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P11

  ..续本文上一页得。曰:此言大混。师曰:汝正说混之一字时,在内外否。曰:弟子究检内外无踪迹。师曰:若无踪迹,明知上来语不混。曰:如何得作佛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曰:众生入地狱,佛性入否

  师曰:如今正作恶时,更有善否

  曰:无。师曰:众生入地狱,佛性亦如是。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何

  师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是用众生性。性无形相,随用立名。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僧问:何者是佛

  师曰:离心之外,即无有佛。曰:何者是法身

  师曰:心是法身,谓能生万法,故号法界之身。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即依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又问:何名有大经卷,内在一微尘

  师曰:智慧是经卷,内 (纳也)在一微尘中。一尘者,是一念心尘也。故云,一念尘中,演出河沙偈,时人自不识。又问:何名大义城

  何名大义王

  师曰:

  身为大义城,心为大义王。经云,多闻者,善于义,不善于言说。言说生灭,义不生灭。义无形相,在言说之外。心为大经卷,心为大义王。若不了了识心者,不名善义,只是学语人也。又问:般若经云,度九类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又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两段经文如何通会

  前后人说皆云,实度众生,而不取众生相。常疑未决,请师为说。师曰:九类众生,一身俱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倏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空,名为度众生也。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既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僧问:言语是心否

  师曰:言语是缘,不是心。曰:离缘何者是心

  师曰:离言语无心。曰:离言语既无心,若为是心。师曰:心无形相,非离言语,非不离言语。心常湛然,应用自在。祖师云,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问:如何是定慧等学

  师曰:定是体,慧是用,从定起慧,从慧归定。如水与波,一体更无前后,名定慧等学。夫出家儿,莫寻言逐语。行住坐卧,并是汝性用。什么处与道不相应,且自一时休歇去。若不随外境之风,性水常自湛湛。无事珍重。

  由于大珠禅师在后一部分所说之理,已难于用文字诠释,故不再逐层浅释,以免失去原意,有违圣意。只对一些名词术语进行简释,再略谈几个有关问题。

  名相。名称和相状,合称名相。佛法认为名相虚假,不契于真实,凡夫常执名相为实。又指佛学中的名词术语和文字义理。

  法相。泛指一切法的相状、性质、差别、概念、含义等。单讲“法”字,是指认识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概念的、存在的和不存在的一切。它的狭义专指佛法,也用指某一修持方法。

  乾慧。大乘义章说:“虽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乾慧。又此事观,未得理水,亦名乾慧。”

  契,是合的意思。

  无等等。是梵文 Asamasama的意译。意味超绝一切,无有与之齐等者。《心经》中有“是无等等咒”之语。禅师所说:“即是无等等法身。”均取此义。

  二乘。一指声闻缘觉,亦指小乘。

  真法。真如实相之法。《临济录》称:“真佛无形,真法无相。 ”

  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为般若经所说。又指小乘之涅槃。《法华经譬喻品》说:“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

  种性。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

  十二分经。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如契经、重颂、讽诵、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

  譬喻、论议、自说、方广、授记等。

  毗尼。指律藏,专讲戒律之理和法的。

  五围陀论。所指不详。围陀 (吠陀)系婆罗门所传经典之名,有四论、二十一论等多种变易,但无五论之说。无著菩萨所造之瑜伽师地论等五部论著,称五论,疑指此。

  “得鱼忘筌”。筌音全,捕鱼的竹器。

  “得兔忘 (上四下弟 )”。(上四下弟),捕兽器。

  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大珠禅师之著作,再浅谈几点。

  人们常说“万法归一”这句话,究竟归一归到何处

  归到心性上,能明心见性即是了断生死,得解脱,入涅槃,证佛果。众生由于无明,起惑造业,迷失本心,一旦明见本心,识自家本来面目,那就是到达彼岸。所以简而言之,真正的正法,只有一门,就是见性门,只有一宗,就是心宗。但众生的状况千差万别,习性不同,根器不一,佛以慈悲心,因机设法,故有八万四千法门来行普度。比如律宗,众生本来戒相戒体具足,利根人是可一悟成佛的。但一般众生,一法不能开悟,势必加行他法。律宗,是以律来归到宗上,归到见性上,并不是归到律宗上。禅定门,也是以禅定方法归于见性,并非以禅定为宗。这也是选录大珠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论》的根本目的。那么,修禅定的人修不修戒律呢

  当然要修。净土宗,是以净土念诵法归宗,往生咒属密宗,斋戒,属律宗,发愿又属心宗,这样修持,就会有成。若执宗门之见,修持就难于成就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讲,佛法修持,有直证过渡二种。所谓直证,就是下手就从心地着手,直指心源,明心见性。非二三十年功夫,难达顿悟之境。此种直证方法,上根者始宜选用。现代条件下,师资难寻,若肯锲而不舍,也自会有缘遇到明师的点化。所谓过渡,即是先修至万法归一,再寻一归何处。比如相宗,是先彻破诸相,后始见性。律宗,先用戒律摄心于一,然后再证法空见性。天台宗,先修一心三观成就,再以空观见性。净土则先以诵念法修至一心不乱,转觉见性。密宗,先以事相仪轨真言咒语摄心归一,再修无上密法见性。明白这个道理,读笔者的《禅定》一书,就会领悟笔者的用心,就会依自己的缘去选择相应之法,去走向见性之门。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到达的那个彼岸,并不在河的那边,而是在你的心里。明心见性,就是到达彼岸。各种法门,最终都是为了见性成佛,只不过有人坐筏用篙杆,有人乘船摇橹,有人则开动马达,一旦到达彼岸,什么筏什么船都弃之不用。

  有幸上船的人也并不很多,能闻佛法者应善自珍惜之,坚定不移,驶向彼岸。

  再谈一下禅宗的顿悟法门。它是直指心源,唯求顿悟的。在这个过程中,破一切执非常重要,若不能彻破诸执,自性难于显现。初学之人易于执有,小乘之人易于执空,执空执有称为二边,中道论为破此种执,提出中道。大珠禅师说,二边者病在二边,中道者病在中道,无二边亦无中道,把有、空、非有非空一起破了,让你心无所执,亦无所住,真正做到一切处无心。禅师又说不信持般若经有功德,也是破执。信持般若经有功德,过渡阶段,其它法

  门是允许的,而且也是确有功德的。但修顿悟法门,即得破此执,所以连念经也不许。见性作佛,不向文字中求,不向语句中求。如前所言,根器一般者,宜选相应的过渡法门,不要被大珠禅师的言说弄得无所适从了。大珠禅师是大成就者,是见性之人,随机说法,句句都是珍珠,无一字是虚言妄说。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善于去领悟其精髓,必会受用无穷。也许你现在还处于初修阶段,也并非在修顿悟法门,但大珠禅师所宣说的至理,仍然像明灯一样在照耀你的征程,给你力量,给你智慧,给你信心。只有吃过蟠桃的人,才说得出蟠桃的滋味,而大珠禅师先我们一千多年就亲口吃过蟠桃了,所以,他说的关于蟠桃的滋味,是真实的。

  关于楞严三关。

  宋代慈云法师 (名遵式,字知白 ),真宗赐号慈云,天台宁海人,生于宋太宗乾德元年 (公元963年),圆寂于明道元年 (1033)十月八日,他曾于普贤像前烧一指,誓传天台之道,《佛祖统记》对此有记载。 1022年,他曾到印度为王室行忏,当时有一官贵在注释《楞严经》,拿着文稿来求法师印可。法师命人在盆中生上大火,对那位官贵说:“阁下留心佛法,诚为希有。今先申三问,若答之契理,当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那位官贵同意了。法师提了三个问题:

  一、真精妙元性泸明心,不知如何注释

  

  二、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十一百千,为是何义

  

  三、二十五圣所证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得独取观音

  

  那位官贵答不出来。法师即将其书稿付之一炬。这就是楞严三关的有名故事。关于黄龙三关。

  黄龙,指黄龙山普觉禅师,师名慧南。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之修水县,师住于黄龙山,创黄龙派,影响巨大。禅师常以三问考人,人称黄龙三关。三个问题是:一、人人有个生缘,如何是汝生缘

  二、我手何以佛手

  三、我脚何似驴脚

  他考过许多人,没有人能答出使他满意的答案来。别人回答时,他正襟危坐,不置可否。人们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有人问他为何如此

  他说:“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吏问可否,是未透关者。 ”(见《指月录》卷三五)

  关于兜率三关。

  北宋兜率院从悦禅师 (1044-1091),常设三语以勘验学禅者,人称兜率三关。从悦禅师的三个问题是:一曰拨草瞻见,只图见性,即今上座性在什么处

  二曰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地时作出生脱

  三曰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什么处去

  (见《传灯录》卷二二 )

  以上是三则“三关”的简介,知道了就行,力未及者,不必去参,楞严三关的三个问题,可参阅宣化上人浅释的楞严经和南怀瑾先生的《楞严大义今释》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