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得到受记,亦是一念,亦是有心。要做到无行无无行,即一切处无心,即名受记。特别指出,见好事不起爱心,见恶事不起憎心,无爱即是无染即是色性空,即是万缘俱绝,即是自然解脱。如果认为受记是好事,因而产生爱心,染着于受记,追求受记,那就不得解脱了。
大珠禅师把证道的窍决之理,和盘托出,望读者深思之,悟而行之。
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下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师讳慧海,建州人,姓朱氏,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
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大悟,识自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年老,遽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侄玄宴,窃出江外求马祖。祖览论,谓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来越上,寻访依附,时号大珠和尚。
第一段介绍大珠和尚悟道经过及撰写此书缘由以及马祖的评价。
越州,今绍兴。建州,今福建建瓯市。
马祖,唐代四川什邡人 (709-788),法号道一,谥号大寂禅师。开始从资中处寂禅师出家学禅,属禅门北宗一派。后遇怀让禅师 (六祖慧能之高德 )以磨砖不能成镜喻成佛不由坐禅因而省悟,并随怀让学禅十年。后到福建江西等地宏法,住南昌开元寺时,四方学禅者云集门下,称洪州宗 (南昌又名洪州 ),得法弟子有百丈怀海等 139人。
大珠禅师是听马祖说“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毫不欠少”而悟道的,而马祖是听怀让禅
师说,磨砖不可成镜,成佛何由坐禅而悟道的。也许有的读者会问:你写这本关于禅定的书还有用吗
我们还用修禅定吗
我很明确地回答你:禅定是三世诸佛必经之途。禅定的书永远都有用。至于你修不修禅定,如果你有马祖或大珠的根器素质,在解决开悟这个问题上,大可不用修禅定。如果自愧不如,仍从禅定修起为最好。还有一个问题,顿悟之后,还要不要修
要修,修什么
大珠禅师开悟后,在马祖身边修了六年,回到绍兴后还在继续修持,他告诉人们,他在修密行。马祖开悟之后,在怀让禅师身边修了十年。这十年修的内容,有的并未透露。开悟之后,还要修,这已成定论。六祖开悟之后,遁迹山林十多年,也是在修。对这个问题,我的佛家师父白眉和尚说得好,明心见性之后,还不是十地菩萨,要修的内容还多着呢。以我的愚智揣测,明心见性,还不等于把色身全部转换了,仅此一条,也需一定时间才能完成,明心见性以后,已获得大智慧,但也并未圆满。转识成智,获得圆满的四智,也是需要时日的,此亦需要从禅定中去求。当然,见性以后,自己明白该如何修,比见性之前,当然状况就大不一样了。“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这一原则,不仅对顿悟法门有用,对从其他法门入手的修持者是同样有用的。
话题再回到大珠禅师的介绍上。大珠禅师撰写了《顿悟入道要门论》,得到了马祖的高度赞赏,充分肯定,因此才引来众多的依附者。
师谓学徒曰: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于人,故不劳汝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
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对否
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
师曰:清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良久,其僧又问:师说何法度人
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
(浑如此,为何如此 )师却问曰:大德说何法度人
曰:金刚般若经。师曰:讲几座来
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
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
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
曰:某甲 (僧人自称,笔录者未记其名,故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什么却迷。
僧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其僧再礼拜,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
曰:如。师曰:木石如否
曰:如。大德如同木石如否
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
僧无对。乃叹云:此上人者,难为酬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槃
师曰:不造生死业。问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
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僧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稀有。礼谢而去。
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以上记禅师法师的答对。
“清谭对面,非佛而谁”。清谭,即清谈。这句话后世有多种理解,一说离开清谈的即是佛,一说谈话的人都是佛。究竟作何理解,读者自己去悟。
第二层是关于《金刚经》的对话。
法师问大珠禅师以何法度人,大珠说他无有一法度人,反问法师“说何法度人”。这位未开悟的法师说他是讲《金刚经》,并已讲了二十多座。大珠问他《金刚经》是谁说的,法师很不高兴,以为是在故意戏弄,“岂有禅师还不知道《金刚经》是释迦牟尼说的 !”这时,大珠禅师便用《金刚经》的原话来诘难法师: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则是谤经。这位法师回答不出来了。应该如何回答呢,不妨说:佛说法不取相而说,故言无说,亦不离相而说,故言有说。
认为自己有法度人,既着法相又着人相。说法是有相可取的,认为自己在说法,就是有相。认为自己无法可说,心中立了此见,亦是有相。说法以不着念为宗,若以为有说法,就着相了,着相就背觉了,背觉就是谤佛。说法就说法,不说法就不说法,两皆无心,两不执取。用般若智慧去观照,会决知其为无法可说,但又不是如同木石之无说也。关于说法问题,佛临涅槃时告诉弟子:谓我说法四十九年者非我弟子,谓我不曾说法者亦非我弟子。所以我们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切处无心,说法既不取相而说,亦不离相而说。执有执无,都不解佛所说义。那位法师未悟此理,当然无法回答。
第二个问题是问法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那个是如来
”法师回答不出来。大珠禅师告诉他,如来者是诸法如义。我们先解释一下,单就如来一词,是梵语答他各答 (Tathaga-ta)的意译,意思是指乘如实之道来而成正觉,是佛的十种尊号之一。这种常识,那位法师是知道的,大珠禅师说:“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什么叫诸法如义
如,是圆融无碍。凡是义之有可言说而明了的叫通达,不可言说之通达,假立名字叫如如。不偏于无实,不落于无虚,无实无虚,就是诸法如义的本相。只有达诸法如义,才称得上觉者,觉者即是如来。所谓无实,从本体上讲,诸法空相,原无生灭。所谓无虚,从用上讲,证得又未尝不无。对执有偏空的众生,随缘而应,故有虚实之说。再往下答对,那法师越发应付不了。这位法师应是宗通说通都未通的法师,强为人说法,显然是不妥的,所以受到大珠禅师的批评。若从此而有所悟,倒也是好事。
第三个问题是法师问大珠禅师:如何得大涅槃
禅师以彻底破执的方法,告诉法师: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有得有证、不脱对治门都是生死业,只有不造生死业才能得大涅槃。涅檠是 Nirvana的译音,是佛法修持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达此境界即是不生不灭,永恒安乐,脱离一切无明烦恼。《大涅槃经》说,涅槃具常住、虚通、清净、不老、不死、寂灭、不动、快乐八味。涅槃还有一些解释。法师所问者,即指大涅槃经所说的涅槃。有涅槃可求,亦是佛的方便之说。涅槃亦是一种境界,只要有境界,还不是究竟。境界仍是相,达到涅槃境界,仍未离一切相。
有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多落空。法明大惊曰:何得落空
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礼,岂不落空。法明曰:禅师落否
师曰:不落空。曰:何以不落空
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迭,不名悉达。师曰: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用名言。法明作色问曰:何处是错
师曰:律师未辩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曰:请禅师指出法明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
律师虽省过,而心犹愤然。
又问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
师曰:如狂狗趁块,师子咬人。经律论是自性用,读诵者是性法。
法明又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
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
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律师,不是现代帮人打官司的律师。是梵文 Vinayācaāryà的意译。指善于解释律藏,谙熟律仪的僧尼。
律师法明与大珠禅师的对答,未讨论更深的问题,却也显示了大珠禅师的智慧和辩才。悉达,按中国字词的含义,是全部达到 (圆通)之义,法明未说错。大珠禅师却说他把释迦牟尼的名字用在这里不恰当。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就叫悉达 (悉达多 )。其实,大珠禅师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换句话说,佛出家前的确是一法未达,偏就叫“…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