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者。于如有人,于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也。空喻佛性,薪喻衆生。故雲同入而不同受也。
問: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叁身,幾個識共成一智,幾個識獨成一智
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識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識,獨成妙觀察智。第七識,獨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識,獨成大圓鏡智。
問:此四智爲別爲同
答:體同名別。
問:體既同,雲何名別
既隨事立名,正一體之時,何者是大圓鏡智
答: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即大圓鏡智。能對諸塵不起愛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別,不起亂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觀察智。能令諸根隨事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問:束四智成叁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
幾個智獨成一身
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叁身亦假立名字分別,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無叁身應用。何以故
爲體性無相,從無住本而立,亦無無住本。
問:雲何是見佛真身
答: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問:雲何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
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亦不存,既不存無,有從何得。有之與無,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滅也。但離此二見,即是見佛真身。
問:只如有無,尚不可交建立,真身複從何而立
答:爲有問故,若無問時,真身之名亦不可立。何以故,譬如明鏡,若對物像時,即現像。若不對像時,終不見像。
問:雲何是常不離佛
答: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是常不離佛。
問:何者是無爲法
答:有爲是。
問:今問無爲法,因何答有爲是
答: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從何生。若論真無爲者,即不取有爲,亦不取無爲,是真無爲法也。何以故
經雲,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脫,即會不二法門。
問:何者是中道義
答:邊義是。
問:今問中道,因何答邊義是
答:邊因中有,中因邊生。本若無邊,中從何有
今言中者,因邊始有,故知中之與邊,相因而立,悉是無常,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問:何名五陰等
答:對色染色,隨色受生,名爲色陰。爲領納八風,好集邪信,即隨領受中生,名爲受陰。迷想取想,隨想受生,名爲想陰。結集諸行,隨行受生,名爲行陰。于平等體,妄起分別系著,隨識受生,名爲識陰。故雲五陰。
以上第一層講地獄的有無。造業即有地獄,心無染著,惡業不生,即無地獄。
第二層講轉識成智,智成法身。根據顯教義理,修有漏之八識,轉爲與之相應的大圓鏡智,其體清淨,離有漏染雜之法。修有漏之七識而得與無漏之七識相應的平等性智。佛智論說,平等性智者,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住涅槃。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種種影像。密教建立的五智中,以此智爲灌頂智。轉有漏之五識而得與無漏之六識相應的妙觀察智。妙觀察智是“轉分別識得此智慧。能觀諸法自相共相,于衆會前說諸妙法。能令釋生得不退轉”。密教五智中,以此配于西方無量壽佛之智德。轉有漏之前五識而得與無漏之前五識相應之成所作智。此智能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身口意叁業皆隨智慧而生,成就本願所應作事,利樂度化無量衆生。以上四智,都是修到高層次才能得到的。
第叁層講佛之真身。佛之真身,亦即法身,如何見真身,這是佛法中的很有意思的問題,參明白了,對修持很有幫助。前面的解釋中說到過法身有相與法身無相,均是佛所說。這裏又提到真身,如果通俗一點,就是那個真正的釋迦牟尼佛。大珠禅師告訴我們不見有無即是見佛真身。有和無,都是分別。《金剛經》說:遠離諸相,即名諸佛。諸佛是離相的,離相不是有相,也不是無相,是既離有相也離無相。《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裏說得很嚴重,如果以色見,以音聲求,都是行邪道。佛告訴衆生,要見佛的真身,必須離有無二見。離有無二見,二性俱空,那就是證道了,成就了,那就得以見佛真身了。這是叫你破除執著。大珠禅師說:若是不問這個問題,連真身之名亦不可立。已爲你點破到極處了。
第四層講有爲法和無爲法。有因無立,無因有顯,真正的無爲法,是不取有爲也不取無爲。取法相取非法相都是著人我四相,但在修持中,又是不舍有爲,不住無爲。如此方可證道。大珠禅師說有爲無爲,也是在破執。法是渡船,執于法,即是在水中馱著船走,上了岸也背著船走。不破執著是難得究竟的。只有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才是取真法,才是真解脫,才是真正的會不二法門。
第五層說中道義。中道亦是相因而立,也是無常。破中道執,需要解釋一下中道。佛法中,法相宗以唯識爲中道,叁論宗以八不爲中道(叁論指中論、十二門論、百論,龍樹一派爲破大小乘之迷執而造。八不即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反之則爲生滅斷常一異去來,謂之八迷)。天臺宗以實相爲中道,華嚴宗以法界爲中道。中,是不二之義,絕待之稱。待是對待,絕去對待,稱爲絕待,佛法是不講對待的。佛法講四種中道,一對偏中。對于大小學人執斷執常的偏病而說中道,故名對偏中。二盡偏中。大小學人有執斷執常之偏病,則不成中,偏病若盡除,中道即顯,故謂盡偏中。叁絕待中。對于素來偏病,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爲度衆生,強名爲中。是名絕待中。四成假中,以有無爲假,非有非無爲中。曰非有非無,故說有無,如是之中爲成有無之假。故謂成假中。
第六層說五陰(五蘊 )。《大乘義章》說:積聚名陰,陰積多法故。是指色聲等有爲法聚
集而爲體。另一義爲蔭覆,指色聲等有爲法覆蓋了真理。後新譯皆爲蘊,比較妥切,由于流傳已久,五陰五蘊皆通用。
色蘊,指構成身體和世界的物質。受蘊,指由感官所領受的苦樂等感覺、情緒等。想蘊,指想像、聯想、概念、思維等活動。行蘊,指有目的各種活動。識蘊,指心識的最根本的了別作用。法相宗認爲,受蘊在前六識,想蘊在第六識,行蘊在第七識,識蘊在第八識。五蘊總歸爲色法和心法 (後四蘊爲心法 ),它表示世界萬法由色心二法或五蘊因緣合集而生,並無實在的自性。
問:經雲,二十五有,何者是
答:受後有身是也。後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爲衆生現世心迷,好結諸業,後即隨業受生,故雲後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脫,證無生法忍者,即永離叁界,不受後有。不受後有者,即證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問:二十五有名,雲何分別
答:本體是一,爲隨用立名,顯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惡,十善,五陰是。問:雲何是十惡十善
答:十惡,殺、盜、淫、妄言、绮語、兩舌、惡口,乃至貪、瞋、邪見,此名十惡。十善者,但不行十惡,即是也。
問:上說無念,由未盡決。答: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余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無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爲念者,即是邪念,非爲正念。何以故
經雲,若教人六念,名爲非念。有六念名爲邪念,無六念者即真念。經雲:善男 子,我等位于無念法中,得如是金色叁十二相,放大光明,照無余世界不可思議功德。佛說之猶不盡,何況余乘能知也。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自然得入諸佛知見。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入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
爲無念故。經雲,一切諸佛等,皆從此經出。問:既稱無念,入佛知見,複從何立
答:從無念立。何以故
經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又雲,喻如明鑒,鑒中雖無像,而能現萬像。學人爲心無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淨,以清淨故,能生無量知見。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何以知之
譬如師子兒初生之時,即真師子。修頓悟者,亦複如是。即修之時,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筍,不離于春,即與母齊,等無有異。何以故
爲心空故,修頓悟者,亦複如是。爲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故雲,即凡即聖也。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叁界。經雲,不壞世間而超世間。不舍煩惱而入涅槃。不修頓悟者猶如野牛,隨逐獅子,經百千劫,終不得成獅子。問:真如之性,爲實空,爲實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斷滅。一切衆生,當依何修而得解脫
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
真如妙體,無形無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無相體中,具足恒沙之用,即無事不應,是名亦不空。經雲,解一即千從,迷一即萬惑。若人守一,萬事畢,是悟道之妙也。經雲,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雲何一法中,而生種種見,如此功業,由行爲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證,無有是處。自诳诳他,彼此俱墜。努力努力,細細審之,只是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證無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門,亦名無诤,亦名一行叁昧。何以故
畢竟清淨,無我人故。不起愛憎,是二性空。是無所見,即是真如無得之辯。此論不傳無信,唯傳同見同行。當觀前人有誠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爲說。示之令悟。吾作此論,爲有緣人,非求名利。只如諸佛所說,千經萬論,只爲衆生迷故,心行不同,隨邪應說,即有差別。如論究竟解脫理者,只是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自然解脫。汝莫求虛名,口說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違,名爲自诳,當墮惡道。莫求一世虛名快樂,不覺長劫受殃。努力努力,衆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衆生時,過去諸佛如微塵數,一切衆生,總應度盡。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