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P6

  ..续本文上一页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经云,夫求法者,不着佛求。问:于来世中多有杂学之徒,云何共住

  

  答: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住。经云,随流而性常也。只如学道者,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俱勿轻未学 (疑为末学之误 ),敬学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举他过,于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也。重说偈云:

  忍辱第一道,先须除我人。

  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

  《金刚经》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不取即不舍,永断于生死,

  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涅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偈曰:

  我今意况大好,他人骂时无恼。

  无言不说是非,涅槃生死同道。

  诚达自家本宗,犹来无有青皂。

  一切妄想分别,将知世人不了。

  寄言凡夫末代,除却心中蒿草。

  我今意况大安,不语无事心安。

  从容自在解脱,东西去易不难。

  终日无言寂寞,念念向理思看。

  自然逍遥见道,生死定不相干。

  我今意况大奇,不向世上侵欺。

  荣华总是虚诳,弊衣粗食充肌。

  道逢世人懒语,世人咸说我痴。

  外现瞪瞪暗钝,心中明若琉璃。

  默契罗睺蜜行,非汝凡夫所知。

  以上第一层说二十五有。十善十恶五蕴,共称二十五有,二十五有是受后有身。只有修持证得无生法忍,才能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堕轮回。无生法忍,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无生法忍,指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叫无生法忍。这是初地以上菩萨所得之悟。

  第二层再说无念。一切处无心是无念,无一切境界和思求是无念。得无念,六根即无染,就可以得到佛的知见。因为妄念不生,心无染着,离开我人众生等相等见,真正清净了,这种条件下,能生无量知见,就像明镜可照万物一样,因为明镜是清净的,如明镜污染了,就照不见万物万像了。

  第三层讲真如实相为实还是为空,应从哪里修真如得解脱。真如妙体是无形无相的,所以说空,但真如妙体又具无量的功用,所以说不空。从哪里修呢

  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所以该守一,这里的守一,不是做气功,是指从心上下功夫,“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这就是“一”,得到这样境界,就是二性空,就是无生法忍,就是解脱。大珠禅师在上卷结束之前,再一次强调,究竟解脱之理,就只一条: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这是大珠禅师的切身体会,是实证了的圣者之言。不是文字游戏,不是机锋,是切切实实的入菩提道果的要门。

  第四层讲佛度还是自度。佛度众生,只能为你说法,给你渡船,给你指引。你上不上船,上船后划不划浆,划浆撑篙往不往对岸去,都决定于众生自己,也就是说,靠自己度自己。这十分重要,他力是通过内力自力起作用的。所谓“灵山就在汝心头”,自己不努力,有再高明的师父也无济于事。

  第一个四句偈,归结了三条方法,一是忍辱,忍是修心的上上方法之一,六度中的一度,忍以护戒,维护心的清净,放下各种执着贪瞋痴等。第二条是除我人四相我人四见,第三条是事来无所受,无所受,是不随境转,不随客尘转。有人说“事来则应,物去不留”,与无所受之意相似,无所受,即不留,即不染不着。此种境界,决不是木头人。事情要处理的,照样处理,会比别人处理得更好,只是物去不留。就像明镜照物之后,仍是空净的。

  第五层是长偈,带有总结性的。偈语之前说了几点,一是通达无我法者是真菩萨,无我,因解空而彼我俱忘。人身是五蕴假合而成,执此身为我,谓之人我。于法 (指一切事物 )有此种执,称为法我。无我法,指无人我无法我。二是不取即不舍,永断于生死。先得解释一下佛法中取和舍的含义。取,又名取着。取着所对之境界叫取。是爱的异名,又是烦恼的总名。它有贪着而不舍离之义。涅槃经说:取着名为凡夫,一切凡夫取于色乃至着识,以着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由此可见,取是修持的一大障碍。舍,内心平等而无执着。经中说舍,凡有七种,一心性平等,忘怀称舍,情无存着,故曰忘怀。二于众生舍弃一切怨亲等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放舍名舍。五证空、平等、离相名舍。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七益众生无所希望。大珠禅师所说不取即不舍,才可永断生死,有取有舍,即是凡夫。三是一切处无心才是真佛子。四是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

  偈的前十句为第一段。说禅师自身已识见自性,已达生死即涅槃的菩提道果,忍辱,不妄语,无妄想分别,希望后学者在心上下功夫。偈语的中八句,说禅师自身已得解脱的安乐自在。后八句说自己证道后看破世间荣华富贵,过着弊衣粗食的日子,外示愚钝,内修密行。罗睺罗,指释迦佛的儿子罗睺罗,称为密行第一,看来大珠禅师也修密行,这也是向我们透露一点机密,顿悟之后还要修,而且修密行。“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这是修行的一条至理。

  吾恐汝等不会了真解脱理,再示汝等。

  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

  答:以毕竟净为净。问:云何是毕竟净为净

  答:无净无无净。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

  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名无净也。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问:修道者,以何为证

  答:毕竟证为证。问:云何是毕竟证

  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

  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问:云何解脱心

  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者是有,非法是无也。但不取有无,即真解脱。问:云何得道

  答:无得,无无得是名毕竟得。问:云何是毕竟空

  答: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问:云何是真如定

  答: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经云:虽修空不以空为证,不得作空想,即是也。虽修定,不以定为证,不得作净想,即是也。若得定得净,得一切处无心之时,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系缚,不名解脱。若得如是之时,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将此为证,亦不得作如是想,即得解脱。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问:云何是中道

  答:无中间亦无二边,即中道也。云何是二边

  答: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边。问:何名彼心此心

  答:外缚色声,名为彼心。内起妄念,名为此心。若于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即名无此心,此非二边也。心既无二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来道。如来道者,即一切觉人解脱也。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然一切色空者,即一切处无心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一切色性空,二义无别。亦名色空,亦名色无法也。汝若离一切处无心,得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见性者,非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何以故

  《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若有修,一切诸行俱足成就,得受记否

  答:不得。问:若以一切法无修,得成就受记否

  答:不得。问:若恁么时,当以何法而得受记

  答: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即得受记。何以故

  维摩经云:诸行性相,悉皆无常。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即名受记。所言一切处无心者,无憎爱心是。言憎爱者,见好事不起爱心,即名无爱心也。见恶事亦不起憎心,即名无憎心也。无爱者,即名无染心,即是色性空也。色性空者,即是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自然解脱。汝细看之,若未惺惺了时,即须早问,勿使空度。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脱者,吾即终身为汝受大地狱。若诳汝者,吾当所生处,为师子虎狼所食。汝若不依教,自不勤修,即不知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努力努力,须合知尔。

  以上第一层讲净心,指出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不作净想是无净,得无净不作无净想是无无净。第二层讲证道以毕竟证为证,毕竟证就是无证无无证。得净之时不作证想是无证,得无证时,不作无证想,就是无无证。

  第三层讲解脱心,指出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才是真解脱。初修佛法,是有求解脱之心的,但修持进展深入以后,要做到一切处无心,自然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才能真得解脱。以下论及得道,也以同样的道理,讲无得无无得是毕竟得。讲空也是毕竟空(无空无

  无空),讲定也是无定无无定名真如定,修空要不以空为证,修定不以定为证,在解脱之前所达到的任何境界所证的任何道果,如果作如是想,又是妄想妄念,又是生有住心。哪怕有一处有心,都不叫一切处无心,那就不是真解脱真证道。大珠禅师于此反复叮嘱,多方说法,就是为了在最后关头破尽执着,真正做到一切处无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读书的人,要善于彻悟此理,始可叩开证道之门。

  第四层再讲中道,本来中道之说是为破大小乘的执着而设,也是假立名目。但有的修持者不执两边,又执起中来。大珠禅师此处连中也一并破掉,指出外不染色内不起妄,二边即无,中道就无从立了。这就是真正的中道,真正的如来道解脱道。最后仍然归结到一切处无心,是真解脱真涅槃真寂灭真见性。

  第五层说受记。受记,原意指佛预言弟子于未来何时得何果位。后世也有师父预言弟子于何时得何果位,亦称受记 (授记)。大珠禅师在这里把授记之执也全给破掉,…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