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角度,從究竟實相的角度來說,並沒有邪魔存在,沒有可以形成魔障的鬼魔存在,這些鬼魔是本來就不存在的;不僅如此,佛陀本身也是不真實存在的。因爲如此,所以下面說:「無有能修與所修,無有地道無修兆,無有果身無本智,因此涅槃亦無存。」
如果像這樣,在勝義上涅槃是不存在的,那麼在言詞上存在的是什麼呢?密勒日巴說:「無非名言假立耳。」那只是名稱,只是詞語,在世俗上,那僅只是世俗假立的名言而已。
就像夢中的顯相,實際上並不存在;在世俗中存在的名稱、無實義的虛名,和僅只是妄念所假立的,也不真實存在。
簡言之,密勒日巴教導,從勝義的角度來看,涅槃不真實存在,而在言詞上,那僅只是名言假立而已。
從開始到這個地方偈頌念叁遍。
接下來是講述輪回是不存在的:
叁界堅實與變動,本來不存亦無生。
叁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者。而堅實和變動呢,是指堅實的器世間,與變動的情世間的衆生。這堅實和變動從最開始就是不存在的。而這個不存在是什麼時候不存在呢?是從最初就是不存在的,是本來就不存在的,一開始就不存在的。夢中的那些顯相不只是從一開始就不存在,而且也不是剛開始真實存在,然後再變成不真實存在。那是從最初就是不存在的。而「無生」呢,用邏輯辯證的方式,可以這樣說:叁界的堅實和變動,之所以是無生的,那是因爲從最初它們就是不存在的。用這樣的方式來看也是可以的。
「無基」的意思是,叁界的堅實和變動從一開始就是不存在、無生起的。爲什麼呢?因爲存在和生起的根基是不存在的。當我們說「無基」的時候,是指沒有基礎和根本。如果有真實存在的根或基的話,那麼事物就會存在,但是根基卻是不存在的。因此說「無基」。
(翻譯)阿裏問:
剛剛那是「能立」(中譯注4) 嗎?
仁波切答:
「真實存在的基礎」是完全不存在的。
仁波切:
而叁界的堅實和變動,從一開始就是不存在、無生起的,那是因爲它們沒有根基的緣故。存在和生起的根是不存在的。
當我們說「不俱生」的時候,「俱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是這裏指的是堅實和變動,也就是堅實的器世間和變動的情世間這兩者,既不是同時生起的,也不是先後存在的,因此不是俱生的。
因此,密勒日巴說:「無有業力無業果。」業力本來就是不存在的。由于業力本來就不存在,因此業力的果報也就不存在。
將此置入論式中的話,那就是:輪回,不僅是沒有賦予的基礎,連無實的虛名都是不存在的,其原因即是上述的理由(英譯注:這是在解釋「是故輪回名亦無」這一句)。
在這裏,密勒日巴說,不只被賦予「輪回」這個名稱的基礎是不存在的,連「輪回」這個名稱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原因是什麼呢?在藏文中,「輪回」(”kho rba)是由兩個字所組成的,而這兩個字也不是同時存在的。當你說”khor的時候,ba是不存在的;而在說ba的時候,”khor已經消失了,也是不存在的。因此「輪回」在文字上也不是真實存在的,這個名稱也是不存在的。
以相同的方法來分析「輪回」的每一個字母,它們也不是同時存在的,它們是各自獨立的。所以名稱並不是以一個完整的個體的狀態而存在。
「究竟之義如是耳。」從究竟實相的角度來說,就是如此。這裏說的「如是」,是指輪回和涅槃二者都不存在,它們就是像這樣。
現在唱這個部分。
已經說明過了在勝義上,輪回和涅槃二者是不存在的,密勒日巴接下來要說明的是,在世俗上這兩者是存在的:
嗳嗎若無有衆生,何來叁世一切佛,無因則果焉可得,是故若就俗谛言,
輪涅諸法皆存在,能仁訓示如是雲。
(仁波切修正藏文版的一個拼字上的錯誤。)
「嗳嗎若無有衆生」,如果沒有衆生的話,如果衆生不存在的話,又怎麼會有過去、未來、現在的諸佛,叁世的諸佛呢?如果沒有衆生的話,諸佛就不會降世。「無因則果焉可得」,因爲沒有「因」的話,就不可能有「果」;因爲做爲「因」的衆生不存在話,做爲「果」的諸佛就不可能存在。衆生是具有佛性的,由于有這樣的衆生,由于具有佛性的「因」,所以有「果」的諸佛的存在。而如果沒有衆生的話,就不可能有諸佛的存在。因爲這個不可能,因爲這個原因,「是故若就俗谛言」,從世俗顯相的角度來看的話,輪回是存在的。能仁,也就是圓滿的佛陀教導:輪回和涅槃的萬法都是存在的,在世俗上是存在的。
在這裏,佛陀教導:在世俗上,輪回和涅槃二者中的一切現象都是存在的。
像這樣,在勝義上,輪回和涅槃二者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上,二者卻是存在的,原因是什麼呢?那是顯現的狀態和實際的狀態的不同。從顯現的狀態來看,輪涅二者是存在的,但是在實相上,它們是不存在的。因此在這裏,二谛可以說是顯現的狀態和實際的狀態:世俗谛是顯現的狀態,而勝義谛是實際的狀態。就像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所說的:
「由于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說見真境即真谛,所見虛妄名俗谛。」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把這個寫下來。接下來,道歌中說:
存在諸物之顯現,非存空無之法性,體性無別本一味,故無自覺無他覺,
悉皆寬廣雙運也。
「存在諸物之顯現」,一切的「存在」大多數是以事物的狀態顯現,色、聲、香、味、觸等等的存在,以事物的狀態顯現,而我們就對這些事物的存在産生執著。「存在諸物之顯現」,與「非存空無之法性」,這個超越一與多之體性的非存、空性的法性這兩者,由于妄念而將它們分開成爲兩個個別的事物,但是它們的本質、體性其實是無分別的。而因爲它們的體性是無分別的,所以它們是一味的。
「體性無別本一味,故無自覺無他覺。」在這裏,能所二者不存在,而明覺的心,或者說是「自覺」的存在,和「他覺」的存在等等,其實是無自覺他覺的。這裏所說的「自覺」,在主張有「自覺」的理論系統裏,是沒有能所二者的。能所二者不存在,卻存在著明覺的心,明覺的心的自體驗是存在的。而所謂的「自覺和他覺」中的「他覺」,可以說是對外在事物的覺知,對色、聲、香、味、觸的覺知。因此,當密勒日巴說:「故無自覺無他覺。」的時候,是在否定自覺和他覺的。此時,「故無自覺無他覺」,自覺和他覺兩者是本來就不存在的。自覺和他覺二者不存在,「悉皆寬廣雙運也」,在究竟上,顯相和空性是雙運的,是顯空雙運的。而所謂的寬廣,密勒日巴是指這個雙運是寬廣、寬松和寬闊的。
將其置入論式中的話,可以說:顯空二者,是寬廣的雙運,因爲它們的體性是無分別的、一味的,因爲它們的體性是一味的。也可以將此二者設成兩個理由:因爲它們的體性是無分別的,而且是一味的;或者是:因爲它們的體性是無分別的、一味的。
阿裏問:
這是要證明「無自覺他覺」嗎?
仁波切:
顯空二者是雙運的,因爲它們的體性是無分別的,因爲顯空的體性是無分別的。
自覺他覺並不以相異的狀態而存在,因爲它們是一味的。用「一味」這個原因來證明可能是比較好的。
這裏主要是在證明,顯相和空性是無分別的。
如果存在的是事物,不存在的是空性,那麼它們的實相是怎麼樣的呢?它們是顯空無別的。
「悉皆寬廣雙運也」,這是從勝義谛的觀點來說的,「悉皆寬廣雙運也」,這和二轉*輪的教法是相符合的。如果從論典來看,這和《中論》、《入中論》,和《入菩薩行論》的〈智慧品〉是相符合的。這和這些經典的說法是相符的。
在衮嘉貝瑪卡波(中譯注5) 的著作《叁典明釋》(中譯注6) 中,將依怙主龍樹菩薩的《中論》、尊勝的月稱菩薩所著作的《入中論》,以及瑜伽主密勒日巴的道歌〈中觀正說〉叁者結合起來,爲它們著作釋論。這本書就叫做《叁典明釋》,爲叁部論著作釋論。
接下來的部分,密勒日巴所說的,是符合「他空」的見地,與講述叁轉*輪如來藏的經典和《寶性論》等等「他空」的見地是相符合的。
密勒日巴說:「如是了悟之智者,不見諸識見本智。」所謂的「如是了悟」,意思是說,如是了知密勒日巴所說的:在勝義上,輪涅的萬法是不存在的;但在世俗上,輪涅的萬法是存在的;而在究竟上,是顯空無別的。如是了知、了悟的智者,具有能明辨事物之本質與差別的智慧,他們「不見諸識見本智」。不見諸識,諸識不具有自己的體性,諸識是超越一與多的自性的,因爲它們是無自性的,所以是見不到諸識的,所見到的是無自性的。
所謂的「見本智」,是自生明覺的本智,是沒有垢染的,是世俗名言所無法言說的,因此可以見到自生的本智。「不見諸識見本智」,所說的諸識,見不到諸識是有原因的,因爲諸識是超越一與多的「無遮」(中譯注7),因爲它們是不存在的。而能「見本智」,是因爲瑜伽士們已經直接了悟了超越諸識的自生本智。
從這個角度來看,首先,先透徹了悟二轉*輪的見地,並獲得很大的確信,然後就能夠了悟「他空」的見地。
簡言之,「不見諸識見本智」,意思就是:他們不會見到諸識,因爲諸識是無自性的;而瑜伽士所了悟的是本智,瑜伽士和瑜伽女以無能悟所悟的方式,直接見到了本智。
「不見衆生見佛陀」不見衆生的原因是什麼呢?所謂的衆生,是對「由于無明而産生迷惑的衆生」所安立的一個名稱。但是因爲這個迷惑是不存在的,所以衆生是不存在的,因…
《〈中觀正說〉釋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