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角度,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说,并没有邪魔存在,没有可以形成魔障的鬼魔存在,这些鬼魔是本来就不存在的;不仅如此,佛陀本身也是不真实存在的。因为如此,所以下面说:「无有能修与所修,无有地道无修兆,无有果身无本智,因此涅槃亦无存。」
如果像这样,在胜义上涅槃是不存在的,那么在言词上存在的是什么呢?密勒日巴说:「无非名言假立耳。」那只是名称,只是词语,在世俗上,那仅只是世俗假立的名言而已。
就像梦中的显相,实际上并不存在;在世俗中存在的名称、无实义的虚名,和仅只是妄念所假立的,也不真实存在。
简言之,密勒日巴教导,从胜义的角度来看,涅槃不真实存在,而在言词上,那仅只是名言假立而已。
从开始到这个地方偈颂念三遍。
接下来是讲述轮回是不存在的:
三界坚实与变动,本来不存亦无生。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者。而坚实和变动呢,是指坚实的器世间,与变动的情世间的众生。这坚实和变动从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而这个不存在是什么时候不存在呢?是从最初就是不存在的,是本来就不存在的,一开始就不存在的。梦中的那些显相不只是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而且也不是刚开始真实存在,然后再变成不真实存在。那是从最初就是不存在的。而「无生」呢,用逻辑辩证的方式,可以这样说:三界的坚实和变动,之所以是无生的,那是因为从最初它们就是不存在的。用这样的方式来看也是可以的。
「无基」的意思是,三界的坚实和变动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无生起的。为什么呢?因为存在和生起的根基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说「无基」的时候,是指没有基础和根本。如果有真实存在的根或基的话,那么事物就会存在,但是根基却是不存在的。因此说「无基」。
(翻译)阿里问:
刚刚那是「能立」(中译注4) 吗?
仁波切答:
「真实存在的基础」是完全不存在的。
仁波切:
而三界的坚实和变动,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无生起的,那是因为它们没有根基的缘故。存在和生起的根是不存在的。
当我们说「不俱生」的时候,「俱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这里指的是坚实和变动,也就是坚实的器世间和变动的情世间这两者,既不是同时生起的,也不是先后存在的,因此不是俱生的。
因此,密勒日巴说:「无有业力无业果。」业力本来就是不存在的。由于业力本来就不存在,因此业力的果报也就不存在。
将此置入论式中的话,那就是:轮回,不仅是没有赋予的基础,连无实的虚名都是不存在的,其原因即是上述的理由(英译注:这是在解释「是故轮回名亦无」这一句)。
在这里,密勒日巴说,不只被赋予「轮回」这个名称的基础是不存在的,连「轮回」这个名称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原因是什么呢?在藏文中,「轮回」(”kho rba)是由两个字所组成的,而这两个字也不是同时存在的。当你说”khor的时候,ba是不存在的;而在说ba的时候,”khor已经消失了,也是不存在的。因此「轮回」在文字上也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名称也是不存在的。
以相同的方法来分析「轮回」的每一个字母,它们也不是同时存在的,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所以名称并不是以一个完整的个体的状态而存在。
「究竟之义如是耳。」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说,就是如此。这里说的「如是」,是指轮回和涅槃二者都不存在,它们就是像这样。
现在唱这个部分。
已经说明过了在胜义上,轮回和涅槃二者是不存在的,密勒日巴接下来要说明的是,在世俗上这两者是存在的:
嗳吗若无有众生,何来三世一切佛,无因则果焉可得,是故若就俗谛言,
轮涅诸法皆存在,能仁训示如是云。
(仁波切修正藏文版的一个拼字上的错误。)
「嗳吗若无有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如果众生不存在的话,又怎么会有过去、未来、现在的诸佛,三世的诸佛呢?如果没有众生的话,诸佛就不会降世。「无因则果焉可得」,因为没有「因」的话,就不可能有「果」;因为做为「因」的众生不存在话,做为「果」的诸佛就不可能存在。众生是具有佛性的,由于有这样的众生,由于具有佛性的「因」,所以有「果」的诸佛的存在。而如果没有众生的话,就不可能有诸佛的存在。因为这个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是故若就俗谛言」,从世俗显相的角度来看的话,轮回是存在的。能仁,也就是圆满的佛陀教导:轮回和涅槃的万法都是存在的,在世俗上是存在的。
在这里,佛陀教导:在世俗上,轮回和涅槃二者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存在的。
像这样,在胜义上,轮回和涅槃二者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上,二者却是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显现的状态和实际的状态的不同。从显现的状态来看,轮涅二者是存在的,但是在实相上,它们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这里,二谛可以说是显现的状态和实际的状态:世俗谛是显现的状态,而胜义谛是实际的状态。就像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所说的:
「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你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把这个写下来。接下来,道歌中说:
存在诸物之显现,非存空无之法性,体性无别本一味,故无自觉无他觉,
悉皆宽广双运也。
「存在诸物之显现」,一切的「存在」大多数是以事物的状态显现,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存在,以事物的状态显现,而我们就对这些事物的存在产生执着。「存在诸物之显现」,与「非存空无之法性」,这个超越一与多之体性的非存、空性的法性这两者,由于妄念而将它们分开成为两个个别的事物,但是它们的本质、体性其实是无分别的。而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所以它们是一味的。
「体性无别本一味,故无自觉无他觉。」在这里,能所二者不存在,而明觉的心,或者说是「自觉」的存在,和「他觉」的存在等等,其实是无自觉他觉的。这里所说的「自觉」,在主张有「自觉」的理论系统里,是没有能所二者的。能所二者不存在,却存在着明觉的心,明觉的心的自体验是存在的。而所谓的「自觉和他觉」中的「他觉」,可以说是对外在事物的觉知,对色、声、香、味、触的觉知。因此,当密勒日巴说:「故无自觉无他觉。」的时候,是在否定自觉和他觉的。此时,「故无自觉无他觉」,自觉和他觉两者是本来就不存在的。自觉和他觉二者不存在,「悉皆宽广双运也」,在究竟上,显相和空性是双运的,是显空双运的。而所谓的宽广,密勒日巴是指这个双运是宽广、宽松和宽阔的。
将其置入论式中的话,可以说:显空二者,是宽广的双运,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一味的,因为它们的体性是一味的。也可以将此二者设成两个理由: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而且是一味的;或者是: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一味的。
阿里问:
这是要证明「无自觉他觉」吗?
仁波切:
显空二者是双运的,因为它们的体性是无分别的,因为显空的体性是无分别的。
自觉他觉并不以相异的状态而存在,因为它们是一味的。用「一味」这个原因来证明可能是比较好的。
这里主要是在证明,显相和空性是无分别的。
如果存在的是事物,不存在的是空性,那么它们的实相是怎么样的呢?它们是显空无别的。
「悉皆宽广双运也」,这是从胜义谛的观点来说的,「悉皆宽广双运也」,这和二转*轮的教法是相符合的。如果从论典来看,这和《中论》、《入中论》,和《入菩萨行论》的〈智慧品〉是相符合的。这和这些经典的说法是相符的。
在衮嘉贝玛卡波(中译注5) 的著作《三典明释》(中译注6) 中,将依怙主龙树菩萨的《中论》、尊胜的月称菩萨所著作的《入中论》,以及瑜伽主密勒日巴的道歌〈中观正说〉三者结合起来,为它们著作释论。这本书就叫做《三典明释》,为三部论著作释论。
接下来的部分,密勒日巴所说的,是符合「他空」的见地,与讲述三转*轮如来藏的经典和《宝性论》等等「他空」的见地是相符合的。
密勒日巴说:「如是了悟之智者,不见诸识见本智。」所谓的「如是了悟」,意思是说,如是了知密勒日巴所说的:在胜义上,轮涅的万法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上,轮涅的万法是存在的;而在究竟上,是显空无别的。如是了知、了悟的智者,具有能明辨事物之本质与差别的智慧,他们「不见诸识见本智」。不见诸识,诸识不具有自己的体性,诸识是超越一与多的自性的,因为它们是无自性的,所以是见不到诸识的,所见到的是无自性的。
所谓的「见本智」,是自生明觉的本智,是没有垢染的,是世俗名言所无法言说的,因此可以见到自生的本智。「不见诸识见本智」,所说的诸识,见不到诸识是有原因的,因为诸识是超越一与多的「无遮」(中译注7),因为它们是不存在的。而能「见本智」,是因为瑜伽士们已经直接了悟了超越诸识的自生本智。
从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先透彻了悟二转*轮的见地,并获得很大的确信,然后就能够了悟「他空」的见地。
简言之,「不见诸识见本智」,意思就是:他们不会见到诸识,因为诸识是无自性的;而瑜伽士所了悟的是本智,瑜伽士和瑜伽女以无能悟所悟的方式,直接见到了本智。
「不见众生见佛陀」不见众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所谓的众生,是对「由于无明而产生迷惑的众生」所安立的一个名称。但是因为这个迷惑是不存在的,所以众生是不存在的,因…
《〈中观正说〉释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