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P9

  ..续本文上一页三关、黄龙三关、兜率三关 (书末将对以上三关作一简单介绍 )。

  “等三轮空施”,三轮指佛之身口意三业。佛以三业碾摧众生之惑业,故叫三轮。一、神通轮,以种种神变使众生起正信。二、记心轮,以佛之意业分别众生的心行差别,以便于教化。三、正教轮,以佛之口业教诲众生,使之修行。“等三轮空施”这句话,是说当法师的就像佛用三轮教化众生一样毫无障碍。空施,讲法空之理,以空无一切邪执为入涅槃城之要门。佛又名空王。

  “龙象”,龙为水行中的力大者,象为陆行中之力大者。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喻称龙象。后以为对僧之敬称。《维摩经不思议品》云:“譬如龙象蹴蹋,非驴所堪”,“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一句,是说如果不是修持很有成就的人,是不敢去当法师的。

  对禅师所说的几句,亦是很有份量的。“撮其枢要”,抓住最关键的地方;“直了心源”,从根本的心源上了达佛理;“中没卷舒,纵横应物”,指能十分自如地说法度人。“咸均事理”,简单讲,事理就是道理与事相;深一点讲,因缘生之有为法叫事,不生不灭之无为法为理。依华严宗之理事无碍观,平等之真体为理,有为之形相为事,理如水,事如波。即于平等之理而有万差之事,即于万差之事而有平等之理,能使事理交彻,真俗圆融,就叫“咸均事理”。

  “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生死深根指无明而言,佛法认为众生受无明之惑缠缚,不能脱离生死。“三昧”即定也,《大智度论》五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又名正心行处,因为“定”可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获现前三昧,指现证妙果。

  第四层答三教之异同,禅师心量极大,回答之词,很值得后世修持者深思。“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我们见到有的佛法修持者,门派之见甚深,常用“外道”一词来贬低别人,实在是教执未除的表现。“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说得好极了。若迷,虽在佛教亦迷,若悟,虽不在佛门亦悟。

  讲唯识道光座主问曰:禅师用何心修道

  师曰: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曰:既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

  师曰:老僧尚无卓锥之地,什么处聚众来。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曰:禅师对面妄语。师曰:老僧尚无舌劝人,焉解妄语。曰:某甲却不会禅师语论也。师曰:老僧自亦不会。

  讲华严志座主问: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师日: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非彼黄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曰:不了此意。师日: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花,着黄花;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志礼谢而去。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

  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

  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说事说理,悟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远劫证,悟人顿见。

  维摩座主问:经云:彼外道六师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

  是,乃可取食。今请禅师,明问解说。师曰: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堕三恶道。汝若能谤于佛者,是不着佛求。毁于法者,是不着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

  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

  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慧故。譬如将水洗水,将火烧火,都无义趣。

  人问:言之与语,为同为异

  师曰:一也。谓言成句名语矣。且如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所以廓万象号悬河,剖乎义海。此是语也。言者,一字表心也。内着玄微,外现妙象,万机挠而不乱,清浊混而常分。齐王犹惭大夫之辞,文殊尚叹净名之说。今之常人,云何能解

  

  源律师问:禅师常谈即心是佛,无有是处。且一地菩萨分身百佛世界,二地增于十倍,禅师试现神通看。师曰:阇梨自己是凡是圣

  曰:是凡。师曰:既是凡僧,能问如是境界

  经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又问:禅师每云: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无有是处。师曰: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贼否

  曰:故知是也。师曰:如今了了见性,云何不得解脱

  曰:如今必不可,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始得。师曰:阿僧祗劫还有数否

  源抗声曰:将贼比解脱,道理得通否

  师曰:阇梨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开,瞋一切人见物。源作色而去云:虽老浑无道。师曰:即行去者是汝道。

  以上第一层问答用何心修道的问题。回答是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不曾聚众,也不曾劝人学禅。正是一切处无心,一切念不着。这才是真心修大道。闻者不悟,不怪禅师。

  第二层答华严志座主问,为何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师最终的回答是如果见性人,说是亦可,说不是亦可;若不见性,说什么着什么,说般若又不识般若,所以皆成争论。

  第三层答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禅师指出“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禅师告诉人们,顿悟是不论时节的。规定个时间,不是顿悟法门的做法。见性了就不是凡夫,超凡入圣,与凡夫有很大区别。顿悟门所悟者何

  心也。要悟此心不可得,并且能觉悟之心也不可得,由此一不可得,通达至一切法界,四大、五蕴、根身器界都不可得,这就是真悟。以水为喻,水本不动,因风而起浪,性本不动,因境而起念,故名曰心。风过浪止,境亡心灭,浪是水的幻化,心是性的流迁,浪和心皆不可得,但水体和性体是不灭不迁的。风平浪静,水体自显,境亡心灭,性体自显,性体妙用具足,见性之时,大用现前。

  第四层讲外道问题。禅师说,迷徇六根者,号之为六师。徇,曲从之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外道六师,指古印度六大沙门外道,他们或主张无因无果论或否定业报轮回,或主张自然解脱无须修道,或主张人死即断灭,或主张苦行求解脱,均属心外求法,而且见地偏异,远离正见。禅师论及福田,指出只要有物可施,就不名福田。对此话的理解,可阅《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去悟:“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

  “生心受供,堕三恶道”,三恶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牲畜道。“生心受供”是想人家供养,要人家供养,认为自己该受供养。这不仅仅是起心动念,而且是起贪心动贪念。

  维摩座主提的这个问题,是很有难度的。佛先说随外道出家,师堕弟子亦堕,连供养你的人也要堕三恶道,但接着却说“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禅师解答说:“谤于佛者是不着佛求,毁于法者是不着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终不得灭度者,智用现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食”,换句话说,不着佛,不着法,不着僧,智用现前,已是明心见性的圣者了,这时,你可以接受供养了。

  第五层是讲言与语的异同,这是一个禅师的语言学观点,见解也是很精辟的。齐王是齐威王,大夫指邹忌,“齐王犹惭大夫之辞”,用邹忌讽谏齐威王的典故。意思是说齐威王那样的国君也为邹忌的巧妙言辞感到惭愧,因而勇于采纳百姓的意见。“文殊常叹净名之说”是用维摩经中,文殊去探视维摩诘之病的典故。维摩诘又译为净名(维摩诘所说经又名《净名经》),他与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答问中,显示了灵辩滔滔,口若悬河的大智慧,连文殊也叹服。禅师在这里说语言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六层是与源律师的答辩。源律师是执着较深的人,一是要大珠禅师显神通给他看,以验证“即心是佛”的说法,被禅师拒绝了。为什么不显示呢

  源律师还是凡夫,即使禅师分身千百去到千百佛世界,源律师如何看得见呢

  所以告诉他不应问此境界。源律师尚执着于须修三大阿僧祗劫始能解脱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不错的。但这不是对上上根器的人讲的,不是讲顿悟法门,所以源律师很难接受见性可以立即解脱的说法。这里也向读者说明一个道理,经书所说的话,要善于去领悟。如执于文字,着文字相,非佛之过也。“虽老浑无道”即“虽老,昏昏然不懂佛理”,“即行去者是汝道”是指忿忿然瞋性未除,听了不合己意的话就走,这就是你的“道”。

  讲止观慧座主问:禅师辨得魔否

  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我正法中无如是事。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

  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

  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是二见法。请座主仔细说着。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人问般若大否

  师曰:大。曰:几许大

  师曰:无边际。曰:般若小否

  师曰:小。曰:几许小

  师曰:看不见。曰:何处是

  师曰:何处不是

  

  维摩座主问:经云,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是究竟否

  师曰:未是究竟。圣意若尽,第三卷更说何…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