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悉達”,正好和法明的意思相反。而諸法俱達,反而不能叫悉達,只能叫如來了。足見禅師的機智處。
有叁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
師曰:有變易。叁藏曰:禅師錯也。師卻問:叁藏有真如否
曰:有。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叁毒爲叁聚淨戒,回六識爲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爲大智,真如若無變易,叁藏真是自然外道也。叁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禅師適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叁藏曰: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有道流問:世間有法過自然否
師曰:有。曰:何法過得
師曰:能知自然者。曰:元氣是道否
師曰:元氣自元氣,道自道。曰:若如是則應有二。師曰:知無兩人。又問:雲何爲邪
雲何爲正
師曰:心逐物爲邪,物從心爲正。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日:用功。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
有韫光大德問:禅師自知生處否
師曰:未曾死,何用論生。知生即是無生法,無離生法,說有無生。祖師雲:當生即不生。曰:不見性人,亦得如此否
師曰:自不見性,不是無性。何以故
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識即是性,故名識性。了即是性,喚作了性。能生萬法,喚作法性。亦名法身。馬鳴祖師雲:所言法者,謂衆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從生,亦無名字。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黃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筍,應總吃法身也。如此之言,甯堪齒錄。對面迷佛,長劫希求,全體法中,迷而外覓。是以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大德又問:太虛能生靈智否
真心緣于善惡否
貪欲人是道否
執是執非人向後心通否
觸境生心人有定否
住于寂寞人有慧否
懷高傲物人有我否
執空執有人有智否
尋文取證人、苦行求佛人、離心求佛人、執心是佛人此皆稱道否
請禅師一一開示。師曰:太虛不生靈智,真心不緣善惡,嗜欲深者機淺,是非交爭者未通,觸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機者慧沈,傲物
高心者我壯,執空執有者皆愚,尋文取證者益滯,苦行求佛者俱迷,離心求佛者外道,執心是佛者爲魔。大德曰:若如是,應畢竟無所有。師曰:畢竟是大德,不是畢竟無所有。大德踴躍禮謝而去。
以上第一層回答叁藏法師關于真如有無變易。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亦即是衆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真心。佛典所說真如是不變易的,禅師先說變易,後說不變易,如不見性,說變易,執變易,說不變易,執不變易,都是執。
第二層答道家修持者問。
第叁層答源律師關于還用功否的問題。禅師所答自是解脫者之言,說來簡單,吃飯睡覺都在用功,用的是無心之功,一切處無心。“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深刻而生動。
第四層答韫光大德。禅師批評“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之說,認爲這是迷而外覓之說,不是悟道悟法者之言。
回答大德的第二個系列問題,對修法的人是很有教益的。“嗜欲者機淺”,機,根機,根機淺,指契合真理的根性差。貪欲重的人是很難接受佛法真理的。“是非交爭者未通”,喜歡爭執是非的人,于事理均未通達。“觸境生心者少定”,一見客塵境相心就跟著跑的人定力差。“寂寞忘機者慧沈”,喜歡守住寂寞忘記機靈的人慧力便沈落。這是指那種坐枯禅的弊病。“傲物高心者我壯”,驕傲自大的人我執就重。“執空執有者皆愚”,“尋文取證者益滯”,從文字裏去取證的會更加停滯不前。“苦行求佛者俱迷”,過去,苦行求佛的人還是有的,如今難找了。隨著生活的現代化,打的去寺院,坐飛機去參加法會等等,恐怕是“逸”字使人心迷,不是苦行求佛而是“逸行求佛”了。禅師若有知,定會另有說法。“離心求佛者外道”之外道一詞,一種含義是于佛教外立道,名外道,本身並無貶義。二是爲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叁是附佛法之外道。如小乘之犢子部及大乘之方廣道人附托佛法而立邪計。四是學佛法成外道,謬解佛理而陷于邪計者。大珠禅師指出離心求佛者是外道。“執心是佛者爲魔”,這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是一回事。雖然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並不等于是佛。鐵皆可以煉成鋼,但鐵不等于是鋼,有質的差別。“執心是佛”連執都未除,如何是佛。社會上有的人自稱是佛是菩薩是上師的,都認爲自己了不起,都屬于“執心是佛”的範圍。
師上堂曰:諸人幸自好個無事人,苦死造作,要擔枷落獄作麼。每日至夜奔波,道我參禅學道,解會佛法,如此轉無交涉也。只是逐聲色走,有何歇時。貧道聞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從此一時休去,自己財寶,隨身受用,可謂快活。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舍,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財寶。但自仔細觀察,自心一體叁寶,常自現前,無可疑慮,莫尋思,莫求覓,心性本來清淨。故華嚴經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又淨名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若不隨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無事去,莫久立珍重。
此日大衆普集,久而不散。師曰:諸人何故在此不去,貧道已對面相呈,還肯休麼
有何事可疑,莫錯用心,枉費氣力。若有疑情,一任諸人恣意早問。時有僧法淵問曰:雲何是佛,雲何是法,雲何是僧,雲何是一體叁寶,願師垂示。師曰: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
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爲僧,即是一體叁寶。經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身口意清淨,名爲佛出世。叁業不清淨,名爲佛滅度。喻如瞋時無喜,喜時無瞋,唯是一心,實無二體。本智法爾,無漏現前,如蛇化爲龍,不改其鱗。衆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淨,不待修成。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真空無滯,應用無窮,無始無終,利根頓悟,用無等等,即是阿耨菩提。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法身。性相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萬化之本,隨處立名,智用無盡,名無盡藏。能生萬法,名本法藏。具一切智,名智慧藏。萬法歸如,名如來藏。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雲:世間一切生滅法,無有一法不歸如也。
有客問雲,弟子未知律師法師禅師,何者最勝,願和尚慈悲指示。師曰:夫律師者,啓毗尼之法藏,傳壽命之移風,洞持犯而達開遮,秉威儀而行軌範,牒叁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師者,踞師子之座,瀉懸河之辯,對稠人廣衆,啓鑿玄關,開般若妙門,等叁輪空施。若非龍象蹴蹋,安敢當斯。夫禅師者,撮其樞要,直了心源,中沒卷舒,縱橫應物,鹹均事理,頓見如來。拔生死深根,獲現前叁昧。若不安禅靜慮,到這裏總須茫然。隨機授法,叁學雖殊,得意忘言,一乘何異。故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客曰:和尚深達佛旨,得無礙辯。又問:儒釋道叁教爲同爲異
師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總從一性上啓用,機見差別成叁。迷悟由人,不在教之異同。
以上第一層是禅師說自家體驗,勸告那些奔波求法的人,那樣做是“逐聲色走”,也即是隨客塵轉,這是衆多未悟的求法者的心態。佛法是內求不是外求,外求使攀緣心盛,執著心盛,無法得定,心不得安,是舍去自家寶藏去撿雜物。禅師說自己是聽了馬祖的指點,找到了自家寶藏,隨身受用,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舍,不見一法生滅,不見一法去來,自家心性清淨,無思無求。“不隨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這就是禅師自悟的竅訣。
第二層答什麼是佛法僧,什麼是一體叁寶。禅師指出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爲僧,就叫一體叁寶。這更是徹底的內求,叁寶都在自己身上,身口意清淨,就是佛出世了,身口意不清淨就是佛滅度。所謂清淨就是無染無著,一切處無心。每個人的自性,是本來清淨,不是修成的。我們常說的修行,實質是破執去妄,不是修我們的自性真心,自性真心是不用修的,而且指出“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這裏大家要明白,禅師是見性之人,是在講頓悟法門,故說此語,以破執著。執于修和證,便又是著修相證相了,便不得解脫了。佛法由于它的科學性,是步步可證的,因此它存在修證問題,即令在禅宗裏,也是講修證的,有的禅師開悟後去請師父印證,此類事例,是有明確記載的。修漸修法門的人,更應有修有證,循次第而進,必有見性之日。請讀者勿誤會,不要認爲大珠禅師說錯了。大珠禅師是見性之人,諸法如如,說有修有證是,說無修無證也是,隨機應說,並不因此著是相和不是相,“世間一切生滅法,無有一法不歸如”,有修有證自是一法,當然也歸如如。均是禅師所說,讀者可要讀仔細了。
第叁層回答律師法師禅師何者爲勝的問題,禅師的回答均高度肯定律師法師禅師的作用。大珠禅師肯定的當然是合格的律師法師禅師。
有幾個詞講一下。“啓鑿玄關”是指用力量開啓玄妙的關門 (最重要之處 ),佛教典籍中就有楞嚴…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