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十叁、加行階段的功法 (下)▪P2

  ..續本文上一頁命門,再回到臍部與命門聯線的前叁分之一處,呼氣時,將此氣送至會陰。共做 3次。

  ④意想丹田之氣,呈球狀向八方擴散,遍及全身並與宇宙相合。再從大變小,收回至丹田,形成一小球,共做 3次。 以上運練,可以使丹田命門會陰等穴有熱感或跳動感,久練,會使內氣較爲順暢地運行,並有與天地同體之感覺發生。

  預備功(2)

  站式,兩腳成八字分開,膝微曲,全身放松,兩手舉于胸側,掌心向前,拇指與食指相接成圓形,其余叁指微曲,意想丹田之氣下至會陰 (用呼氣 ),然後用吸氣導引至尾闾,沿督脈上行至頭部,再用呼氣,沿任脈下行至丹田—會陰。再往尾闾導引,如此循環 9次。

  內氣不足時,感應弱,一段時間後,感應會增強。 預備功(3)

  站式,兩手側平舉,然後曲肘 (成90°),掌心向前,大指食指相接成圓形,兩腳分開成八字形。

  先導引下丹田之氣上行至胸部,意想其成一球形氣團,意念導引氣團下行至會陰,分成兩股沿腿內側下行至兩腳湧泉穴。然後再回至會陰,合爲一球,導行此氣至尾闾沿督脈上行,經百會上丹田循任脈下行至心部,如此循環 9次。

  第二步,當第 9次上行之氣至頭部時,導引頭部之氣沿身體外側之陽經線路,下行至兩腳之湧泉穴。再導行循兩腿內側至會陰會合,並將此氣團上升至胸部。然後沿兩臂內側循行至勞宮穴,再從手臂外側回至頭部。再重複做,共 9次。

  預備功(4)

  站樁功,兩腳成內八字站立,膝微曲,松腋,雙手掌相對,距離 15-20公分,雙手的位置高低與臍相等。不意守任何部位,大腦一片空白,微閉雙目,站 15分鍾。然後,將雙手變爲抱球狀,意守下丹田,再站 5分鍾。

  此功前一部分,有輸通十二經絡之妙用,並可排除病氣濁氣。後一部分除繼續開通十二正經外,還起聚集能量的作用。功法十分簡單,效用十分宏大。一 80老人,練此功年余 (每天2次,總共習練時間爲 50分鍾 ),全身經脈和暢,臉色泛紅,老年斑消褪,多年的腸胃病、高血壓均告消除。此功對癌細胞也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預備功(5)

  本節功法,爲疏通奇經八脈而設。奇經八脈是指:①任脈;②督脈;③帶脈;④沖脈;

  ⑤陽維脈;⑥陰維脈;⑦陽硚脈;⑧陰硚脈 由于某些特定穴位對輸通經絡有特殊作用,所以我們以打通穴位的辦法來疏通經絡。與奇經八脈有特殊關系的穴位有會陰、神阙、膻中、百會、勞宮、內關、外關、肩井、湧泉、照海、申脈等。打通上述穴位,奇經八脈就通暢了。按如下方法施行:

  a.先聚氣下丹田,以意領氣,下降至會陰,此時呼氣,然後吸氣,引氣從會陰至尾闾,並沿督脈上行至百會;呼氣,導引百會之氣下降至會陰,此爲通任督二脈上之要穴百會、會陰。

  b.吸氣,導引會陰之氣上升至神阙穴 (即臍中 ),然後分爲左右兩支沿帶脈至命門,沿脊椎上行,至胸脊上部,分向兩邊肩井穴。呼氣,將氣導引循兩臂外側行至外關穴,再經過中指到勞宮穴。

  c.吸氣,以意領氣,導引勞宮穴之氣,沿內側至內關穴,再上行至胸部乳上部之雲門穴。呼氣,將雲門穴之氣導至任脈,下降至會陰。

  d.吸氣,以意領氣,將會陰之氣導引至心窩處之膻中穴。呼氣,將膻中之氣下降至會陰,並向兩腿分爲二支,沿腿外側下行至申脈穴 (足外踝下凹陷處 ),再經腳趾到湧泉穴。

  e.吸氣,將湧泉穴之氣導引沿腿內側經照海 (足內踝下一寸處 )上行,經會陰到氣海穴。呼氣,將氣海穴之氣導引至會陰。

  由 a.至 e.是連續運行的,運練 3—5遍,即可將氣聚于下丹田收功。注意呼吸要緩細勻長,心要平靜,屏除雜念,全身要放松。

  6.咒語開通穴位法 嗡阿吽叁字咒開通穴位:

  人體的穴位很多,需要先開通哪些穴位,各人因選修功法不同而有差別。以修佛家功而言,應先開通與頂輪、喉輪、心輪、臍輪、海底輪有關的穴位,這些穴位是百會、廉泉、膻中、神阙、關元,外加一個湧泉穴。

  按照藏密的理論,“嗡”代表精氣神的神之聲,“阿”代表氣之聲,“吽”代表精之聲。念嗡字時,頭部發白光,其聲可充于七竅,直通百會,並可接引天空之清氣注貫全身。念阿字時,可引動五髒之氣,喉部發紅光。念吽字時,胸部發蘭光,貫通腎經,增強腎氣。常念嗡阿吽叁字,可使精氣充沛,內氣順達調和。

  應先從足下開始,這是佛家道家均講究的訣竅。先打通湧泉穴,念嗡阿吽叁字咒時,觀想叁種光(嗡發白光,阿發紅光,吽發蘭光 )

  (1)均照射足底之湧泉穴,把足底湧泉穴之□照空。輔助練習是走路時想到一步留一個腳印。

  (2)通關元穴。觀想念出之嗡阿畔叁咒發出之叁種光將關元穴照亮,把穴上的灰色□字照空。輔助練習是用手掌摩揉關元穴,先順時針後反時針摩揉。

  (3)通神阙穴。念嗡阿吽叁咒音,觀想白紅蘭叁種光將神阙穴照亮,並將穴上之紅黑色的□字照空。練此功前先意想從肚臍吸氣進到 (上無下灬 )穴(即肚臍與命門連線的後叁分之一處),再呼氣使之回到臍部,如此作 9個呼吸,可調動神阙穴的氣機。

  (4)通百會穴。念嗡阿吽叁咒音,觀想白紅蘭叁種光把百會穴照亮,並將百會穴中的白色的□字照空。 輔助練習是練功前用手掌揉百會穴 81次(順時針方向揉 )。

  (5)通廉泉穴。念嗡阿吽叁咒音,觀想叁咒音發出的白紅蘭叁種光將廉泉穴照亮,並將廉泉穴中黃色的□字照空。 (6)通膻中穴。念嗡阿吽叁咒音,觀想咒音發出的白紅蘭叁種光將膻中穴照亮,並將膻中穴的淺蘭色的□字照空。 按上述順序,依次將六穴打通,對于生發能量,開通中脈,接通天地之氣都有巨大作用。初學者練習是很適宜的。 (參閱孔憲德《氣功心法》一書 )

  7.道家簡易動功八式 (1)丹田開合: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掌相對置于臍前,然後徐作開合運動,開時雙手略過體側,合時兩掌相觸,意念在掌心,做 49次。

  (2)雙手握掌置于兩側腰際,兩腳平行站立。左腳向左前方跨出一步,成左弓步,右腿伸直,右手立掌,徐徐向左前方推出。用意不用力,意想自己推的是一巨大圓球,右手伸直後,圓球被推向遠方,采集清新之氣,再徐徐收回右手,意想將所推之球吸回,如此推送七遍,恢複站式。再向右前方跨出一步,用左手向右前方推出,仍做七次,如此,左右交替共推49次(左4右3,共爲 49)。

  (3)雙腳平行站立,雙手掌心向上置于腰際。兩手掌先循臍部向前向兩側畫圓,意想掌中有一氣團隨著運動不斷采集宇宙真氣,做 49次。然後雙掌改變運行方向,循兩側向前向臍部畫圓,意念同前,仍做 49次。 然後翻掌掌心向下,意想氣團仍在掌中,先循臍向前向兩側作圓形運動,意想地下深層之地氣,吸入掌心圓球上,然後改變畫圓的方向,再作 49次,最後將手中圓球送入丹田。

  (4)兩腳平行站立,雙手合掌于胸前,以腰爲中心,向左向右作 45度轉動, 49次。

  (5)兩腳平行站立,兩手自然垂于兩側,調勻呼吸。吸氣時,雙手掌心向上徐徐上提至頭側,意想全身之氣上行。然後翻掌向下,沿體側徐徐下壓,意想體內之氣下行至腳掌。如此上下,共做 49次。

  (6)雙腳平行站立,兩手自然垂于兩側,全身放松。先將右腳變爲腳尖立地,全身自然抖動 49次,再改爲左腳尖著地,抖動 49次(此功可多做也可只做兩遍 )。

  (7)兩腳平行站立,兩手自然垂于兩側。然後彎腰,同時兩手向兩側展開,作抱大球狀,將意想之球(或爲白色,或爲紅色,或爲蘭色 )抱至頭頂,翻掌將“球”從百會貫入,雙手循身前徐徐下降至下丹田,再向兩側分開,恢複站式。此功共做 9遍。

  (8)收功:兩腳平行站立,先向北,雙手向兩側展開,作抱物狀,意想將周圍之氣,抱入下丹田,動作徐緩,念力加大,一個方向抱 9次。方向順序是北→西→南→東。最後意守下丹田片刻,搓手、擦臉、拍打全身收功。 8.脊椎治病法 脊椎治病,是我國古代傳下來的一種療疾的有效方法。經現代人進一步發掘實踐證明,此法機理之科學性是無庸置疑的,因爲脊椎有密集的神經網絡與人體各部位相聯系,人體各部位的病變必然要反應到脊椎。最明顯的征兆,便是按壓時,與病變部位相關聯的脊椎有壓痛。如果深入觀察,便會發現與病變相關聯的脊椎有不同程度的錯位,使脊椎神經不能正常

  地發揮調節相關機體的作用。以按壓手法對錯位脊椎進行複位,就會起到治療作用,而且療效很好。有人用此法治好過一位肺癌患者,竟使 8×6cm那麼大的癌體,奇迹般地消失了。

  我們知道,脊神經共有 31對。其中,頸神經 8對,胸神經 12對,腰神經 5對,骶神經 5對,尾神經 1對。每一脊神經,由脊髓前根和後根在椎間孔處合成,前根屬運動性,後根屬感覺性。脊神經出椎間孔後分爲前後兩支,後支分布于頸、背、腰、骶部肌肉和皮膚,前支較粗,向外前行,支配胸、頸、腹的肌肉和皮膚及四肢的肌肉和皮膚。此外,每一脊神經中還包含有四種纖維成份,即

  (1)軀體感覺纖維,功能是向中樞傳導皮膚的各種感覺和肌肉、肌腱、關節、骨膜的深感覺。

  (2)內髒感覺纖維,傳導胸腹部內髒、血管和腺體的感覺。

  (3)軀體運動纖維,支配頸、軀幹、四肢、各部骨骼肌運動。

  (4)內髒運動纖維,支配內髒運動,並支配皮膚的汗腺、立毛肌、血管,使汗腺分泌,血管收縮並調節肌肉營養。 由于脊神經的分布及主管功能極爲複雜,幾乎從皮膚到血、骨、肌肉、內髒、各種腺體,無不與之有關,此處不一一敘述。從實踐來看,我們以脊椎的部位來簡明地確定其主治範圍,是較易于掌握的。

  頸椎① 調控範圍:頭部血管,大腦垂體、面部、中耳、內耳、交感神經系統,大腦其它組織。治療疾病:頭痛、健忘、精神病、神經衰弱、高血壓、眩暈。

  頸椎② 調控範圍:眼、舌、耳神經、額、項肌。治療疾病:鼻炎、耳聾、丹毒、眼病、昏厥等。

  頸椎③ 調控範圍:項肌及枕部皮膚,颚部、外耳、面骨、叁叉神經、牙。治療疾病:粉刺、濕疹、神經痛、神經炎、痤瘡。

  頸椎④ 調控範圍:鼻、唇、耳。治療疾病:中耳炎、耳聾。 頸椎⑤ 調控範圍:聲帶、咽喉、頸部腺體。治療疾病:咽炎、喉炎、聲音嘶啞。

  頸椎⑥ 調控範圍:頸部肌肉、肩部、扁桃腺。治療疾病:落枕、肩痛、扁桃腺炎、百日咳、哮喘。

  頸椎⑦ 調控範圍:甲狀腺、肩部、肘部。治療疾病:粘液囊炎、甲狀腺病、傷風。

  胸椎① 調控範圍:食管、氣管、手、手腕。治療疾病:支氣管哮喘、咳嗽、呼吸系統疾病。

  胸椎② 調控範圍:心髒、冠狀動脈。治療疾病:各種心髒病、冠心病。

  胸椎③ 調控範圍:肺、乳房、胸部肌肉及皮膚。治療疾病:肺部疾病、支氣管炎、胸膜炎、流感。

  胸椎④ 調控範圍:膽囊、膽管。治療範圍:各種膽病、帶狀疱疹。 胸椎⑤ 調控範圍:肝、血液。治療疾病:肝病、發熱、貧血、低血壓、關節炎。

  胸椎⑥ 調控範圍:胃。治療疾病:胃部疾病。 胸椎⑦ 調控範圍:胰腺、胰島、十二指腸。治療疾病:糖尿病、胃潰瘍、胃炎。

  胸椎⑧ 調控範圍:脾、橫膈膜。治療疾病:呃逆、脾髒疾病。 胸椎⑨ 調控範圍:腎上腺。治療疾病:過敏症、麻疹、低血壓、電解質不平衡、炎症。

  胸椎⑩ 調控範圍:腎。治療疾病:腎髒疾病、血管硬化,性功能衰弱。

  胸椎⑾ 調控範圍:腎、輸尿管。治療範圍:皮膚病、濕疹、疥瘡。

  胸椎⑿ 調控範圍:小腸、淋巴系統、輸卵管。治療範圍:小腸疾病、風濕病、腹脹氣。

  腰椎① 調控範圍:結腸、腹股溝。治療疾病:結腸炎及其它大腸疾病、痢疾、腹瀉。

  腰椎② 調控範圍:腹部、結腸、盲腸。治療疾病:闌尾炎、腸痙攣、靜脈曲張、呼吸困難。

  腰椎③ 調控範圍:生殖器官、卵巢、睾丸、子宮、膀胱、膝。治療疾病:生殖泌尿系統疾病、膝關節疾病。

  腰椎④ 調控範圍:前列腺、腰肌、坐骨神經。治療疾病:坐骨神經痛、排尿痛、月經不調。

  腰椎⑤ 調控範圍:小腿、踝、足腕、腳掌及腳趾。治療疾病:腿部血液循環不良,腿部皮膚病、足踝關節炎、腳掌腳趾疾病。 骶骨(由5塊骶椎組成 ) 調控範圍:骨盆、腎。治療疾病:骶骨關節炎、脊柱角形彎曲。

  腰以下皮膚、肌肉疾病。 尾椎 調控範圍:盲腸、肛門。治療疾病:痔瘡、尾骨痛。

  如何利用上述方法來治病呢:

  (1)讓患者臥倒,檢查其脊柱各部位有無壓痛,有壓痛的脊椎,即是需要調整的,亦可從上述各脊椎的調控範圍中得知病變部位。

  (2)確定有壓痛的脊椎後,施術者對該脊椎行按壓手法。患者作較深的呼吸,待其呼氣時,以手掌用適度的力量進行按壓,助其複位,一般按壓 3—5下即可。但對腰椎按壓時力度要輕,以免造成損傷,因爲腰椎比較脆弱。一般可一日施治一次。

  (3)除按壓外,還須用魚際部分對有壓痛脊椎進行揉摩,可揉 1—2分鍾,有助于脊神經恢複功能。

  (4)對重病患者,應對其主管肝胃腎的脊椎進行按摩,以幫助患者強化自身的運化功能,提高自愈能力。

  (5)中老年人應注意脊椎的自我運動,如平時有意識地轉動頭部以運動頸椎,自然轉動身體以運動腰椎。中老年人的健康,與腰椎功能強弱有很大關系,因此,常作適度的前後彎腰(量力爲之 )左右轉,只要肯堅持,效果十分明顯,可防治疾病,增進健康。 還有一法,是自我調控的妙法。仰臥在床上 (可利用早晨起床和晚上入睡前效果最好 )先揉肚臍 5分鍾(雙手交替揉, 500—1000次均可)然後雙腿上舉若幹次 (15—20次即可),不用舉得很高,微微舉起十多公分即可,雙手要抱頭。舉畢,雙手置于胝骨處,兩掌重疊,掌心向下,曲腿,擡起身體然後向下落壓于手上,雙手逐次向上移動,每移動一處均落壓兩叁次,直到雙手不能再上移爲止。此法對腰腿部疾患效果極好。

  還須說明一下,由于脊神經幾乎布于全身的肌肉皮膚,因此,皮膚病及肌肉疼痛損傷等病,均可用脊椎療法進行調整治療。

  

  

《禅定指要 十叁、加行階段的功法 (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