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階段▪P2

  ..續本文上一頁有禮地把晚餐端給婆婆吃。被這樣恭敬服侍了兒天之後,婆婆對媳婦的觀感開始改變了。“也許她並沒有我想得那麼驕傲自大,”老婆婆自忖道,“也許我錯看她了。”慢慢地,她也開始對媳婦愈來愈好,不僅贊美她的烹饪手藝,又說她很會持家,兩人後來甚至開始聊起天、說起笑話來了。

   老婆婆的態度一轉變,媳婦當然也跟著改變了。幾天之後,她開始想道:“也許婆婆並沒有我想得那麼壞,其實她人還挺好的。”

   就這樣過了大約一個月,這兩個女人竟然變成了好朋友。兩人相處甚歡,關系好到讓媳婦不再對婆婆下毒。但她接著便開始擔心起來了,因爲她意識到自己已經在婆婆的每一餐飯裏下了很多毒藥,婆婆很可能就快死了。

   因此,她趕緊回去找醫生,告訴他:“我犯了個天大的錯誤!我婆婆其實是個很好的人,我真的不應該對她下毒的。拜托幫幫忙,給我解藥吧!”

   醫生聽了新娘的話之後,靜默了良久,“很抱歉!”他告訴她,“我實在幫不上忙,因爲根本就沒有解藥。"

   新娘聽了難過極了,不禁放聲大哭,咒罵著想殺了自己。

   “你爲什麼要殺自己呢?”醫生問道。

   新娘答道:“因爲我竟然對一介這麼好的人下毒,現在她就快死了,我應該了結自己的生命來懲罰自己的惡行。”

   醫生又沈默了一下,然後咯咯笑了起來。

   “這時候你怎麼還笑得出來?”新娘質問道。

   “因爲你根本不需要擔心。”他答道,“我說沒有解藥,是因爲一開始就沒有給你毒藥。我給你的,事實上只是無害的草藥。”

   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爲這是一個顯示體驗的自然轉變有多麼容易發生的簡單例子。起初,這位新娘和婆婆相互仇恨,彼此都認爲對方壞極了,然而當她們開始以不同態度對待對方之後,便開始以不同的眼光看彼此。她們看到了對方的良善,最後變成了親近的朋友。她們其實還是原來彼此看不順眼的“那個人”,唯一改變的只有她們自己對事情的看法。

   這類故事的發人深省之處,就在于讓我們看到,我們對他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錯誤或被誤導的。但我們也不需要因爲犯了這樣的錯誤而感到自責,這只是愚癡所造成的結果罷了。幸運的是,佛陀所教導的禅修法門不僅提供了修正這些錯誤的方法,也讓我們得以預防這樣的錯誤再度發生。這種修持就稱爲“自他交換”( exhanging y。u了self and 。the了s),簡單地說,就是想象自己處于你不歡喜的人的立場或情境中,設身處地體會對方的感受。

   雖然自他交換的修持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但如果能利用正式禅修打好基礎是再好不過了。正式禅修有點像是幫手機電池充電,電池充滿電之後,無論在何處或任何情況下,手機都可以用很久。不過,最後電池沒電時,還是得再次充電。電池充電跟拓展無條件慈心與悲心的不同處在于,透過正式禅慘,以慈悲心回應其他衆生的習性,會製造一連串自我延續、隨時保持“滿載”狀態的神經元連接,一點兒也不會失去動力。

   自他交換正式禅修的第一步驟,跟平常一樣,先以正確姿勢坐好,讓你的心安住一會兒,然後想一個你不喜歡的人或物。不要批判自己的感受,允許自己去全然體驗,將所有的批判和辯解都放下,會讓你體驗到某種程度的開闊感和清明。

   下一步則是接受自己當下所感受到的一切,無論是憤怒、怨恨、嫉妒或渴望,這些感受都是當下痛苦或不舒服的來源;感受的對象本身並非痛苦的來源,你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爲你的心對專注的對象有所反應而造成的結果。

   比方說,你可以想一個曾經用盡殘酷、批判且輕蔑語氣對你惡言相向的人,或者某個曾對你睜眼說瞎話的人,然後讓自己認出這一切也不過是有人發出聲音,而你剛好聽到而已。如果你曾下過一點工夫練習以聲音爲對境的止禅修, “自他交換”禅修法對你來說,應該感覺很熟悉。

   此時,你可以有叁種選擇:第一個,也是最可能發生的選擇,那就是被嗔恨、罪惡感或怨恨不斷折磨而耗盡自己。第二個選擇(也是非常不可能發生的)就是去想:“我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做聲音的禅修。”第叁-個選擇則是,想象自己就是那個以言語或行動讓你感到痛苦的人,問問你自己,這個人是真的想要傷害你,才說出這些話或做出這些事?或者只是爲了要減輕他(她)自己的痛苦或恐懼?

   大部分狀況下,你其實應該已經知道答案了。你可能無意間聽說了那個人的健康狀態或人際關系,也許他(她)正深陷職場的困境中。即使你不清楚那人目前的狀態,但是從對自己慈悲到擴及他人的悲心修持中,你也會知道,人的行爲背後其實只有一個動機:渴望感到安全或快樂。假如有人做出傷害性行爲,或說出傷人的話語,那是因爲他們沒有安全感或不快樂,挨句話說,他們心中恐懼害怕。

   而你也很清楚害怕是什麼樣的感受。對他人有這層認識的話,就是抓到自他交換的重點了。

  另一個自他交換的方法就是,選擇一個“中性”的焦點,即某個你並不很熟悉,但知道他正在經曆某種痛苦的人或動物。你的焦點可以是一個飽受饑渴煎熬的外國孩子,或一只閑在捕獸器中絕望地企圖咬斷自己的腿以逃離的動物。這些“中性”的衆生經曆著各種無法控製的痛苦,他們無法保護自己免于這些痛苦,也無法從這些痛苦中解脫。然而他們所經曆的苦痛,以及極力想要讓自己解脫痛苦的渴望,卻是顯而易見的,因爲,你自己也有著相同的渴望。因此,即使你不認識他們,你還是能夠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並感同身受地體驗他們的痛苦。我敢打賭,如果你能夠將悲心擴展到那些你不喜歡或不認識的人身上,你肯定不會變成一頭無趣懶散的老綿羊。

  

  

《第一階段》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第二階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