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關、黃龍叁關、兜率叁關 (書末將對以上叁關作一簡單介紹 )。
“等叁輪空施”,叁輪指佛之身口意叁業。佛以叁業碾摧衆生之惑業,故叫叁輪。一、神通輪,以種種神變使衆生起正信。二、記心輪,以佛之意業分別衆生的心行差別,以便于教化。叁、正教輪,以佛之口業教誨衆生,使之修行。“等叁輪空施”這句話,是說當法師的就像佛用叁輪教化衆生一樣毫無障礙。空施,講法空之理,以空無一切邪執爲入涅槃城之要門。佛又名空王。
“龍象”,龍爲水行中的力大者,象爲陸行中之力大者。諸阿羅漢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喻稱龍象。後以爲對僧之敬稱。《維摩經不思議品》雲:“譬如龍象蹴蹋,非驢所堪”,“若非龍象蹴蹋,安敢當斯”一句,是說如果不是修持很有成就的人,是不敢去當法師的。
對禅師所說的幾句,亦是很有份量的。“撮其樞要”,抓住最關鍵的地方;“直了心源”,從根本的心源上了達佛理;“中沒卷舒,縱橫應物”,指能十分自如地說法度人。“鹹均事理”,簡單講,事理就是道理與事相;深一點講,因緣生之有爲法叫事,不生不滅之無爲法爲理。依華嚴宗之理事無礙觀,平等之真體爲理,有爲之形相爲事,理如水,事如波。即于平等之理而有萬差之事,即于萬差之事而有平等之理,能使事理交徹,真俗圓融,就叫“鹹均事理”。
“拔生死深根,獲現前叁昧”,生死深根指無明而言,佛法認爲衆生受無明之惑纏縛,不能脫離生死。“叁昧”即定也,《大智度論》五說: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叁昧。又名正心行處,因爲“定”可正心之行動,使合于法。獲現前叁昧,指現證妙果。
第四層答叁教之異同,禅師心量極大,回答之詞,很值得後世修持者深思。“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我們見到有的佛法修持者,門派之見甚深,常用“外道”一詞來貶低別人,實在是教執未除的表現。“迷悟由人,不在教之異同”。說得好極了。若迷,雖在佛教亦迷,若悟,雖不在佛門亦悟。
講唯識道光座主問曰:禅師用何心修道
師曰: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曰:既無心可用,無道可修,雲何每日聚衆,勸人學禅修道
師曰:老僧尚無卓錐之地,什麼處聚衆來。老僧無舌,何曾勸人來。曰:禅師對面妄語。師曰:老僧尚無舌勸人,焉解妄語。曰:某甲卻不會禅師語論也。師曰:老僧自亦不會。
講華嚴志座主問:何故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師日:法身無象,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花而顯相。非彼黃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也。故經雲: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座主會麼
曰:不了此意。師日: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說,不滯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花,著黃花;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诤論。志禮謝而去。
人問將心修行,幾時得解脫
師曰:將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無生,大用現前,不論時節。曰:凡夫亦得如此否
師曰:見性者,即非凡夫。頓悟上乘,超凡越聖。迷人論凡論聖,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說事說理,悟人大用無方。迷人求得求證,悟人無得無求。迷人期遠劫證,悟人頓見。
維摩座主問:經雲:彼外道六師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叁惡道,謗于佛,毀于法,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
是,乃可取食。今請禅師,明問解說。師曰:迷徇六根者,號之爲六師。心外求佛,名爲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生心受供,墮叁惡道。汝若能謗于佛者,是不著佛求。毀于法者,是不著法求。不入衆數者,是不著僧求。終不得滅度者,智用現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悅之食。
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
師曰:如鹦鹉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爲無智慧故。譬如將水洗水,將火燒火,都無義趣。
人問:言之與語,爲同爲異
師曰:一也。謂言成句名語矣。且如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所以廓萬象號懸河,剖乎義海。此是語也。言者,一字表心也。內著玄微,外現妙象,萬機撓而不亂,清濁混而常分。齊王猶慚大夫之辭,文殊尚歎淨名之說。今之常人,雲何能解
源律師問:禅師常談即心是佛,無有是處。且一地菩薩分身百佛世界,二地增于十倍,禅師試現神通看。師曰:阇梨自己是凡是聖
曰:是凡。師曰:既是凡僧,能問如是境界
經雲: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又問:禅師每雲:若悟道,現前身便解脫,無有是處。師曰: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賊否
曰:故知是也。師曰:如今了了見性,雲何不得解脫
曰:如今必不可,須經叁大阿僧祗劫始得。師曰:阿僧祗劫還有數否
源抗聲曰:將賊比解脫,道理得通否
師曰:阇梨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開,瞋一切人見物。源作色而去雲:雖老渾無道。師曰:即行去者是汝道。
以上第一層問答用何心修道的問題。回答是無心可用,無道可修,不曾聚衆,也不曾勸人學禅。正是一切處無心,一切念不著。這才是真心修大道。聞者不悟,不怪禅師。
第二層答華嚴志座主問,爲何不許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禅師最終的回答是如果見性人,說是亦可,說不是亦可;若不見性,說什麼著什麼,說般若又不識般若,所以皆成爭論。
第叁層答將心修行幾時得解脫,禅師指出“將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無生,大用現前,不論時節”。禅師告訴人們,頓悟是不論時節的。規定個時間,不是頓悟法門的做法。見性了就不是凡夫,超凡入聖,與凡夫有很大區別。頓悟門所悟者何
心也。要悟此心不可得,並且能覺悟之心也不可得,由此一不可得,通達至一切法界,四大、五蘊、根身器界都不可得,這就是真悟。以水爲喻,水本不動,因風而起浪,性本不動,因境而起念,故名曰心。風過浪止,境亡心滅,浪是水的幻化,心是性的流遷,浪和心皆不可得,但水體和性體是不滅不遷的。風平浪靜,水體自顯,境亡心滅,性體自顯,性體妙用具足,見性之時,大用現前。
第四層講外道問題。禅師說,迷徇六根者,號之爲六師。徇,曲從之義。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外道六師,指古印度六大沙門外道,他們或主張無因無果論或否定業報輪回,或主張自然解脫無須修道,或主張人死即斷滅,或主張苦行求解脫,均屬心外求法,而且見地偏異,遠離正見。禅師論及福田,指出只要有物可施,就不名福田。對此話的理解,可閱《金剛經》上的一句話去悟:“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
“生心受供,墮叁惡道”,叁惡道,指地獄道、餓鬼道、牲畜道。“生心受供”是想人家供養,要人家供養,認爲自己該受供養。這不僅僅是起心動念,而且是起貪心動貪念。
維摩座主提的這個問題,是很有難度的。佛先說隨外道出家,師墮弟子亦墮,連供養你的人也要墮叁惡道,但接著卻說“謗于佛,毀于法,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禅師解答說:“謗于佛者是不著佛求,毀于法者是不著法求,不入衆數者,是不著僧求,終不得滅度者,智用現前。若有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悅之食”,換句話說,不著佛,不著法,不著僧,智用現前,已是明心見性的聖者了,這時,你可以接受供養了。
第五層是講言與語的異同,這是一個禅師的語言學觀點,見解也是很精辟的。齊王是齊威王,大夫指鄒忌,“齊王猶慚大夫之辭”,用鄒忌諷谏齊威王的典故。意思是說齊威王那樣的國君也爲鄒忌的巧妙言辭感到慚愧,因而勇于采納百姓的意見。“文殊常歎淨名之說”是用維摩經中,文殊去探視維摩诘之病的典故。維摩诘又譯爲淨名(維摩诘所說經又名《淨名經》),他與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答問中,顯示了靈辯滔滔,口若懸河的大智慧,連文殊也歎服。禅師在這裏說語言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六層是與源律師的答辯。源律師是執著較深的人,一是要大珠禅師顯神通給他看,以驗證“即心是佛”的說法,被禅師拒絕了。爲什麼不顯示呢
源律師還是凡夫,即使禅師分身千百去到千百佛世界,源律師如何看得見呢
所以告訴他不應問此境界。源律師尚執著于須修叁大阿僧祗劫始能解脫的理論。這一理論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不錯的。但這不是對上上根器的人講的,不是講頓悟法門,所以源律師很難接受見性可以立即解脫的說法。這裏也向讀者說明一個道理,經書所說的話,要善于去領悟。如執于文字,著文字相,非佛之過也。“雖老渾無道”即“雖老,昏昏然不懂佛理”,“即行去者是汝道”是指忿忿然瞋性未除,聽了不合己意的話就走,這就是你的“道”。
講止觀慧座主問:禅師辨得魔否
師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我正法中無如是事。曰:一心叁觀,義又如何
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于其中間,更用何心起觀。曰:禅師不解止觀。師曰:座主解否
曰:解。師曰:如智者大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住止沒生死,住觀心神亂。爲當將心止心,爲複起心觀觀。若有心觀,是常見法。若無心觀,是斷見法。亦有亦無,是二見法。請座主仔細說著。曰:若如是問,俱說不得也。師曰:何曾止觀。
人問般若大否
師曰:大。曰:幾許大
師曰:無邊際。曰:般若小否
師曰:小。曰:幾許小
師曰:看不見。曰:何處是
師曰:何處不是
維摩座主問:經雲,諸菩薩各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是究竟否
師曰:未是究竟。聖意若盡,第叁卷更說何…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