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P8

  ..续本文上一页悉达”,正好和法明的意思相反。而诸法俱达,反而不能叫悉达,只能叫如来了。足见禅师的机智处。

  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

  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

  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有道流问:世间有法过自然否

  师曰:有。曰:何法过得

  师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气是道否

  师曰:元气自元气,道自道。曰:若如是则应有二。师曰:知无两人。又问:云何为邪

  云何为正

  师曰: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日:用功。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有韫光大德问:禅师自知生处否

  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祖师云:当生即不生。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

  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

  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大德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

  真心缘于善恶否

  贪欲人是道否

  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

  触境生心人有定否

  住于寂寞人有慧否

  怀高傲物人有我否

  执空执有人有智否

  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皆称道否

  请禅师一一开示。师曰: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傲物

  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大德曰:若如是,应毕竟无所有。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大德踊跃礼谢而去。

  以上第一层回答三藏法师关于真如有无变易。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亦即是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真心。佛典所说真如是不变易的,禅师先说变易,后说不变易,如不见性,说变易,执变易,说不变易,执不变易,都是执。

  第二层答道家修持者问。

  第三层答源律师关于还用功否的问题。禅师所答自是解脱者之言,说来简单,吃饭睡觉都在用功,用的是无心之功,一切处无心。“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深刻而生动。

  第四层答韫光大德。禅师批评“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认为这是迷而外觅之说,不是悟道悟法者之言。

  回答大德的第二个系列问题,对修法的人是很有教益的。“嗜欲者机浅”,机,根机,根机浅,指契合真理的根性差。贪欲重的人是很难接受佛法真理的。“是非交争者未通”,喜欢争执是非的人,于事理均未通达。“触境生心者少定”,一见客尘境相心就跟着跑的人定力差。“寂寞忘机者慧沉”,喜欢守住寂寞忘记机灵的人慧力便沉落。这是指那种坐枯禅的弊病。“傲物高心者我壮”,骄傲自大的人我执就重。“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从文字里去取证的会更加停滞不前。“苦行求佛者俱迷”,过去,苦行求佛的人还是有的,如今难找了。随着生活的现代化,打的去寺院,坐飞机去参加法会等等,恐怕是“逸”字使人心迷,不是苦行求佛而是“逸行求佛”了。禅师若有知,定会另有说法。“离心求佛者外道”之外道一词,一种含义是于佛教外立道,名外道,本身并无贬义。二是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三是附佛法之外道。如小乘之犊子部及大乘之方广道人附托佛法而立邪计。四是学佛法成外道,谬解佛理而陷于邪计者。大珠禅师指出离心求佛者是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这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是一回事。虽然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并不等于是佛。铁皆可以炼成钢,但铁不等于是钢,有质的差别。“执心是佛”连执都未除,如何是佛。社会上有的人自称是佛是菩萨是上师的,都认为自己了不起,都属于“执心是佛”的范围。

  师上堂曰:诸人幸自好个无事人,苦死造作,要担枷落狱作么。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参禅学道,解会佛法,如此转无交涉也。只是逐声色走,有何歇时。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但自仔细观察,自心一体三宝,常自现前,无可疑虑,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故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去,莫久立珍重。

  此日大众普集,久而不散。师曰:诸人何故在此不去,贫道已对面相呈,还肯休么

  有何事可疑,莫错用心,枉费气力。若有疑情,一任诸人恣意早问。时有僧法渊问曰:云何是佛,云何是法,云何是僧,云何是一体三宝,愿师垂示。师曰: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

  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身口意清净,名为佛出世。三业不清净,名为佛灭度。喻如瞋时无喜,喜时无瞋,唯是一心,实无二体。本智法尔,无漏现前,如蛇化为龙,不改其鳞。众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净,不待修成。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无滞,应用无穷,无始无终,利根顿悟,用无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无形相,即是微妙色身。无相即是实相法身。性相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万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名无尽藏。能生万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名智慧藏。万法归如,名如来藏。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法不归如也。

  有客问云,弟子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愿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夫律师者,启毗尼之法藏,传寿命之移风,洞持犯而达开遮,秉威仪而行轨范,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师者,踞师子之座,泻悬河之辩,对稠人广众,启凿玄关,开般若妙门,等三轮空施。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中没卷舒,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乘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客曰:和尚深达佛旨,得无碍辩。又问:儒释道三教为同为异

  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启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

  以上第一层是禅师说自家体验,劝告那些奔波求法的人,那样做是“逐声色走”,也即是随客尘转,这是众多未悟的求法者的心态。佛法是内求不是外求,外求使攀缘心盛,执着心盛,无法得定,心不得安,是舍去自家宝藏去捡杂物。禅师说自己是听了马祖的指点,找到了自家宝藏,随身受用,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不见一法去来,自家心性清净,无思无求。“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这就是禅师自悟的窍诀。

  第二层答什么是佛法僧,什么是一体三宝。禅师指出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就叫一体三宝。这更是彻底的内求,三宝都在自己身上,身口意清净,就是佛出世了,身口意不清净就是佛灭度。所谓清净就是无染无着,一切处无心。每个人的自性,是本来清净,不是修成的。我们常说的修行,实质是破执去妄,不是修我们的自性真心,自性真心是不用修的,而且指出“有证有修,即同增上慢者”,这里大家要明白,禅师是见性之人,是在讲顿悟法门,故说此语,以破执着。执于修和证,便又是着修相证相了,便不得解脱了。佛法由于它的科学性,是步步可证的,因此它存在修证问题,即令在禅宗里,也是讲修证的,有的禅师开悟后去请师父印证,此类事例,是有明确记载的。修渐修法门的人,更应有修有证,循次第而进,必有见性之日。请读者勿误会,不要认为大珠禅师说错了。大珠禅师是见性之人,诸法如如,说有修有证是,说无修无证也是,随机应说,并不因此着是相和不是相,“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法不归如”,有修有证自是一法,当然也归如如。均是禅师所说,读者可要读仔细了。

  第三层回答律师法师禅师何者为胜的问题,禅师的回答均高度肯定律师法师禅师的作用。大珠禅师肯定的当然是合格的律师法师禅师。

  有几个词讲一下。“启凿玄关”是指用力量开启玄妙的关门 (最重要之处 ),佛教典籍中就有楞严…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