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P7

  ..續本文上一頁想得到受記,亦是一念,亦是有心。要做到無行無無行,即一切處無心,即名受記。特別指出,見好事不起愛心,見惡事不起憎心,無愛即是無染即是色性空,即是萬緣俱絕,即是自然解脫。如果認爲受記是好事,因而産生愛心,染著于受記,追求受記,那就不得解脫了。

  大珠禅師把證道的竅決之理,和盤托出,望讀者深思之,悟而行之。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

  諸方門人參問語錄

  師諱慧海,建州人,姓朱氏,依越州大雲寺智和尚受業。初參馬祖,祖問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

  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師遂禮拜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于言下大悟,識自本心,不由知覺。踴躍禮謝,師事六載。後以受業師年老,遽歸奉養。乃晦迹藏用,外示癡讷,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法侄玄宴,竊出江外求馬祖。祖覽論,謂衆曰: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衆中有知師姓朱者,疊相推識。結契來越上,尋訪依附,時號大珠和尚。

  第一段介紹大珠和尚悟道經過及撰寫此書緣由以及馬祖的評價。

  越州,今紹興。建州,今福建建瓯市。

  馬祖,唐代四川什邡人 (709-788),法號道一,谥號大寂禅師。開始從資中處寂禅師出家學禅,屬禅門北宗一派。後遇懷讓禅師 (六祖慧能之高德 )以磨磚不能成鏡喻成佛不由坐禅因而省悟,並隨懷讓學禅十年。後到福建江西等地宏法,住南昌開元寺時,四方學禅者雲集門下,稱洪州宗 (南昌又名洪州 ),得法弟子有百丈懷海等 139人。

  大珠禅師是聽馬祖說“自家寶藏,一切具足,毫不欠少”而悟道的,而馬祖是聽懷讓禅

  師說,磨磚不可成鏡,成佛何由坐禅而悟道的。也許有的讀者會問:你寫這本關于禅定的書還有用嗎

  我們還用修禅定嗎

  我很明確地回答你:禅定是叁世諸佛必經之途。禅定的書永遠都有用。至于你修不修禅定,如果你有馬祖或大珠的根器素質,在解決開悟這個問題上,大可不用修禅定。如果自愧不如,仍從禅定修起爲最好。還有一個問題,頓悟之後,還要不要修

  要修,修什麼

  大珠禅師開悟後,在馬祖身邊修了六年,回到紹興後還在繼續修持,他告訴人們,他在修密行。馬祖開悟之後,在懷讓禅師身邊修了十年。這十年修的內容,有的並未透露。開悟之後,還要修,這已成定論。六祖開悟之後,遁迹山林十多年,也是在修。對這個問題,我的佛家師父白眉和尚說得好,明心見性之後,還不是十地菩薩,要修的內容還多著呢。以我的愚智揣測,明心見性,還不等于把色身全部轉換了,僅此一條,也需一定時間才能完成,明心見性以後,已獲得大智慧,但也並未圓滿。轉識成智,獲得圓滿的四智,也是需要時日的,此亦需要從禅定中去求。當然,見性以後,自己明白該如何修,比見性之前,當然狀況就大不一樣了。“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這一原則,不僅對頓悟法門有用,對從其他法門入手的修持者是同樣有用的。

  話題再回到大珠禅師的介紹上。大珠禅師撰寫了《頓悟入道要門論》,得到了馬祖的高度贊賞,充分肯定,因此才引來衆多的依附者。

  師謂學徒曰:我不會禅,並無一法可示于人,故不勞汝久立,且自歇去。時學侶漸多,日夜叩激,事不得已,隨問隨答,其辯無礙。

  時有法師數人來谒曰:擬伸一問,師還對否

  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問:如何是佛

  師曰:清譚對面,非佛而誰。衆皆茫然。良久,其僧又問:師說何法度人

  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師家渾如此

  (渾如此,爲何如此 )師卻問曰:大德說何法度人

  曰:金剛般若經。師曰:講幾座來

  曰:二十余座。師曰:此經是阿誰說

  僧抗聲曰:禅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

  師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爲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經,請大德說看。僧無對。師少頃又問: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

  曰:某甲 (僧人自稱,筆錄者未記其名,故稱某甲)到此卻迷去。師曰:從來未悟,說什麼卻迷。

  僧曰:請禅師爲說。師曰:大德講經二十余座,卻不識如來。其僧再禮拜,願垂開示。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忘卻。曰:是是,諸法如義。師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經文分明,那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

  曰:如。師曰:木石如否

  曰:如。大德如同木石如否

  曰:無二。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別

  僧無對。乃歎雲:此上人者,難爲酬對。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涅槃

  師曰:不造生死業。問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曰:雲何即得解脫

  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僧曰:禅師如和尚者,實謂稀有。禮謝而去。

  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師雲: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無對。師曰: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以上記禅師法師的答對。

  “清譚對面,非佛而誰”。清譚,即清談。這句話後世有多種理解,一說離開清談的即是佛,一說談話的人都是佛。究竟作何理解,讀者自己去悟。

  第二層是關于《金剛經》的對話。

  法師問大珠禅師以何法度人,大珠說他無有一法度人,反問法師“說何法度人”。這位未開悟的法師說他是講《金剛經》,並已講了二十多座。大珠問他《金剛經》是誰說的,法師很不高興,以爲是在故意戲弄,“豈有禅師還不知道《金剛經》是釋迦牟尼說的 !”這時,大珠禅師便用《金剛經》的原話來诘難法師: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爲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則是謗經。這位法師回答不出來了。應該如何回答呢,不妨說:佛說法不取相而說,故言無說,亦不離相而說,故言有說。

  認爲自己有法度人,既著法相又著人相。說法是有相可取的,認爲自己在說法,就是有相。認爲自己無法可說,心中立了此見,亦是有相。說法以不著念爲宗,若以爲有說法,就著相了,著相就背覺了,背覺就是謗佛。說法就說法,不說法就不說法,兩皆無心,兩不執取。用般若智慧去觀照,會決知其爲無法可說,但又不是如同木石之無說也。關于說法問題,佛臨涅槃時告訴弟子:謂我說法四十九年者非我弟子,謂我不曾說法者亦非我弟子。所以我們應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切處無心,說法既不取相而說,亦不離相而說。執有執無,都不解佛所說義。那位法師未悟此理,當然無法回答。

  第二個問題是問法師“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那個是如來

  ”法師回答不出來。大珠禅師告訴他,如來者是諸法如義。我們先解釋一下,單就如來一詞,是梵語答他各答 (Tathaga-ta)的意譯,意思是指乘如實之道來而成正覺,是佛的十種尊號之一。這種常識,那位法師是知道的,大珠禅師說:“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什麼叫諸法如義

  如,是圓融無礙。凡是義之有可言說而明了的叫通達,不可言說之通達,假立名字叫如如。不偏于無實,不落于無虛,無實無虛,就是諸法如義的本相。只有達諸法如義,才稱得上覺者,覺者即是如來。所謂無實,從本體上講,諸法空相,原無生滅。所謂無虛,從用上講,證得又未嘗不無。對執有偏空的衆生,隨緣而應,故有虛實之說。再往下答對,那法師越發應付不了。這位法師應是宗通說通都未通的法師,強爲人說法,顯然是不妥的,所以受到大珠禅師的批評。若從此而有所悟,倒也是好事。

  第叁個問題是法師問大珠禅師:如何得大涅槃

  禅師以徹底破執的方法,告訴法師: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垢取淨、有得有證、不脫對治門都是生死業,只有不造生死業才能得大涅槃。涅檠是 Nirvana的譯音,是佛法修持所達到的最高境界,達此境界即是不生不滅,永恒安樂,脫離一切無明煩惱。《大涅槃經》說,涅槃具常住、虛通、清淨、不老、不死、寂滅、不動、快樂八味。涅槃還有一些解釋。法師所問者,即指大涅槃經所說的涅槃。有涅槃可求,亦是佛的方便之說。涅槃亦是一種境界,只要有境界,還不是究竟。境界仍是相,達到涅槃境界,仍未離一切相。

  有律師法明謂師曰:禅師家多落空。師曰:卻是座主家多落空。法明大驚曰:何得落空

  師曰:經論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者俱空設,于聲上建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座主執滯教禮,豈不落空。法明曰:禅師落否

  師曰:不落空。曰:何以不落空

  師曰:文字等皆從智慧而生,大用現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疊,不名悉達。師曰:律師不唯落空,兼乃錯用名言。法明作色問曰:何處是錯

  師曰:律師未辯華竺之音,如何講說。曰:請禅師指出法明錯處。師曰:豈不知悉達是梵語耶

  律師雖省過,而心猶憤然。

  又問曰:夫經律論是佛語,讀誦依教奉行,何故不見性

  師曰:如狂狗趁塊,師子咬人。經律論是自性用,讀誦者是性法。

  法明又曰: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否

  師曰:阿彌陀姓憍屍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顔。曰:出何教文

  師曰:出陀羅尼集。法明禮謝,贊歎而退。

  律師,不是現代幫人打官司的律師。是梵文 Vinayācaāryà的意譯。指善于解釋律藏,谙熟律儀的僧尼。

  律師法明與大珠禅師的對答,未討論更深的問題,卻也顯示了大珠禅師的智慧和辯才。悉達,按中國字詞的含義,是全部達到 (圓通)之義,法明未說錯。大珠禅師卻說他把釋迦牟尼的名字用在這裏不恰當。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就叫悉達 (悉達多 )。其實,大珠禅師帶有開玩笑的意味。換句話說,佛出家前的確是一法未達,偏就叫“…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