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P6

  ..續本文上一頁不得成佛。當知衆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經雲,夫求法者,不著佛求。問:于來世中多有雜學之徒,雲何共住

  

  答:但和其光,不同其業,同處不同住。經雲,隨流而性常也。只如學道者,自爲大事因緣解脫之事。俱勿輕未學 (疑爲末學之誤 ),敬學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舉他過,于一切處悉無妨礙,自然快樂也。重說偈雲:

  忍辱第一道,先須除我人。

  事來無所受,即真菩提身。

  《金剛經》雲,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又雲,不取即不舍,永斷于生死,

  一切處無心,即名諸佛子。涅槃經雲,如來證涅槃,永斷于生死。偈曰:

  我今意況大好,他人罵時無惱。

  無言不說是非,涅槃生死同道。

  誠達自家本宗,猶來無有青皂。

  一切妄想分別,將知世人不了。

  寄言凡夫末代,除卻心中蒿草。

  我今意況大安,不語無事心安。

  從容自在解脫,東西去易不難。

  終日無言寂寞,念念向理思看。

  自然逍遙見道,生死定不相幹。

  我今意況大奇,不向世上侵欺。

  榮華總是虛诳,弊衣粗食充肌。

  道逢世人懶語,世人鹹說我癡。

  外現瞪瞪暗鈍,心中明若琉璃。

  默契羅睺蜜行,非汝凡夫所知。

  以上第一層說二十五有。十善十惡五蘊,共稱二十五有,二十五有是受後有身。只有修持證得無生法忍,才能永離叁界,不受後有,不墮輪回。無生法忍,涅槃之真理,無生滅,故雲無生,無生法忍,指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動,叫無生法忍。這是初地以上菩薩所得之悟。

  第二層再說無念。一切處無心是無念,無一切境界和思求是無念。得無念,六根即無染,就可以得到佛的知見。因爲妄念不生,心無染著,離開我人衆生等相等見,真正清淨了,這種條件下,能生無量知見,就像明鏡可照萬物一樣,因爲明鏡是清淨的,如明鏡汙染了,就照不見萬物萬像了。

  第叁層講真如實相爲實還是爲空,應從哪裏修真如得解脫。真如妙體是無形無相的,所以說空,但真如妙體又具無量的功用,所以說不空。從哪裏修呢

  解一即千從,迷一即萬惑。所以該守一,這裏的守一,不是做氣功,是指從心上下功夫,“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這就是“一”,得到這樣境界,就是二性空,就是無生法忍,就是解脫。大珠禅師在上卷結束之前,再一次強調,究竟解脫之理,就只一條: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永寂如空,畢竟清淨,這是大珠禅師的切身體會,是實證了的聖者之言。不是文字遊戲,不是機鋒,是切切實實的入菩提道果的要門。

  第四層講佛度還是自度。佛度衆生,只能爲你說法,給你渡船,給你指引。你上不上船,上船後劃不劃漿,劃漿撐篙往不往對岸去,都決定于衆生自己,也就是說,靠自己度自己。這十分重要,他力是通過內力自力起作用的。所謂“靈山就在汝心頭”,自己不努力,有再高明的師父也無濟于事。

  第一個四句偈,歸結了叁條方法,一是忍辱,忍是修心的上上方法之一,六度中的一度,忍以護戒,維護心的清淨,放下各種執著貪瞋癡等。第二條是除我人四相我人四見,第叁條是事來無所受,無所受,是不隨境轉,不隨客塵轉。有人說“事來則應,物去不留”,與無所受之意相似,無所受,即不留,即不染不著。此種境界,決不是木頭人。事情要處理的,照樣處理,會比別人處理得更好,只是物去不留。就像明鏡照物之後,仍是空淨的。

  第五層是長偈,帶有總結性的。偈語之前說了幾點,一是通達無我法者是真菩薩,無我,因解空而彼我俱忘。人身是五蘊假合而成,執此身爲我,謂之人我。于法 (指一切事物 )有此種執,稱爲法我。無我法,指無人我無法我。二是不取即不舍,永斷于生死。先得解釋一下佛法中取和舍的含義。取,又名取著。取著所對之境界叫取。是愛的異名,又是煩惱的總名。它有貪著而不舍離之義。涅槃經說:取著名爲凡夫,一切凡夫取于色乃至著識,以著色故,則生貪心,生貪心故,爲色系縛。乃至爲識所系縛,以系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由此可見,取是修持的一大障礙。舍,內心平等而無執著。經中說舍,凡有七種,一心性平等,忘懷稱舍,情無存著,故曰忘懷。二于衆生舍棄一切怨親等礙,叁舍一切貪瞋等過,四見生得脫,不複憂念,放舍名舍。五證空、平等、離相名舍。六自舍己樂,施與他人。七益衆生無所希望。大珠禅師所說不取即不舍,才可永斷生死,有取有舍,即是凡夫。叁是一切處無心才是真佛子。四是如來證涅槃,永斷于生死。

  偈的前十句爲第一段。說禅師自身已識見自性,已達生死即涅槃的菩提道果,忍辱,不妄語,無妄想分別,希望後學者在心上下功夫。偈語的中八句,說禅師自身已得解脫的安樂自在。後八句說自己證道後看破世間榮華富貴,過著弊衣粗食的日子,外示愚鈍,內修密行。羅睺羅,指釋迦佛的兒子羅睺羅,稱爲密行第一,看來大珠禅師也修密行,這也是向我們透露一點機密,頓悟之後還要修,而且修密行。“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這是修行的一條至理。

  吾恐汝等不會了真解脫理,再示汝等。

  問:維摩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雲何是淨心

  答:以畢竟淨爲淨。問:雲何是畢竟淨爲淨

  答:無淨無無淨。問:雲何是無淨無無淨

  答:一切處無心是淨。得淨之時,不得作淨想,即名無淨也。得無淨時亦不得作無淨想,即是無無淨也。

  問:修道者,以何爲證

  答:畢竟證爲證。問:雲何是畢竟證

  答: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問:雲何是無證,雲何是無無證

  答:于外不染色聲等,于內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爲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即名無證也。得此無證之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證,即名無無證也。

  問:雲何解脫心

  答:無解脫心,亦無無解脫心,即名真解脫也。經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者是有,非法是無也。但不取有無,即真解脫。問:雲何得道

  答:無得,無無得是名畢竟得。問:雲何是畢竟空

  答:無空無無空,即名畢竟空。問:雲何是真如定

  答:無定,無無定,即名真如定。經雲: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定法,如來可說。經雲:雖修空不以空爲證,不得作空想,即是也。雖修定,不以定爲證,不得作淨想,即是也。若得定得淨,得一切處無心之時,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系縛,不名解脫。若得如是之時,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將此爲證,亦不得作如是想,即得解脫。經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問:雲何是中道

  答:無中間亦無二邊,即中道也。雲何是二邊

  答:爲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邊。問:何名彼心此心

  答:外縛色聲,名爲彼心。內起妄念,名爲此心。若于外不染色,即名無彼心,內不生妄念,即名無此心,此非二邊也。心既無二邊,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來道。如來道者,即一切覺人解脫也。經雲:虛空無中邊,諸佛身亦然。然一切色空者,即一切處無心也。一切處無心者,即一切色性空,二義無別。亦名色空,亦名色無法也。汝若離一切處無心,得菩提解脫、涅槃寂滅、禅定見性者,非也。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槃寂滅,禅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何以故

  《金剛經》雲,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若有修,一切諸行俱足成就,得受記否

  答:不得。問:若以一切法無修,得成就受記否

  答:不得。問:若恁麼時,當以何法而得受記

  答: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即得受記。何以故

  維摩經雲:諸行性相,悉皆無常。涅槃經雲:佛告迦葉,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即名受記。所言一切處無心者,無憎愛心是。言憎愛者,見好事不起愛心,即名無愛心也。見惡事亦不起憎心,即名無憎心也。無愛者,即名無染心,即是色性空也。色性空者,即是萬緣俱絕。萬緣俱絕者,自然解脫。汝細看之,若未惺惺了時,即須早問,勿使空度。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脫者,吾即終身爲汝受大地獄。若诳汝者,吾當所生處,爲師子虎狼所食。汝若不依教,自不勤修,即不知也。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努力努力,須合知爾。

  以上第一層講淨心,指出一切處無心是淨,得淨不作淨想是無淨,得無淨不作無淨想是無無淨。第二層講證道以畢竟證爲證,畢竟證就是無證無無證。得淨之時不作證想是無證,得無證時,不作無證想,就是無無證。

  第叁層講解脫心,指出無解脫心,亦無無解脫心,才是真解脫。初修佛法,是有求解脫之心的,但修持進展深入以後,要做到一切處無心,自然無解脫心亦無無解脫心,才能真得解脫。以下論及得道,也以同樣的道理,講無得無無得是畢竟得。講空也是畢竟空(無空無

  無空),講定也是無定無無定名真如定,修空要不以空爲證,修定不以定爲證,在解脫之前所達到的任何境界所證的任何道果,如果作如是想,又是妄想妄念,又是生有住心。哪怕有一處有心,都不叫一切處無心,那就不是真解脫真證道。大珠禅師于此反複叮囑,多方說法,就是爲了在最後關頭破盡執著,真正做到一切處無心,無所住而生其心。讀書的人,要善于徹悟此理,始可叩開證道之門。

  第四層再講中道,本來中道之說是爲破大小乘的執著而設,也是假立名目。但有的修持者不執兩邊,又執起中來。大珠禅師此處連中也一並破掉,指出外不染色內不起妄,二邊即無,中道就無從立了。這就是真正的中道,真正的如來道解脫道。最後仍然歸結到一切處無心,是真解脫真涅槃真寂滅真見性。

  第五層說受記。受記,原意指佛預言弟子于未來何時得何果位。後世也有師父預言弟子于何時得何果位,亦稱受記 (授記)。大珠禅師在這裏把授記之執也全給破掉,…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