么要特别观修慈悲?慈悲与贪着的爱有什么不同?

  【法王回答】

  你可以试试看,但的确「做决定」这是很重要的,譬如:做一个决定,我要慈悲。重点是之前你要去思维:「为什么要慈悲的原因,它的道理是什么?」那么当你有这个了解,你心中有这个慈悲的种子,那么当你在遇到问题情况的时候,你才可能说决定我到底要不要生起这个慈悲心,因为慈悲它并不是一种工作。譬如:「做工作」,我决定了我就去做,所以慈悲心并不是外在的一个东西,而是要在你内心生起跟培养的,你需要有次第的。譬如说:它有一些前行跟准备,然后才有可能具备生起慈悲的种子,那么将来你遇到境时,才有可能生起慈悲,那时候你也不需要刻意做什么决定了,而是你平时都在培养了,当你不断地培养思维慈悲的原因,那么当你遇到慈悲的境的时候,或者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你自然就能够生起这个慈悲心。

  【学员提问】

  在金刚乘谈到说「将烦恼转为道用」这方面的道理,这如何以观音菩萨的修持来做配合?

  【法王回答】

  佛法是为了消除我们自心的一种垢藏,清净我们心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说,不会有任何一个法门不是针对这个目的,而佛陀阐述出来的。所以就是所有一切的法,甚至是任何微细的、支分的、任何的一个法门,都是为了这个目的的。有的时候我们说:「贪、瞋、痴三种烦恼」,有的时候有些法门,它是特别针对这个贪欲而来修持;或者为了调伏贪欲而来修持;也有些是针对为了调伏瞋恨心而修持;有的是以愚痴为主要调伏的对象,这可以看众生不同来修持的。

  很多人有不同的情况来修持,也看自己的一个程度,刚开始有的人他的心力还不够强时,他可以做避免很多生起三毒的情况,远离跟避免这些烦恼,他先避免这些贪欲烦恼的状况。

  第二种慢慢地他有进步,他具备多一些力量的时候,那么他可以面对这些烦恼,譬如说:他可以直接对抗这些烦恼。

  再慢慢地他的力量,所谓一种心的力量更增长时,指的就是他的智慧、他的善巧方便更加的圆熟的时候,那么他甚至可以将烦恼当做是一个朋友一样,我们常常要降伏要对治我们的烦恼。

  它并不是你同时间去对付你的三毒,这是不行的。而是说你要知道自己的三毒烦恼,然后次第地像是刚刚谈到,先是避免、再来是直接去面对、再来是将它转为友伴,这样次第来降伏我们的烦恼。就像昨天谈到烦恼当中的贪欲跟执着,如何来对治这样的一种烦恼?那么同样配合今天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做进一步的解说,在昨天有谈到贪欲的时候,我有提到说贪欲好象是一种非常地执着,好象有一种控制和约束在里面,那么最主要就是因为贪欲心它是有一种占有的感觉。我要这个、我要、我喜欢这个,而占有它。想要占有它的时候,别人得到它,你也会不高兴,就是会有这样的情况。

  举例来说:有的时候就好象一对夫妻,如果丈夫和妻子一起出去的时候,这个丈夫和某位很漂亮的女士在讲话时,这个太太自然会有一种不开心,可以说是一种嫉妒、不开心的感觉,如果说有这种感觉就可以说是一种贪心的感觉。所以法王说真的关爱和慈悲之心,是指你要给他自由而不是控制,所以说,譬如这个情况下这个太太,如果是她或者是另一个对方夫妻之间或男女朋友之间,对方需要些什么、或者他需要一些帮助、或者他喜欢的东西应该以他为主,而不是以符合自己、以自己为出发点,然后占有跟控制。那就不是一种真正的慈悲了。真正的慈悲它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并且给予一种空间,给他自由空间与全然的帮助。所以我们常说夫妻之间,互相的一种「不舍弃」是很重要的。

  譬如说:「结婚」它就是一种互相不舍弃,然后有结婚证书,很多东西都要共享。不能够轻易放弃对方这的确是很好的,但以一种强烈的贪爱心,互相地占有、控制的话,那么这个家庭它就不会快乐的。因为互相都没有自由,只要一点点事情就会不开心。法王觉得说:「怎样可以转变自己的这一种贪欲?可以试着不要总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去想,就是不要总是想占有和控制,而尽量以对方的方式去想,那么事情就会开始转变。」

  再来是以瞋恨,或者说是生气的情况来说,这个烦恼是可以很清楚知道的,有的时候我们一看这个人的言谈举止,我们就知道他生气了。但法王觉得说:「最大的一种让我们觉得瞋恨也是很好,甚至让我们没有想要去调伏跟降伏这个情绪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就是一种,我应该要生气,我就是应该回复这种人。」譬如说:「一个人他打击了你,或是污辱了你,这时候你会觉得我还忍着的话,我简直不是一个人了。」这时候你会有一种「我就是应该要回复你。」会有这种心生起,这个可以说是,对治瞋恨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这种心态。

  对治这种瞋恨的情绪,有的时候确实我们自己的力量还不够,你很难能够降伏这个瞋恨心或者这种生气的情绪、忿怒..等等,但是有一些方式,譬如说:这时候你试着想着上师,或是想到上师曾经跟你说过:『不要有烦恼、不要有傲慢、不要有瞋恨。』这个时候如果能想起上师说的这些话,那么可以帮助你的心平静,或者你可以想到你最喜欢的一部经典、或者一句话,告诉你说不要瞋恨..等等,经典当中的一句话也对我们心的平静会有帮助。这个时候就是当你自力不够时,那你就需要依靠这种他力。而指的是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或是上师说的一句话、或者经典的一句话,而这个时候你需要依靠这样的他力,来降伏这种瞋恨,所以重点是还有一个方式,也就是发现到如果一直持续在一个让你生气的事情上的话,会让你会越来越气,所以这个时候的一个方法,以转换一个焦点,甚至你可以试着去找更多一些,也同样会让你生气的事情,那么你同时多去想几个时候。其实想着、想着,你反而就没有持续将你的情绪、瞋恨放在一个焦点的时候,慢慢这种情绪就被打散了,慢慢你就会不气了。若没有这样去做,很多人生气就一直执着在一个事情上越来越气,慢慢地可能你就真的会有身体上或语言上的行动出来,那样就反而不好了。

  在过去有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人有很多、很多头羊,就在一头羊挤奶时,那头羊偏偏不听话就一直、一直跳,他就很生气揍了那头羊一拳,结果那头羊吓了一跳就开始跑了,结果就推了其他的羊,其他的羊也开始在那里跳,结果他就追着每只羊打,然后五、六十只羊追着满场打。最后打到累了半死只好坐下来,再一看自己那么笨,结果自己忍不住也笑了。所以就好象这句话,法王说:「还好他有很多只羊,若只有一只羊可能气得就把它杀了。」那是因为他有很多头羊,他每一个都气得去打,最后自己累了,也笑了。就好象这样一个情况,如果多让自己有一些去想的时候,情绪就比较容易降伏下来。

  【学员提问】

  我们如何能够知道究竟的实相「胜义谛」?就是「胜义谛」如何能够知道?

  因为现在只有「世俗谛」的经验,要如何能够知道「胜义谛」呢?

  【法王回答】

  就是要依靠「世俗谛」,才能够认知到「胜义谛」,事实上呢,这个问题是在于说,我们其实就是需要依靠「世俗谛」,才能够了知到什么叫「胜义谛」。我们常常说缘起就是指「世俗谛」来讲,所有各种因缘而起的事情,但有一个名称叫做「缘起自性」或是「缘起性空」的一个情况,这是指说这一切的缘起或世俗的相对的缘起的这些东西,它的本质是空性的,就是它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性。

  譬如说:一切都是相对的;譬如说:有长、才会有短;有大、才会有小;有好、才会有坏..等等,这些都是这种相对性的。或者说,从世俗缘起来说,因为有东方、才会有西方,有北方、才会有南方,方向也是这个样子,所以没有一个东西是独立存在的,或者它是实有的,但我们却以为很多东西,它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常、就是实际的存在。但事实上,这些东西只是我们心所展现的,而并不是外在实有的一个东西,或者我们说,就像是水中的月,我们会看到水中一颗月亮,它之所以会展现,它也是因为要有月亮、要有水,而且是平静的水,它才能展现出来的,那么它是缘起而生的。或者再举一个例子:像是说「一个杯子」,如果它里面放着水,我们就叫它「水杯」;但是如果里面放的是茶的时候,我们会说它是一个「茶杯」,所以同样一个杯子,它并不是「水杯」、也不是「茶杯」,而是在不同的因缘情况之下,我们将它认定、给予它一个名称,认定它就是这一个东西。因为这个缘起,我们会给予它不同的名称,但它的本质却是空性的,它是这样一个情况。

  也因为杯子它可以有各种的展现,譬如说:它放了茶是「茶杯」、放了水是「水杯」,所以让你知道它其实本质是空性的,它是没有一定的、没有一个实际存在的;同样也因为它的本质是空性,所以它才有可能展现出它又是「茶杯」、又是「水杯」,它有不同的情况会展现出来。或者再举一个例子,譬如:有的「草药」,对某些人来说是毒,吃了就会死!但对某些人吃了,就恢复健康!所以所谓的一个毒药也好、或者是一个良药也好,它本身同一株药并没有本质上的好坏,而是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有不同。我们要了解到说要证入空性,它不可以离开「世俗谛」的,也要透过「世俗谛」才能了知什么是空性。如果说我们认为是要舍弃这个「世俗谛」,舍弃一个相对的世界来证悟另外一个空性的话,这样就会落入断见,那也就是说一切什么都没有的断见,而事实上真正的空性,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了知空性的一个人,他还是会看到前面有「杯子」,也就是说前面有这些东西,也就是说万法也是会显现的,这个就是佛法或者说是空性它殊胜的地方。

  最后一个问题是「空性」。那么这个早上就讲到这里!

  【回向】

  梵文佛偈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三堂课 环保,就是慈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