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事。座主良久曰:請禅師爲說未究竟之意。師曰:如經第一卷,是引衆呼十大弟子住心。第二卷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以言顯于無言。文殊以無言顯于無言。維摩不以言,不以無言,故默然收前言也。第叁卷從默然說起,又顯神通作用。座主會麼

  曰:奇怪如是。師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

  師曰:且破人執情,作如此說。若據經意,只說色心空寂,令見本性,教舍僞行入真行,莫向言語紙墨上討意度,但會淨名兩字便得。淨者本體也,名者迹用也。從本體起迹用,從迹用歸本體。體用不二,本迹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一亦非一。若識淨名兩字假號,更說什麼究竟與不究竟。無前無後,非本非末,非淨非名,只示衆生本性不思議解脫。若不見性人,終身不見此理。

  僧問:萬法盡空,識性亦爾。譬如水泡一散,更無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無,何處更有識性

  師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無水

  身因性起,身死豈言性滅

  曰:既言有性將出來看。師曰:汝信有明朝否

  曰:信。師曰:找將明朝來看。曰:明朝實是有,如今不可得。師曰:明朝不可得,不是無明朝。汝自不見性,不可是無性。今見著衣吃飯,行住坐臥,對面不識,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將性覓性,萬劫終不見。亦如有人不見日,不是無日。

  講青龍疏座主問:經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禅師如何體會

  師曰:爲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即于般若空寂體中具河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故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講華嚴座主問:禅師信無情是佛否

  師曰: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于活人。經雲,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叁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有法師問:持般若經最多功德,師還信否

  師曰:不信。曰:若爾,靈驗傳十馀卷,皆不堪信也。師曰:生人持孝,自有感應。經是文字紙墨,文字紙墨性空,何處有靈驗。靈驗者,在持經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試將一卷經安著案上,無人受持,自能有靈驗否。

  以上第一層問答講止觀慧座主問。

  一心叁觀是天臺宗所建立的觀心法門,以一念無明之心爲所觀之境,于此念上同時圓觀叁谛,一空觀,二假觀,叁中觀。懷則說:“達一念性具叁千妙境,本來空寂,無能觀空,無所觀境,境觀雙絕,能所頓亡,是爲日用中一心叁觀。”禅師之說,與此不異。

  第二層說般若大小。

  第叁層答維摩座主問,請參閱維摩诘所說經,自能理解禅師所說。

  第四層講識性之有無。

  有的人常持一種偏見,以眼見者爲實,否則便是虛假便是僞,並以爲此種態度代表了科學。其實這種思想方法剛剛是反科學的。人的眼睛可見到的東西是有限的,分子原子電子肉眼不能見,但不能說是無。海市蜃樓雖能看見,但不能說是實。如果鑽牛角尖,你說有電子,請你拿一兩電子出來看看,即令是科學家也無法辦到。電子絕不是土豆等可以隨意用手拿的東西。科學家是用科學手段去驗證客觀物質的性狀本質,禅學家則是用修持的方法去驗證自性的存在與妙用。真正的科學家和真正的禅學家都是科學的探索者,他們使用的方法手段不同。

  第五層回答“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之義,由于講得清楚明白,不再贅言。

  第六層講不信無情是佛的問題。佛法中講的有情,是指有情識的衆生,反之,則稱無情。無情識的木石之類是不可以成佛的,《楞嚴經》在講到五十種陰魔區時,明確指出識陰區第

  四種邪執,就是把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這種執見,是原則性的錯誤,分不清有情與無情,必然走上邪途,與天魔爲伍。

  第七層回答持般若經是否有大功德。禅師的回答是否定的,但也極有分寸。文字紙墨性空,不會有靈驗,靈驗在于持人用心,所以神通應物。如果達到神通應物,那麼,也就有靈驗了。頓悟法門,特別強調破一切執,學佛法的人容易執于經,執于文字、佛像等,稱爲信執。故禅師要破此種執,說此種理。若別的法門,持經功德巨大,亦是佛說。經文本身,可以說有靈驗,也可以說無靈驗。其中奧秘,修持者可自修自證之。

  僧問:未審一切名相及法相語之與默,如何通會,即得無前後

  師曰:一念起時,本來無相無名,何得說有前後。不了名相本淨,妄計有前有後,夫名相關鎖,非智鑰不能開。中道者病在中道,二邊者病在二邊,不知現用,是無等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滅,埋沒正智,或斷煩惱,或求菩提,背卻般若。

  人問:律師何故不信禅

  師曰:理幽難顯,名相易持。不見性者,所以不信。若見性者,號之爲佛。識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遠人而人遠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覺。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心無相。迷人執物守我爲已,悟人般若應用現前。愚人執空執有生滯,智人見性了相靈通。乾慧辯者口疲,大智體了心泰。菩薩觸物斯照,聲聞怕境昧心。悟者日用無生,迷人見前隔佛。

  人問:如何得神通去

  師曰:神性靈通,遍周法界,山河石壁,去來無礙,刹那萬裏,往返無蹤,火不能燒,水不能溺,愚人自無心智,欲得四大飛空。經雲,取相凡夫,隨宜爲說。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實相體空,喚作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故雲功德法身。即此法身是萬行之本,隨用立名。實而言之,只是清淨法身也。

  人問:一心修道,過去業障得消滅否

  師曰:不見性人未得消滅。若見性人,如日照霜雪。不見性人,猶如積草等須彌山,只用一星之火,業障如草,智慧似火。曰:雲何得知業障盡

  師曰:見前心通,前後生事,猶如對見,前佛後佛,萬法同時。經雲: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有行者問:雲何得住正法

  師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無正邪故。曰:雲何得作佛去

  曰:不用舍衆生心,但莫汙染自性。經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

  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法過語言文字,不用數句中求,法非過現未來,不可以因果中契。法過一切,不可比時。法身無相,應物現形,非離世間而求解脫。

  僧問:何者是般若

  師曰:汝疑不是者試說看。又問:雲何得見性

  師曰: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又問:如何是修行

  師曰:但莫汙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大用現前,即是無等等法身。又問:性中有惡否

  師曰:此中善亦不立。曰:善惡俱不立,將心何處用

  師曰:將心用心,是大顛倒。曰:作麼生即是

  師曰:無作麼生,亦無可是。

  人問:有人乘船,船底刺殺螺蚬,爲是人受罪,爲複船當罪。師曰:人船兩無心,罪正在汝。譬如狂風折樹損命,無作者,無受者。世界之中,無非衆生受苦處。

  僧問:未審托情勢,指境勢,語默勢,乃至揚眉動目等勢,如何得通會于一念間

  師曰:

  無有性外事。用妙事,動寂俱妙。心真者,語默總真。會道者,行住坐臥是道。爲迷自性,萬惑滋生。又問:如何是法有宗旨

  師曰:隨其所立,即有衆義。文殊于無住本,立一切法。曰:莫同太虛否

  師曰:汝怕同太虛否

  曰:怕。曰:解怕者不同太虛。又問:言方不及處,如何得解

  師曰:汝今正說時,疑何處不及。

  有宿德十余人同問:經雲,破滅佛法,未審佛法可破滅否

  師曰:凡夫外道,謂佛法可破滅,二乘人謂不可破滅。我正法中,無此二見。若論正法,非但凡夫外道,未至佛地者,二乘亦是惡人。又問:真法、幻法、空法、非空法,各有種性否

  師曰:夫法雖無種性,應物俱現。心幻也,一切俱幻。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義不立。迷時人逐法,悟時法由人。如森羅萬象,至空而極。百川衆流,至海而極。一切賢聖,至佛而極。十二分經,五部毗尼,五圍陀論,至心而極。心者,是總持之妙本,萬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無住涅槃,百千萬名,盡心之異號耳。又問:如何是幻

  師曰:幻無定相,如旋火輪,如乾闼婆城,如機關木人,如陽焰,如空花,俱無實法。又問:何名大幻師

  師曰:心名大幻師,身爲大幻城,名相爲大幻衣食。河沙世界,無有幻外事。凡夫不識幻,處處迷幻業。聲聞怕幻境,昧心而入寂。菩薩識幻法,達幻體,不拘一切名相。佛是大幻師,轉大幻*輪,成大幻涅槃,轉幻生滅,得不生不滅。轉河沙穢土,成清淨法界。

  僧問:何故不許誦經,喚作客語。師曰:如鹦鹉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曰:不可離文字語言別有意耶

  師曰:汝如是說,亦是學語。曰:同是語言,何偏不許

  師曰:汝今谛聽,經有明文,我所說者,義語非文。衆生說者,文語非義。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過語言文字,何向數句中求。是以發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亦猶得魚忘筌,得兔忘 (上四下弟 )也。

  有法師問:念佛是有相大乘,禅師意如何

  師曰:無相猶非大乘,何況有相。經雲,取相凡夫,隨宜爲說。又問:願生淨土,未審實有淨土否

  師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在之處,皆爲淨土。譬如生國王家,決定紹王業,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

  又問:每聞說道,未審何人能見

  師曰:有慧眼者能見。曰:甚樂大乘,如何學得

  師曰:悟即得,不悟不得。曰:如何得悟去

  師曰:但谛觀。曰:似何物

  師曰:無物似。曰:應是畢竟空。師曰:空無畢竟。曰:應是有。師曰:有而無相。曰:不悟如何

  師曰:大德自不悟,亦無人相障。

  又問:佛法在于叁際否

  師曰:見在無相,不在其外,應用無窮,不在于內,中間無住處,叁際不可…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