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曰:此言大混。師曰:汝正說混之一字時,在內外否。曰:弟子究檢內外無蹤迹。師曰:若無蹤迹,明知上來語不混。曰:如何得作佛
師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曰:衆生入地獄,佛性入否
師曰:如今正作惡時,更有善否
曰:無。師曰:衆生入地獄,佛性亦如是。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何
師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衆生是用衆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經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僧問:何者是佛
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曰:何者是法身
師曰:心是法身,謂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起信論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即依此心,顯示摩诃衍義。又問:何名有大經卷,內在一微塵
師曰:智慧是經卷,內 (納也)在一微塵中。一塵者,是一念心塵也。故雲,一念塵中,演出河沙偈,時人自不識。又問:何名大義城
何名大義王
師曰:
身爲大義城,心爲大義王。經雲,多聞者,善于義,不善于言說。言說生滅,義不生滅。義無形相,在言說之外。心爲大經卷,心爲大義王。若不了了識心者,不名善義,只是學語人也。又問:般若經雲,度九類衆生,皆入無余涅槃。又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此兩段經文如何通會
前後人說皆雲,實度衆生,而不取衆生相。常疑未決,請師爲說。師曰:九類衆生,一身俱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爲卵生,煩惱包裹爲胎生,愛水浸潤爲濕生,倏起煩惱爲化生。悟即是佛,迷號衆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爲衆生,若了念念心體空,名爲度衆生也。智者于自本際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既知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僧問:言語是心否
師曰:言語是緣,不是心。曰:離緣何者是心
師曰:離言語無心。曰:離言語既無心,若爲是心。師曰:心無形相,非離言語,非不離言語。心常湛然,應用自在。祖師雲,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問:如何是定慧等學
師曰:定是體,慧是用,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夫出家兒,莫尋言逐語。行住坐臥,並是汝性用。什麼處與道不相應,且自一時休歇去。若不隨外境之風,性水常自湛湛。無事珍重。
由于大珠禅師在後一部分所說之理,已難于用文字诠釋,故不再逐層淺釋,以免失去原意,有違聖意。只對一些名詞術語進行簡釋,再略談幾個有關問題。
名相。名稱和相狀,合稱名相。佛法認爲名相虛假,不契于真實,凡夫常執名相爲實。又指佛學中的名詞術語和文字義理。
法相。泛指一切法的相狀、性質、差別、概念、含義等。單講“法”字,是指認識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包括物質的、精神的、概念的、存在的和不存在的一切。它的狹義專指佛法,也用指某一修持方法。
乾慧。大乘義章說:“雖有智慧,未得定水,故雲乾慧。又此事觀,未得理水,亦名乾慧。”
契,是合的意思。
無等等。是梵文 Asamasama的意譯。意味超絕一切,無有與之齊等者。《心經》中有“是無等等咒”之語。禅師所說:“即是無等等法身。”均取此義。
二乘。一指聲聞緣覺,亦指小乘。
真法。真如實相之法。《臨濟錄》稱:“真佛無形,真法無相。 ”
空法。觀我空、法空、有爲空、無爲空等空理之法,爲般若經所說。又指小乘之涅槃。《法華經譬喻品》說:“我悉除邪見,于空法得證。 ”
種性。種爲種子,有發生之義。性爲性分,有不改之義。
十二分經。一切經分爲十二種類,如契經、重頌、諷誦、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
譬喻、論議、自說、方廣、授記等。
毗尼。指律藏,專講戒律之理和法的。
五圍陀論。所指不詳。圍陀 (吠陀)系婆羅門所傳經典之名,有四論、二十一論等多種變易,但無五論之說。無著菩薩所造之瑜伽師地論等五部論著,稱五論,疑指此。
“得魚忘筌”。筌音全,捕魚的竹器。
“得兔忘 (上四下弟 )”。(上四下弟),捕獸器。
爲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大珠禅師之著作,再淺談幾點。
人們常說“萬法歸一”這句話,究竟歸一歸到何處
歸到心性上,能明心見性即是了斷生死,得解脫,入涅槃,證佛果。衆生由于無明,起惑造業,迷失本心,一旦明見本心,識自家本來面目,那就是到達彼岸。所以簡而言之,真正的正法,只有一門,就是見性門,只有一宗,就是心宗。但衆生的狀況千差萬別,習性不同,根器不一,佛以慈悲心,因機設法,故有八萬四千法門來行普度。比如律宗,衆生本來戒相戒體具足,利根人是可一悟成佛的。但一般衆生,一法不能開悟,勢必加行他法。律宗,是以律來歸到宗上,歸到見性上,並不是歸到律宗上。禅定門,也是以禅定方法歸于見性,並非以禅定爲宗。這也是選錄大珠禅師的《頓悟入道要門論》的根本目的。那麼,修禅定的人修不修戒律呢
當然要修。淨土宗,是以淨土念誦法歸宗,往生咒屬密宗,齋戒,屬律宗,發願又屬心宗,這樣修持,就會有成。若執宗門之見,修持就難于成就了。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講,佛法修持,有直證過渡二種。所謂直證,就是下手就從心地著手,直指心源,明心見性。非二叁十年功夫,難達頓悟之境。此種直證方法,上根者始宜選用。現代條件下,師資難尋,若肯锲而不舍,也自會有緣遇到明師的點化。所謂過渡,即是先修至萬法歸一,再尋一歸何處。比如相宗,是先徹破諸相,後始見性。律宗,先用戒律攝心于一,然後再證法空見性。天臺宗,先修一心叁觀成就,再以空觀見性。淨土則先以誦念法修至一心不亂,轉覺見性。密宗,先以事相儀軌真言咒語攝心歸一,再修無上密法見性。明白這個道理,讀筆者的《禅定》一書,就會領悟筆者的用心,就會依自己的緣去選擇相應之法,去走向見性之門。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明白了,到達的那個彼岸,並不在河的那邊,而是在你的心裏。明心見性,就是到達彼岸。各種法門,最終都是爲了見性成佛,只不過有人坐筏用篙杆,有人乘船搖橹,有人則開動馬達,一旦到達彼岸,什麼筏什麼船都棄之不用。
有幸上船的人也並不很多,能聞佛法者應善自珍惜之,堅定不移,駛向彼岸。
再談一下禅宗的頓悟法門。它是直指心源,唯求頓悟的。在這個過程中,破一切執非常重要,若不能徹破諸執,自性難于顯現。初學之人易于執有,小乘之人易于執空,執空執有稱爲二邊,中道論爲破此種執,提出中道。大珠禅師說,二邊者病在二邊,中道者病在中道,無二邊亦無中道,把有、空、非有非空一起破了,讓你心無所執,亦無所住,真正做到一切處無心。禅師又說不信持般若經有功德,也是破執。信持般若經有功德,過渡階段,其它法
門是允許的,而且也是確有功德的。但修頓悟法門,即得破此執,所以連念經也不許。見性作佛,不向文字中求,不向語句中求。如前所言,根器一般者,宜選相應的過渡法門,不要被大珠禅師的言說弄得無所適從了。大珠禅師是大成就者,是見性之人,隨機說法,句句都是珍珠,無一字是虛言妄說。關鍵在于讀書的人善于去領悟其精髓,必會受用無窮。也許你現在還處于初修階段,也並非在修頓悟法門,但大珠禅師所宣說的至理,仍然像明燈一樣在照耀你的征程,給你力量,給你智慧,給你信心。只有吃過蟠桃的人,才說得出蟠桃的滋味,而大珠禅師先我們一千多年就親口吃過蟠桃了,所以,他說的關于蟠桃的滋味,是真實的。
關于楞嚴叁關。
宋代慈雲法師 (名遵式,字知白 ),真宗賜號慈雲,天臺甯海人,生于宋太宗乾德元年 (公元963年),圓寂于明道元年 (1033)十月八日,他曾于普賢像前燒一指,誓傳天臺之道,《佛祖統記》對此有記載。 1022年,他曾到印度爲王室行忏,當時有一官貴在注釋《楞嚴經》,拿著文稿來求法師印可。法師命人在盆中生上大火,對那位官貴說:“閣下留心佛法,誠爲希有。今先申叁問,若答之契理,當爲流通。若其不合,當付此火。”那位官貴同意了。法師提了叁個問題:
一、真精妙元性泸明心,不知如何注釋
二、叁四四叁宛轉十二,流變叁疊,十一百千,爲是何義
叁、二十五聖所證圓通,既雲實無優劣,文殊何得獨取觀音
那位官貴答不出來。法師即將其書稿付之一炬。這就是楞嚴叁關的有名故事。關于黃龍叁關。
黃龍,指黃龍山普覺禅師,師名慧南。黃龍山在今江西南昌市之修水縣,師住于黃龍山,創黃龍派,影響巨大。禅師常以叁問考人,人稱黃龍叁關。叁個問題是:一、人人有個生緣,如何是汝生緣
二、我手何以佛手
叁、我腳何似驢腳
他考過許多人,沒有人能答出使他滿意的答案來。別人回答時,他正襟危坐,不置可否。人們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有人問他爲何如此
他說:“已過關者,掉臂徑去,安知有關吏。從吏問可否,是未透關者。 ”(見《指月錄》卷叁五)
關于兜率叁關。
北宋兜率院從悅禅師 (1044-1091),常設叁語以勘驗學禅者,人稱兜率叁關。從悅禅師的叁個問題是:一曰撥草瞻見,只圖見性,即今上座性在什麼處
二曰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地時作出生脫
叁曰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什麼處去
(見《傳燈錄》卷二二 )
以上是叁則“叁關”的簡介,知道了就行,力未及者,不必去參,楞嚴叁關的叁個問題,可參閱宣化上人淺釋的楞嚴經和南懷瑾先生的《楞嚴大義今釋》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