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得您們是一個很有學習心的人!
我們常說「我皈依成爲佛教徒」,但是否仔細想過:「什麼是皈依?」、「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在印度,對所謂「皈依」和「佛教徒」本來並沒有嚴格定義,直到阿底峽尊者對「皈依」作了清楚的定義,大家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必須具足叁部分:
一、人(求皈依者):就是我們。
二、皈依對境:皈依的對象,指佛、法、僧叁寶。
叁、皈依方式:分動機和行爲。
一、求皈依者
第一項「求皈依者」又可分爲以下叁種;這不是指階級,或者人的資質的不同,而是指發心:
1.下士夫:擁有下等發心,恐懼叁惡道的苦。有人向往成佛,也想要解脫痛苦,但卻相信只此一生,不相信有輪回,這也算「下士夫」。
2.中士夫:擁有中等發心,想出離輪回,特別是想解脫「行苦」(心流變動之苦)。
3.上士夫:擁有上等發心,爲解脫輪回衆生苦而求皈依,這是菩薩的發心。
我們要扪心自問,誠實的看看自己是屬于哪種「士夫」?這是「自己和自己的溝通」,面對自己真實的狀態,不必勉強,否則反而會成爲修行的障礙。
下士夫可以分爲兩種:第一種是害怕輪回的初發心;第二種是只相信這一生,不相信有來世,或者不相信有輪回。
其實很多人都這樣,他向往成佛的殊勝果位,也真的想要從輪回當中解脫出來,但是他相信只有一生,他不相信有來世、或者他不相信有輪回。
大部份的人,其實比較在乎的是今生;他也相信只有此生而已,所以不相信來生。不過他也想要學習佛法、也想要解脫。如果是這樣的人,他也可以算是下士夫的一種皈依行者。
所以重點在于自己的一個發心。要看每個人的情況,是屬于叁種類型當中的哪一種?這種了解,自己對自己的溝通很重要!就是您清楚知道自己的情況是什麼?
有的情況是可能您已經具備上士夫、菩薩的發心,這時候還是要好好學習中士道,還有下士道的內容,不要覺得自己已經具有大的發心就貢高我慢。
皈依以後,我們看看自己屬于哪種類型?很自然的跟自己溝通,然後慢慢地增長自己的發心。
二、皈依對境
皈依的對象,就是「佛法僧」叁寶:
佛:「佛寶」主要是指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佛陀誕生在2600多年前,他和我們一樣都是一個人,都是靠自己努力修持才成佛。他降生于人間,誕生在王宮,受用榮華富貴,而後看到生老病死的顯相而生起出離心,繼而出家修苦行,最後證得無上正覺。證覺後到了瓦拉納西,即在鹿野苑,開顯「苦集滅道」的四谛教法,教導衆生解脫輪回、涅槃寂靜之道,所以我們應皈依他。
「佛」這個字,藏文叫「桑給」,包含兩個意思:
一是「醒覺」:即從各種覆障中醒覺;
二是「開啓、增長」:指智慧和力量開啓並增長。
「佛」的梵文,讀音是「Budha」;而梵文的愚癡者,讀音是「Budu」。(法王開玩笑地說)兩者相差一個音而已,「去掉u音,就成佛啦。」
意思就是,您有成佛的潛能,您只要拿掉某些東西,您就成爲佛了。因爲您有這個潛能,只是要把那些罪障消除掉而已。
法:是指佛所說教法,又分爲教、證二法:
一是「教法」:爲佛所說之法;
二是「證法」:則是五比丘聽聞佛的教法之後,經由實修,在心流之中,無我智慧生起,此時「證法」即出現。
法寶包含兩種,即四谛中的「滅谛」和「道谛」:
一是「滅谛」:就是業、煩惱、痛苦的寂靜涅槃與出離,就像《中觀根本論頌》說:「當一切業煩惱到達邊際,此即滅谛」。滅谛是沒有煩惱,但不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這個「滅」字,本身具有「善妙」之意,就像病好了得到健康,這種健康是很美好的;同樣的,煩惱消除了,就得到心靈健康,更是非常善妙。
二是「道谛」:就是幫助我們從輪回中完全出離、到達寂靜涅槃的修持方法。
僧:是指同時具有「教法」與「證法」,擁有「滅谛」和「道谛」的聖僧。
叁、皈依方式
皈依的方式,分「發心」和「行爲」:
最重要的是皈依的發心,皈依之因有恐懼和信心兩種:
1.皈依之因一:恐懼
這是對輪回痛苦,尤其對叁惡道的苦深懷恐懼,而想出離的發心。這裏「恐懼」不是指「嚇得發抖」,而是指「厭離」的心情,覺得輪回「夠了,這樣下去沒意思,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這個恐懼的對象,是指對輪回,而不是指叁寶和上師。我們對叁寶、上師,就像身陷困境時,有人伸出援手,那樣自然地生起敬信之心;而不是像看到國王,嚇得要死。有人會對給予灌頂的上師,因爲有叁昧耶戒,覺得有破戒的壓力而生起恐懼;其實上師是我們生生世世的朋友,要有這樣的了解。了解皈依對象的功德,生起歡喜心而皈依,這才是如法、純淨的皈依。
2.皈依之因二:信心
了解皈依對象的功德而自然生起信心,是最好的;有些人則是並不很清楚,只是環境熏習,從小家裏、父母拜佛就跟著拜,自然就跟著相信了,這也是行的。
這種信心,不是迷信;也不是盲目的依賴,覺得皈依之後,就什麼都不必做了,「反正佛是大悲、遍知者,他什麼都會幫我做好好的」。衣服髒了,以爲佛會一手拿刷子、一手拿肥皂來幫你洗衣服;蚊子滿天嗡嗡叫,你就祈請「大悲遍知佛呀,請快來幫我趕蚊子」;考試前沒讀書,也只會祈請「大悲遍知佛呀,我考試就靠你了!」祈請完什麼都沒背就跑去睡覺,結果當然是──得到一個鴨蛋!
佛只是給一個訊息,那個訊息就是「法」,得到法之後,要自己去實修,才能真正解脫。也許有人會問:「如果要靠自己修,那還要叁寶做什麼?」因爲我們還要學習,學習需要有一個學習的對象,需要有人教導。
所以皈依叁寶之後,修行還是要靠自己,要有自己的努力。
南傳的經典中提到,「如果有人只有一點點戒、定、慧叁學的修持,對此一點點知足,有一點點斷的功德(斷除煩惱),就可以說是聖僧。」因爲這些善功德,就像十善,會不斷增長,終究帶領我們前往證悟。
【法王帶領大衆唱誦梵文回向文】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一切有爲法,如露亦如電,
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
降伏煩惱怨敵之過患,
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
願度衆生解脫輪回海。
拔哇度 薩爾哇芒嘎浪
(注:吉祥圓滿)
《龍樹親友書 第一堂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