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欲煙供儀軌(一)
開示:確戒仁波切
翻譯:堪布羅卓丹傑
聽打:修念法師
校對:學明法師
日期:2006年3月29日
首先給予口傳。
我們爲了要得到究竟的快樂,積聚資糧和淨除罪障是非常重要的。積資淨障的方法有很多種,譬如小乘有其積資淨障的方法、大乘也有其積資淨障的方法,同樣的金剛乘也有不同的積資淨障的各種方法等等。
我們現在這本儀軌的方法, 就是一個非常殊勝的積聚資糧的方法。它是透過什麼方式來修持呢?是用火來燃燒,以供養的方式來積聚資糧的。
透過這種燃燒的方式來積聚資糧的方法分爲叁種:第一種稱爲「僅雖」,就是火供;第二種稱爲「桑」,一般稱煙供;第叁種稱爲「餗」」(在梵文裏被稱爲「餗」)的煙供。
這叁種各有不同的意義,由于內容不同,因此念誦儀軌和方式也有不同。
首先談到第一種火供,指的是密乘中一種不共的方法。
它在正行的觀修法當中,具有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各種修持方法。在正行結束後,要做火供同時也要做荟供,因此這時火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方式。
第二種「桑」,也叫煙供。「桑」是什麼意思呢?是清除、消除的意思。譬如說有味道很臭的話,這個「桑」就是將臭味消除洗掉的意思。「桑」可以說是一種消除宿障、消除障礙的一種方法。因此,它的一些念誦儀軌就跟火供是不一樣的。
第叁種「餗」,在藏文叫做「俗」,它的意思是角或邊的意思。
爲什麼稱爲「俗」的時候,也可以叫「邊」,或者附帶的意思(不是全部)。因爲它跟第一個火供和第二個「桑」煙供來比較的話,這個「餗」的方法,比我們現在用的法本,它是更加容易的來修持,利益也特別大,它是附帶的一種修持方法。因此我們看到它的標題,「餗」是一種附帶或者是不同的一種方法。
在這本法本的講解上,通常分兩個部分,一個就是在它的意義上理解它的意思;第二個就是觀修的方式。理解它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講到這本法本的意義,它是和見解有關聯的。這裏最主要的見解是要體會上供(供養)和下施(布施)的意義。無論在供養或布施的對象,首先要知道他是沒有真實存在的,還有他所供養或布施的東西也不是真實存在的,同時供養者或布施者本身也不是真實存在的。因此,這裏最主要的是以叁輪體空的見解來做上供和下施。
但是講到第二部分的內容,是以觀修方式來說,首先要了解供養的對象是誰?布施的對象是誰?同時是誰在做供養?是誰在布施?這是要清楚做觀想的。
第叁是透過什麼方法來做供養與布施?這也是要清楚的。因此在觀修上來講,以上叁項是很重要,並且須要具備的。
上述所提的見解和觀修兩部份是不能分開的。所以在第一部份談到見解上是叁輪體空,這是在它的本質實相上來說,但是相對的在觀修上來講,每一部分都要觀想清楚,見解和觀修這二者是不能分開的。
所以可以說它是一個顯空與顯相、空性雙運的一個方法。也就是說它的顯相,並不阻礙其空性,同時它的空性也不會妨礙顯相的生起,這兩者是不妨礙的、是雙融的。因此這個方法可以說是顯空雙運的方式。
以上這些見解就是顯空不二的修持、雙運的一種見解。不僅是今天這個「餗」(即煙供俢法),是以這樣的方式來修持,所有的大乘法也都不離顯空不二的方法來修持。
在大乘法中修持布施的時候,也是有這樣的見解,還有觀修上也是要雙運的,也就是在實相上的見解來說,是沒有一個「我」在布施,也沒有一個布施的對象。實相上的見解來講是空性的,但是在實際上的觀修來說,這二者都是存在的,所以這二者是互不妨礙,而是雙融的。
無論各種細微的或是各種的修持方法,都不離顯空不二的修持,它是遠離了常斷二邊,這是一個中道的修持法。尤其在中觀的修持當中,特別提到說修持的法道上,最主要是二資糧的修持。什麼叫做二資糧呢?就是有所緣的福德資糧,以及無所緣的智慧資糧。這裏有所緣的福德資糧也就是顯空當中顯的部分,無所緣的智慧資糧指的就是空性。所以說當我們做任何的修持法門時,是以顯空不二的中道來做修持,我們自然成就了二資糧的修持。
因此我們在做任何修持的時候,以中觀的見解來講,這種修持的方法就叫做顯空不二的圓融。以密乘來說它是指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一個雙融,生起次第指的就是顯相部,圓滿次第指的就是空性部分。如果是要密乘的修持圓滿,也一定是要不離開顯空雙運的修持。
在果位上來講,應該是相同的。例如大乘法門的修持是顯空不二的,在密乘來說它的修持是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雙運,在果上最後證得的也是佛的二聖谛果位圓滿,所以說這也是沒有差別。
現在修持的時候,指的是根(基)、道、果。基、道、果當中的「道」,就是「修行道」的這個部分。基、道、果的「道」的部分,可以說是不分顯密,最主要是有五道的修持次第。
在顯密來講,可能一些用詞或者修持方式上不同。但是都稱爲這五道,也就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
所以在最開始第一的資糧道,有叁部份:(一)少分資糧道,指的就是一個凡夫他(她)于最開始修持的階段,就能積聚資糧慢慢進入菩薩道。
在顯宗(經乘)裏面來講,從少分資糧道直到最後的菩薩十地果位圓滿的當中,總共有叁十七道品。爲什麼要這樣分叁十七種不同的道品呢?那是因爲每一個代表不同積聚資糧的方式,也代表我們在修證覺證上的功德不同。因此有這叁十七種的次第,但是到最後證得的都是佛的果位。
以上是提到在顯宗(經乘)的部份,接下來是我們自宗不共的噶舉大手印的修持。首先,「大手印」它是一個口訣名稱。
最開始分有基位(基礎)的大手印、道的大手印,有果位的大手印。當我們談到說做實際修持的時候,指的就是道的大手印這個部份。同樣的在修持道大手印的部份,它雖沒有顯宗的叁十七道品,但是它有不同的層次,稱爲四種瑜伽。四種瑜伽指的就是專一瑜伽、一味瑜伽、離戲瑜伽,還有無修瑜伽,這四種瑜伽都包含了顯乘內的叁十七道品。
接著以密乘來講,密乘也有道的修持方法,是指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首先在生起次第時,當我們能夠觀想的非常清楚,並且非常穩定的時候,這代表我們已經得到共同、究竟的成就。在生起次第之後就進入了圓滿次地的修持,最後得到的是殊勝的成就。
在剛剛介紹的各種有關修持的方法,也就是道的修持方法上,這一切的「道」都是要配合見解的。有了正確的見解再配合各種不同的修持,這樣才能夠産生效益,産生力量。
以上是做了一個概說,接下來我們進入到法本的介紹。
首先談到「餗」,也就是餗的煙供。分爲兩個,一個是白煙供,一個是紅煙供。
我們要了解什麼叫做白供?白供用的供品是什麼?各位請翻到法本第37頁。所謂的白供,主要意思是指供的東西,只要沒有參雜血、肉,都可成爲白供的供品,同時也不可以有蔥與蒜。各位請看第一行,或是以酥油、糌粑混合藥末、香粉、谷類、珍寶、綢緞、茶、酒、牛奶等清淨供品參拌的,都是白色的煙供品。所以這裏它有混合以酥油、糌粑,「糌粑」在這裏指的是混合藥末。
以上解說的是白供的部份。接下來請看第叁行,是以血、肉、脂塊混合而成的就是紅煙供。除非是一些特殊的情況,才可以做紅煙供,平時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是不能夠,也不應該做紅煙供的。
所以這裏餗的煙供,大致分爲這叁種。其中最重要的可以說是第一種白供:白煙供。所以又回到第一行提到白煙供可或早或晚,隨意而修,以圓滿資糧,速成所願。這是說透過白煙供,早晚都可以修。它可以圓滿我們的兩種資糧,而且速成資糧,所願皆成。
再看到第叁行,此處之紅煙供是專緣鬼類而修,是于晚間施燒回向,乃自他贖命的殊勝方法,這是在特別的原因之下,爲了要利益鬼魅。鬼魅指的是我們住的氛圍內的地方,他都有很大的力量。這些各種大力的地神、鬼魅地神等,他們特別喜歡腥血,在這個時候于晚間來施燒回向。
接下來看第四行的第叁種煙供,如果只爲中陰亡靈而修,就是將嘗即解脫的聖物法藥混合施燒等等。這是特別指說有人往生的話,他們在「有中陰」的這個階段,特別將各種嘗即解脫的聖物法藥,這是將很珍貴的法藥混合著剛剛提到的東西,一起來做燃燒。中陰分爲叁種,第一種是「生中陰」;第二種是臨終時死的中陰,就是死亡之後,這裏特別是指「有中陰」的亡靈而說。
叁種煙供當中的後面兩種,一種就是血、肉供養的煙供,還有是中陰的煙供。這兩種煙供是在很特別的情況下才做的供養。如果說是爲了個人積聚資糧,同時得到成就的話,我們就是要做白煙供。
在叁種不同的餗煙供當中,除了供品不同之外,觀想、回向也不同。這叁種在實相上來講,它最後的果或是利益也都不同。所以我們現在最主要修持的這個白煙供,它可以幫助我們積聚資糧,可以得到共同殊勝的成就。
在佛教的修行當中,無論小乘、大乘、金剛乘任何的修法,都要包括最開始的前行、中間的正行,還有最後的結行這叁部分。佛陀在《正法念處經》當中提到的一句話:正法就是要初善、中善,最後時也是要善的。所以就是要包含前行、正行和結行,如果不具備這叁部分呢,就不算是圓滿的正法。
經典當中談到初善─最初開始的善,指的就是前行。前行的修法是皈依和發心的部份,如果不具備皈依跟發心而來做任何的正行修持的話,就好象沒有基礎的房子一樣,是不穩固的。首先第一項皈依,可以說是進入佛法最殊勝無上的入口,而且不論從小乘、大乘、金剛乘來說都不離皈依。
具備了皈依之後,但如果不具備發心(發菩提心)的話,我們也不算進入大乘或者是金剛乘的俢法。所以在前行前要具備的是皈依跟發心。
各位可以翻到…
《確戒仁波切開示:妙欲煙供儀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