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于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
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识,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
问:此四智为别为同
答:体同名别。
问:体既同,云何名别
既随事立名,正一体之时,何者是大圆镜智
答: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能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
几个智独成一身
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
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问:云何是见佛真身
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
问:只如有无,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复从何而立
答:为有问故,若无问时,真身之名亦不可立。何以故,譬如明镜,若对物像时,即现像。若不对像时,终不见像。
问:云何是常不离佛
答: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问:何者是无为法
答:有为是。
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
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何以故
经云,若取法相,即着我人。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脱,即会不二法门。
问:何者是中道义
答:边义是。
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
答:边因中有,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
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何名五阴等
答: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想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着,随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
以上第一层讲地狱的有无。造业即有地狱,心无染着,恶业不生,即无地狱。
第二层讲转识成智,智成法身。根据显教义理,修有漏之八识,转为与之相应的大圆镜智,其体清净,离有漏染杂之法。修有漏之七识而得与无漏之七识相应的平等性智。佛智论说,平等性智者,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常无间断,建立佛地无住涅槃。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种种影像。密教建立的五智中,以此智为灌顶智。转有漏之五识而得与无漏之六识相应的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释生得不退转”。密教五智中,以此配于西方无量寿佛之智德。转有漏之前五识而得与无漏之前五识相应之成所作智。此智能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身口意三业皆随智慧而生,成就本愿所应作事,利乐度化无量众生。以上四智,都是修到高层次才能得到的。
第三层讲佛之真身。佛之真身,亦即法身,如何见真身,这是佛法中的很有意思的问题,参明白了,对修持很有帮助。前面的解释中说到过法身有相与法身无相,均是佛所说。这里又提到真身,如果通俗一点,就是那个真正的释迦牟尼佛。大珠禅师告诉我们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有和无,都是分别。《金刚经》说:远离诸相,即名诸佛。诸佛是离相的,离相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是既离有相也离无相。《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里说得很严重,如果以色见,以音声求,都是行邪道。佛告诉众生,要见佛的真身,必须离有无二见。离有无二见,二性俱空,那就是证道了,成就了,那就得以见佛真身了。这是叫你破除执着。大珠禅师说:若是不问这个问题,连真身之名亦不可立。已为你点破到极处了。
第四层讲有为法和无为法。有因无立,无因有显,真正的无为法,是不取有为也不取无为。取法相取非法相都是着人我四相,但在修持中,又是不舍有为,不住无为。如此方可证道。大珠禅师说有为无为,也是在破执。法是渡船,执于法,即是在水中驮着船走,上了岸也背着船走。不破执着是难得究竟的。只有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才是取真法,才是真解脱,才是真正的会不二法门。
第五层说中道义。中道亦是相因而立,也是无常。破中道执,需要解释一下中道。佛法中,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三论指中论、十二门论、百论,龙树一派为破大小乘之迷执而造。八不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中,是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待是对待,绝去对待,称为绝待,佛法是不讲对待的。佛法讲四种中道,一对偏中。对于大小学人执断执常的偏病而说中道,故名对偏中。二尽偏中。大小学人有执断执常之偏病,则不成中,偏病若尽除,中道即显,故谓尽偏中。三绝待中。对于素来偏病,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度众生,强名为中。是名绝待中。四成假中,以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曰非有非无,故说有无,如是之中为成有无之假。故谓成假中。
第六层说五阴(五蕴 )。《大乘义章》说:积聚名阴,阴积多法故。是指色声等有为法聚
集而为体。另一义为荫覆,指色声等有为法覆盖了真理。后新译皆为蕴,比较妥切,由于流传已久,五阴五蕴皆通用。
色蕴,指构成身体和世界的物质。受蕴,指由感官所领受的苦乐等感觉、情绪等。想蕴,指想像、联想、概念、思维等活动。行蕴,指有目的各种活动。识蕴,指心识的最根本的了别作用。法相宗认为,受蕴在前六识,想蕴在第六识,行蕴在第七识,识蕴在第八识。五蕴总归为色法和心法 (后四蕴为心法 ),它表示世界万法由色心二法或五蕴因缘合集而生,并无实在的自性。
问:经云,二十五有,何者是
答:受后有身是也。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后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问: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
答: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恶,十善,五阴是。问:云何是十恶十善
答: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瞋、邪见,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问:上说无念,由未尽决。答: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为正念。何以故
经云,若教人六念,名为非念。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经云:善男 子,我等位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入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
为无念故。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
答:从无念立。何以故
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
譬如师子儿初生之时,即真师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
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不修顿悟者犹如野牛,随逐狮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狮子。问:真如之性,为实空,为实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断灭。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
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
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经云,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自诳诳他,彼此俱坠。努力努力,细细审之,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证无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门,亦名无诤,亦名一行三昧。何以故
毕竟清净,无我人故。不起爱憎,是二性空。是无所见,即是真如无得之辩。此论不传无信,唯传同见同行。当观前人有诚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示之令悟。吾作此论,为有缘人,非求名利。只如诸佛所说,千经万论,只为众生迷故,心行不同,随邪应说,即有差别。如论究竟解脱理者,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汝莫求虚名,口说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违,名为自诳,当堕恶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努力努力,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