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座主良久曰: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师曰:如经第一卷,是引众呼十大弟子住心。第二卷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以言显于无言。文殊以无言显于无言。维摩不以言,不以无言,故默然收前言也。第三卷从默然说起,又显神通作用。座主会么
曰:奇怪如是。师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
师曰:且破人执情,作如此说。若据经意,只说色心空寂,令见本性,教舍伪行入真行,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但会净名两字便得。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从本体起迹用,从迹用归本体。体用不二,本迹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一亦非一。若识净名两字假号,更说什么究竟与不究竟。无前无后,非本非末,非净非名,只示众生本性不思议解脱。若不见性人,终身不见此理。
僧问:万法尽空,识性亦尔。譬如水泡一散,更无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无,何处更有识性
师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无水
身因性起,身死岂言性灭
曰:既言有性将出来看。师曰:汝信有明朝否
曰:信。师曰:找将明朝来看。曰:明朝实是有,如今不可得。师曰:明朝不可得,不是无明朝。汝自不见性,不可是无性。今见着衣吃饭,行住坐卧,对面不识,可谓愚迷。汝欲见明朝,与今日不异。将性觅性,万劫终不见。亦如有人不见日,不是无日。
讲青龙疏座主问: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禅师如何体会
师曰:为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河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讲华严座主问:禅师信无情是佛否
师曰:不信。若无情是佛者,活人应不如死人,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戒定慧生,从三明六通生,从一切善法生。若说无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应作佛去。
有法师问:持般若经最多功德,师还信否
师曰:不信。曰:若尔,灵验传十馀卷,皆不堪信也。师曰:生人持孝,自有感应。经是文字纸墨,文字纸墨性空,何处有灵验。灵验者,在持经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试将一卷经安着案上,无人受持,自能有灵验否。
以上第一层问答讲止观慧座主问。
一心三观是天台宗所建立的观心法门,以一念无明之心为所观之境,于此念上同时圆观三谛,一空观,二假观,三中观。怀则说:“达一念性具三千妙境,本来空寂,无能观空,无所观境,境观双绝,能所顿亡,是为日用中一心三观。”禅师之说,与此不异。
第二层说般若大小。
第三层答维摩座主问,请参阅维摩诘所说经,自能理解禅师所说。
第四层讲识性之有无。
有的人常持一种偏见,以眼见者为实,否则便是虚假便是伪,并以为此种态度代表了科学。其实这种思想方法刚刚是反科学的。人的眼睛可见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分子原子电子肉眼不能见,但不能说是无。海市蜃楼虽能看见,但不能说是实。如果钻牛角尖,你说有电子,请你拿一两电子出来看看,即令是科学家也无法办到。电子绝不是土豆等可以随意用手拿的东西。科学家是用科学手段去验证客观物质的性状本质,禅学家则是用修持的方法去验证自性的存在与妙用。真正的科学家和真正的禅学家都是科学的探索者,他们使用的方法手段不同。
第五层回答“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之义,由于讲得清楚明白,不再赘言。
第六层讲不信无情是佛的问题。佛法中讲的有情,是指有情识的众生,反之,则称无情。无情识的木石之类是不可以成佛的,《楞严经》在讲到五十种阴魔区时,明确指出识阴区第
四种邪执,就是把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这种执见,是原则性的错误,分不清有情与无情,必然走上邪途,与天魔为伍。
第七层回答持般若经是否有大功德。禅师的回答是否定的,但也极有分寸。文字纸墨性空,不会有灵验,灵验在于持人用心,所以神通应物。如果达到神通应物,那么,也就有灵验了。顿悟法门,特别强调破一切执,学佛法的人容易执于经,执于文字、佛像等,称为信执。故禅师要破此种执,说此种理。若别的法门,持经功德巨大,亦是佛说。经文本身,可以说有灵验,也可以说无灵验。其中奥秘,修持者可自修自证之。
僧问:未审一切名相及法相语之与默,如何通会,即得无前后
师曰:一念起时,本来无相无名,何得说有前后。不了名相本净,妄计有前有后,夫名相关锁,非智钥不能开。中道者病在中道,二边者病在二边,不知现用,是无等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灭,埋没正智,或断烦恼,或求菩提,背却般若。
人问:律师何故不信禅
师曰:理幽难显,名相易持。不见性者,所以不信。若见性者,号之为佛。识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远人而人远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心无相。迷人执物守我为已,悟人般若应用现前。愚人执空执有生滞,智人见性了相灵通。乾慧辩者口疲,大智体了心泰。菩萨触物斯照,声闻怕境昧心。悟者日用无生,迷人见前隔佛。
人问:如何得神通去
师曰:神性灵通,遍周法界,山河石壁,去来无碍,刹那万里,往返无踪,火不能烧,水不能溺,愚人自无心智,欲得四大飞空。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实相体空,唤作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故云功德法身。即此法身是万行之本,随用立名。实而言之,只是清净法身也。
人问:一心修道,过去业障得消灭否
师曰:不见性人未得消灭。若见性人,如日照霜雪。不见性人,犹如积草等须弥山,只用一星之火,业障如草,智慧似火。曰:云何得知业障尽
师曰:见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前佛后佛,万法同时。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有行者问:云何得住正法
师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无正邪故。曰:云何得作佛去
曰: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脱否
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法过语言文字,不用数句中求,法非过现未来,不可以因果中契。法过一切,不可比时。法身无相,应物现形,非离世间而求解脱。
僧问:何者是般若
师曰:汝疑不是者试说看。又问:云何得见性
师曰: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又问:如何是修行
师曰: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大用现前,即是无等等法身。又问:性中有恶否
师曰:此中善亦不立。曰:善恶俱不立,将心何处用
师曰:将心用心,是大颠倒。曰:作么生即是
师曰:无作么生,亦无可是。
人问:有人乘船,船底刺杀螺蚬,为是人受罪,为复船当罪。师曰:人船两无心,罪正在汝。譬如狂风折树损命,无作者,无受者。世界之中,无非众生受苦处。
僧问:未审托情势,指境势,语默势,乃至扬眉动目等势,如何得通会于一念间
师曰:
无有性外事。用妙事,动寂俱妙。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为迷自性,万惑滋生。又问:如何是法有宗旨
师曰:随其所立,即有众义。文殊于无住本,立一切法。曰:莫同太虚否
师曰:汝怕同太虚否
曰:怕。曰:解怕者不同太虚。又问:言方不及处,如何得解
师曰:汝今正说时,疑何处不及。
有宿德十余人同问:经云,破灭佛法,未审佛法可破灭否
师曰:凡夫外道,谓佛法可破灭,二乘人谓不可破灭。我正法中,无此二见。若论正法,非但凡夫外道,未至佛地者,二乘亦是恶人。又问:真法、幻法、空法、非空法,各有种性否
师曰:夫法虽无种性,应物俱现。心幻也,一切俱幻。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不立。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如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分经,五部毗尼,五围陀论,至心而极。心者,是总持之妙本,万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万名,尽心之异号耳。又问:如何是幻
师曰:幻无定相,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机关木人,如阳焰,如空花,俱无实法。又问:何名大幻师
师曰:心名大幻师,身为大幻城,名相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无有幻外事。凡夫不识幻,处处迷幻业。声闻怕幻境,昧心而入寂。菩萨识幻法,达幻体,不拘一切名相。佛是大幻师,转大幻*轮,成大幻涅槃,转幻生灭,得不生不灭。转河沙秽土,成清净法界。
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曰:不可离文字语言别有意耶
师曰:汝如是说,亦是学语。曰:同是语言,何偏不许
师曰:汝今谛听,经有明文,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是以发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亦犹得鱼忘筌,得兔忘 (上四下弟 )也。
有法师问:念佛是有相大乘,禅师意如何
师曰:无相犹非大乘,何况有相。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又问:愿生净土,未审实有净土否
师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譬如生国王家,决定绍王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
又问:每闻说道,未审何人能见
师曰:有慧眼者能见。曰:甚乐大乘,如何学得
师曰:悟即得,不悟不得。曰:如何得悟去
师曰:但谛观。曰:似何物
师曰:无物似。曰:应是毕竟空。师曰:空无毕竟。曰:应是有。师曰:有而无相。曰:不悟如何
师曰:大德自不悟,亦无人相障。
又问:佛法在于三际否
师曰: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