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龙树亲友书 第一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觉得您们是一个很有学习心的人!

  

  我们常说「我皈依成为佛教徒」,但是否仔细想过:「什么是皈依?」、「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在印度,对所谓「皈依」和「佛教徒」本来并没有严格定义,直到阿底峡尊者对「皈依」作了清楚的定义,大家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必须具足三部分:

  

  一、人(求皈依者):就是我们。

  

  二、皈依对境:皈依的对象,指佛、法、僧三宝。

  

  三、皈依方式:分动机和行为。

  

  一、求皈依者

  

  第一项「求皈依者」又可分为以下三种;这不是指阶级,或者人的资质的不同,而是指发心:

  

  1.下士夫:拥有下等发心,恐惧三恶道的苦。有人向往成佛,也想要解脱痛苦,但却相信只此一生,不相信有轮回,这也算「下士夫」。

  

  2.中士夫:拥有中等发心,想出离轮回,特别是想解脱「行苦」(心流变动之苦)。

  

  3.上士夫:拥有上等发心,为解脱轮回众生苦而求皈依,这是菩萨的发心。

  

  我们要扪心自问,诚实的看看自己是属于哪种「士夫」?这是「自己和自己的沟通」,面对自己真实的状态,不必勉强,否则反而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下士夫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害怕轮回的初发心;第二种是只相信这一生,不相信有来世,或者不相信有轮回。

  

  其实很多人都这样,他向往成佛的殊胜果位,也真的想要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但是他相信只有一生,他不相信有来世、或者他不相信有轮回。

  

  大部份的人,其实比较在乎的是今生;他也相信只有此生而已,所以不相信来生。不过他也想要学习佛法、也想要解脱。如果是这样的人,他也可以算是下士夫的一种皈依行者。

  

  所以重点在于自己的一个发心。要看每个人的情况,是属于三种类型当中的哪一种?这种了解,自己对自己的沟通很重要!就是您清楚知道自己的情况是什么?

  

  有的情况是可能您已经具备上士夫、菩萨的发心,这时候还是要好好学习中士道,还有下士道的内容,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具有大的发心就贡高我慢。

  

  皈依以后,我们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很自然的跟自己沟通,然后慢慢地增长自己的发心。

  

  二、皈依对境

  

  皈依的对象,就是「佛法僧」三宝:

  

  佛:「佛宝」主要是指化身佛释迦牟尼佛,佛陀诞生在2600多年前,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人,都是靠自己努力修持才成佛。他降生于人间,诞生在王宫,受用荣华富贵,而后看到生老病死的显相而生起出离心,继而出家修苦行,最后证得无上正觉。证觉后到了瓦拉纳西,即在鹿野苑,开显「苦集灭道」的四谛教法,教导众生解脱轮回、涅槃寂静之道,所以我们应皈依他。

  

  「佛」这个字,藏文叫「桑给」,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醒觉」:即从各种覆障中醒觉;

  

  二是「开启、增长」:指智慧和力量开启并增长。

  

  「佛」的梵文,读音是「Budha」;而梵文的愚痴者,读音是「Budu」。(法王开玩笑地说)两者相差一个音而已,「去掉u音,就成佛啦。」

  

  意思就是,您有成佛的潜能,您只要拿掉某些东西,您就成为佛了。因为您有这个潜能,只是要把那些罪障消除掉而已。

  

  法:是指佛所说教法,又分为教、证二法:

  

  一是「教法」:为佛所说之法;

  

  二是「证法」:则是五比丘听闻佛的教法之后,经由实修,在心流之中,无我智慧生起,此时「证法」即出现。

  

  法宝包含两种,即四谛中的「灭谛」和「道谛」:

  

  一是「灭谛」:就是业、烦恼、痛苦的寂静涅槃与出离,就像《中观根本论颂》说:「当一切业烦恼到达边际,此即灭谛」。灭谛是没有烦恼,但不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这个「灭」字,本身具有「善妙」之意,就像病好了得到健康,这种健康是很美好的;同样的,烦恼消除了,就得到心灵健康,更是非常善妙。

  

  二是「道谛」:就是帮助我们从轮回中完全出离、到达寂静涅槃的修持方法。

  

  僧:是指同时具有「教法」与「证法」,拥有「灭谛」和「道谛」的圣僧。

  

  三、皈依方式

  

  皈依的方式,分「发心」和「行为」:

  

  最重要的是皈依的发心,皈依之因有恐惧和信心两种:

  

  1.皈依之因一:恐惧

  

  这是对轮回痛苦,尤其对三恶道的苦深怀恐惧,而想出离的发心。这里「恐惧」不是指「吓得发抖」,而是指「厌离」的心情,觉得轮回「够了,这样下去没意思,不想再这样下去了!」

  

  这个恐惧的对象,是指对轮回,而不是指三宝和上师。我们对三宝、上师,就像身陷困境时,有人伸出援手,那样自然地生起敬信之心;而不是像看到国王,吓得要死。有人会对给予灌顶的上师,因为有三昧耶戒,觉得有破戒的压力而生起恐惧;其实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朋友,要有这样的了解。了解皈依对象的功德,生起欢喜心而皈依,这才是如法、纯净的皈依。

  

  2.皈依之因二:信心

  

  了解皈依对象的功德而自然生起信心,是最好的;有些人则是并不很清楚,只是环境熏习,从小家里、父母拜佛就跟着拜,自然就跟着相信了,这也是行的。

  

  这种信心,不是迷信;也不是盲目的依赖,觉得皈依之后,就什么都不必做了,「反正佛是大悲、遍知者,他什么都会帮我做好好的」。衣服脏了,以为佛会一手拿刷子、一手拿肥皂来帮你洗衣服;蚊子满天嗡嗡叫,你就祈请「大悲遍知佛呀,请快来帮我赶蚊子」;考试前没读书,也只会祈请「大悲遍知佛呀,我考试就靠你了!」祈请完什么都没背就跑去睡觉,结果当然是──得到一个鸭蛋!

  

  佛只是给一个讯息,那个讯息就是「法」,得到法之后,要自己去实修,才能真正解脱。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要靠自己修,那还要三宝做什么?」因为我们还要学习,学习需要有一个学习的对象,需要有人教导。

  

  所以皈依三宝之后,修行还是要靠自己,要有自己的努力。

  

  南传的经典中提到,「如果有人只有一点点戒、定、慧三学的修持,对此一点点知足,有一点点断的功德(断除烦恼),就可以说是圣僧。」因为这些善功德,就像十善,会不断增长,终究带领我们前往证悟。

  

  【法王带领大众唱诵梵文回向文】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

  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以此功德愿证佛自性,

  降伏烦恼怨敌之过患,

  生老病死汹涌之波涛,

  愿度众生解脱轮回海。

  

  拔哇度 萨尔哇芒嘎浪

  

  (注:吉祥圆满)

  

《龙树亲友书 第一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