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正說〉釋論▪P3

  ..續本文上一頁此是見不到衆生的。而所謂的「見佛陀」,即是見到衆生心的實相是本然清淨的佛、如來藏。

  

  阿裏問:

  

  不見衆生,是因爲衆生是一種迷惑的顯相嗎?

  

  仁波切:

  

  所謂的「衆生」,是賦予迷惑的心的一個名稱。因此,沒有迷惑的話,也就沒有衆生。由于迷惑不存在,衆生也就不存在,所以智者們見不到衆生。

  

  而所謂的「見佛陀」,意思就是:心的實相是如來藏,是本來清淨的佛;暫時的垢染清淨了之後,即是遠離客塵的佛。如此,就成就了具足二淨 (中譯注8) 的佛果。簡言之,因爲心的實相是本來清淨的佛,所以見到了心的實相,就可以說是見到了佛。而所說的「不見衆生」,即是如果去思維衆生的五蘊,它們是不存在的,因此是見不到的。因爲衆生沒有自我,所以是見不到衆生的。由于衆生僅只是依憑著五蘊的一種假立,而且沒有自我的存在,所以是見不到衆生的。

  

  「不見諸法見法性」,由于諸法是世俗迷惑的顯相,而因爲是世俗的,所以用智慧分析的話,是無所見的,是「不見諸法」的。而「見法性」呢,在這裏,法性是指自性的明光,這就是智者們所見到的。

  

  在這裏,本智、佛和法性,意思是一樣的。

  

  再來講到自空和他空這兩者的理論系統呢,自空的體系是主張:勝義谛,是究竟的空性,或者說是離戲的。而他空,則是主張勝義谛即是本智,即是本智明光。

  

  瑜伽士們不見諸識,不見衆生,不見諸法,卻直接真切地了悟了本智、佛和法性。由于這樣的了悟,讓他們生起了大悲之力。由于悲心和願力,使他們獲得了力量。而因爲這樣的力量,使他們如同滿願摩尼寶一般,自然地獲得了十力、四無畏、陀羅尼(中譯注9) 和神通等等佛的一切功德。「此瑜伽士我證境」,這就是我,瑜伽士密勒日巴所了悟的境界。

  

  現在,主要在講述他空見的偈言也說完了,大家唱叁遍。

  

  (以下唱〈了義大手印祈願文〉的偈子並回向)

  

  反複審視無狀之心時,無相實義如是了然觀,

  斷除是非之義之猶疑,無妄自性願自能了知。

  

  審視對境無境唯見心,審視心時無心本性空,

  審視二者二執自解脫,淨光心之本然願了知。

  

  遠離作意此乃大手印,遠離二邊即是大中觀,

  于此鹹集亦名大圓滿,願得一知全解之定見。

  

  無欲大樂相續而不斷,無執相之淨光離蓋障,

  超越心之無念自成就,無爲覺受願相續不斷。

  

  貪善覺受之執自解脫,惡念迷妄自淨法界中,

  平常智離取舍無所得,離戲真實法性願了達。

  

  十方佛與佛子慈悲故,所有純淨善業之力故,

  如彼我與一切有情衆,清淨祈願如實願成辦。

  

  

  藉由這善行的力量,

  願一切衆生圓滿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由此二資糧,

  祈願衆生證得純正二身。

  

  祈願佛的不變偉大證悟身之吉祥能夠呈現,

  祈願具有六十種功德的佛證悟語之吉祥能夠呈現,

  祈願無邊見與無垢的佛證悟意之吉祥能夠呈現,

  祈願勝利者證悟的身、語、意之吉祥能夠呈現。

  

  祈願此地日夜充滿快樂與殊勝,

  祈願此地日中充滿快樂與殊勝,

  祈願此地日日夜夜充滿快樂與殊勝,

  祈願稀有無上叁寶之吉祥能夠呈現。

  

  

  ---------------------

  中譯注1:這首道歌的藏文歌名意思是「如實地描述中觀」,或「正確地講說中觀」。因此,此處依藏文原意,將歌名譯爲〈 中觀正說〉。

  

  中譯注2:《心經》的中譯版本有很多,此處采用與藏文原文最接近的敦煌石室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由唐朝國大德叁藏法師沙門法成所譯的,而非華人世界流傳最廣的唐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仁波切此次開示所引用的段落爲:「一切法空性。無相無生無滅。無垢離垢。無減無增。」

  

  中譯注3:由于仁波切開示的藏文版與張澄基教授的中譯版出入頗大,此處爲貼近仁波切的開示,因此重新將偈言從藏文譯成中文。

  

  中譯注4:「能立」,能證成所立之宗的原因或理由。

  

  中譯注5:十六世紀衮嘉貝瑪卡波(Kunkhyen Pema Karpo 1527-1592)在南藏創建祖桑阿確林寺(Druk Sang-ngak Chöling),是竹巴噶舉派的主寺。

  

  中譯注 6:藏文書名爲gzhung gsum gsal byed,此處中文書名爲字面直譯。

  

  中譯注 7:「無遮」,非斷定性的否定。對存在的否定,但並不斷定任何其他事物于其所在之處的存在。例如,「沒有湯匙」的陳述,只否定了湯匙的存在,但是並不斷定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中譯注8:煩惱障和所知障皆清淨。

  

  中譯注9:陀羅尼爲梵文之音譯,意即:總持,執持。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以受持善法,止不善法。

  

  

《〈中觀正說〉釋論》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瑜伽十八樂(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