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

  前 言

  佛法修持中,有一個重要的部分是明理,明理明得越透徹,障礙就越少,開悟就快,所以我把禅宗大珠和尚的《頓悟入道要門論》加以淺釋附錄在本書之末。也許有人會問:禅定並非頓悟法門,爲什麼要附錄此書呢

  其實,頓漸之分只是爲了方便。禅定是漸修法門,但若明理上功夫下得好,就很易在修定過程中出現頓悟。何況,法門萬千,其根本的佛理是一致的。佛法以破執爲歸,這是千百年來修持佛法者的共識,大德先賢的論著,都以破執爲根本。大珠和尚的這本書,通篇皆爲破執,附錄此書,是有利于修定的讀者明至理破執著的。大珠禅師在《頓悟入道要門論》中開宗明義即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修頓悟法門即可得解脫,修頓悟法門須從根本 (即心)修,不向外求而向內求;修根本須從禅定修,只有在禅定中才可修得無生心無住心,才能頓悟,才能明心見性。大珠禅師這一見地,是聖解,是徹照迷航的明珠,深刻地闡明了禅定是叁世諸佛必經之途這一至理。禅師在書中所述之理,無一不與見性有關,無一不與禅定有關,故選錄此書,以助禅定修持者習好禅定,早日頓悟。

  佛法度人,無非以見性爲目的,見性之法總括起來不外乎有叁:一是修心見性,二是修身見性,叁是念佛見性。筆者所著之《禅定》一書,以禅定含此叁大內容。大珠禅師頓悟法門之高論,步步不離見性,故必須選錄。

  佛法以破執爲歸,用這一指導思想去讀大珠和尚的書,去讀古聖先賢們的論著,就會把握住要領,就提住了綱,容易領悟,容易貫通。

  大珠和尚,法號慧海,唐代建州人 (今福建建瓯市 )。俗姓朱,他先依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大雲寺在浙江紹興 ),他的開悟是很有趣的,他去參見馬祖道一禅師時,有如下一段對話:

  馬祖問:從何來

  

  慧海回答:從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問:來這裏有什麼事

  

  慧海說:來求佛法。

  馬祖說:自家的寶藏不顧,抛家遠走作什麼。我這裏什麼也沒有,求什麼佛法。

  慧海又行禮問道:哪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馬祖說:現在問我的,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一點也不缺少,使用自在,何苦向外求覓。

  聽了馬祖的話,立即大悟,“識自本心,不由知覺”,他頓悟了,就聽了馬祖的幾句話。其實馬祖說的這個道理,也正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悟到的一個根本問題,衆生佛性具足,皆可成佛,之所以不覺不悟,是因爲那個自性真心被妄心破執著被貪瞋癡遮住了。

  慧海開悟之後,在馬祖那裏修行了六年,後來因爲業師道智和尚年老,他便返回大雲寺照料業師。已經開悟的慧海,爲了能安心的修持達到更高的境界,采取了“晦迹藏用,外示癡讷”的辦法,但他撰寫了《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記述自己的體驗心得。後來他的一位師侄玄宴,把他的著作偷出去送到馬祖那裏,請馬祖審閱。馬祖看了以後,對衆人說:“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 ”

  馬祖高度評價了慧海的著作,肯定了是開悟者之論,印證了慧海的成就,以後人們就稱慧海爲大珠和尚。

  頓悟入道要門論序

  夫善知識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類。長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參馬祖,便入慧海之法界,令開寶藏于自家。所以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于是曲設多方,垂慈利物,發揚至道,烏可以筆舌贊歎哉。妙葉維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靈根,素培智種。禅余之暇,閱此老語錄,有所證入。平生礙膺之物,脫然而去。從上佛祖舌頭,一無所疑矣。此亦古塔主觀雲門語而嗣之。正所謂也。故捐資镂板,以廣其

  傳。期以後之來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豈淺淺耶。此之功勳不墜,行願彌堅,蓋可見矣。庶幾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燈焰長存,光愈明于少室者也。

  歲在癸醜春孟十日,阿育王山沙門,釋崇裕書于無異堂

  這篇序是明代洪武六年 (1373)阿育王寺的僧人崇裕爲重印此書而寫的。序的第一層意思,是對大珠和尚及其著作的贊頌,指出善知識對于修持者的作用是巨大的,有如大海裏的航船,長夜裏的火炬,能引導度化衆生。而慧海和尚是“開寶藏于自家”,識見了自性的大成就者,獲得了大智慧,所以能“靈辯滔滔”“峻機疊疊”。疊疊是層出不窮之意。第二層是說捐資刻印此書的緣由。妙葉,是一個比丘的法號。四明翠山,指四明山,宋代知禮法師居此宏揚天臺正義,號四明尊者。“維那”是寺院中主管事務的僧人,這位妙葉和尚,是“夙具靈根,素培智種”的天臺宗修持者,他因讀此書得到許多證悟,破除了許多疑難,這位受益者積極向人們推薦倡導重刻此書。“古塔主”是作序的崇裕和尚,這裏涉及到一個典故,得簡單介紹一下。

  阿育王是公元前叁百多年印度的一位國王,他統一了印度,保護佛教,建立了八萬四千大寺,修鑄了八萬四千寶塔。他還主持促成以目犍連之子帝須爲上座的第叁次集結,整理佛經,宏揚正法,其事迹見阿育王傳和阿育王經。到了中國的西晉武帝太康二年 (公元 281年),就是那位司馬炎當皇帝的時候,浙江鄞縣有個叫劉薩诃的人,在當地山中掘得一塔,認爲是古印度阿育王所造的八萬四千塔之一,于是此山便被命名爲阿育王山,後來還修了塔寺。到梁武帝時,正式賜名爲阿育王寺。到宋代,蘇轼還爲寺新建的宸奎閣作記。此寺成爲臨濟宗之道場,稱盛一時。序中古塔即指阿育王山之阿育王塔。

  “雲門”指雲門山文偃禅師。他在五代末居雲門山,建光泰禅寺,以山名名其宗,是禅宗的五大宗之一,稱雲門宗。

  “雲門語”指一禅宗公案,文偃禅師曾對門人說過叁句話:“我有叁句話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衆流。一句隨波逐浪。若辯得出,有參學分。若辯不出,長安路上輥輥地。”後人認爲,第一句爲一心門,第二句爲真如門,第叁句爲生滅門。此一解釋不一定正確,讀者可以去自悟。雲門禅師留下的這一椿公案,是爲了引導修禅者識見本心,斷除妄心,獲得自在。序中引此典故,是把慧海的著作等比于雲門禅師之語,因而要繼承發展光大它,以之來明心見性,啓用自家的寶藏。

  序的第叁層意思是印此書的目的和意義,所謂“期以後之來者,同一了悟”。“此之功勳不墜,行願彌堅”,這樣就可以使“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燈焰長存,光愈明于少室”。曹溪是六祖慧能的別號,要使六祖所創禅宗一脈得到發揚光大。少室,指少室山。少林寺,是初祖達磨九年面壁之處。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

  唐沙門慧海撰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衆。弟子今作此論,恐不會聖心,願賜忏悔。若會聖理,盡將回施一切有情,願于來世,盡得成佛。

  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

  

  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問:雲何爲頓悟

  

  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問:從何而修

  答:從根本修。

  問:雲何從根本修

  

  答:心爲根本。

  問:雲何知心爲根本

  

  答:楞伽經雲: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維摩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遺教經雲:但製心一處,無事不辯。經雲: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佛名經雲: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爲根本也。

  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虛費功勞。于外相求,無有是處。禅門經雲:于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于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以上爲第一部份 (此是淺釋者所劃分,爲讀者方便計。原書不分段落 )。主要講解脫須得從根上修,即修心。應內求,不應外求,頓悟法門是可即得解脫的法門。

  大珠和尚爲“頓悟”叁字下了精辟的定義,頓是頓除妄念,悟是悟無所得,這個定義精彩極了。衆生之所以見不到自性真心,就是因爲妄念太多,一旦“頓除”,自性真心就會顯現。妄念頓除之後,立即得悟,而悟是無所得,因爲自家寶藏,一切具足,所以是無所得。因爲心無所住,所以無所得。因爲真心湛然不動,無所執著,無所分別,所以無所得。我們聽到一些修持者,今天說得到了什麼,明天說又得到了什麼,只要還在不斷地“得到”,就沒有究竟,就還沒有悟。也並非說每天都有所得的人不好,只是表明他的修持還處于未究竟的層次。認識上還以得爲喜,以得爲證。對于芸芸衆生來說,沒有大珠禅師那樣的根基和靈性,也自然要經曆較長的有所得的階段,才能邁向無所得的悟境。只是在見地上,心態上,若老是停留在對有所得的追求,那就形成障礙了。此理也不可不知。在禅定中,刻意追求什麼,也是不行的。

  佛法是以破執爲歸的,所以必須在心上下功夫,必須內求。這對佛門的任何宗派,都是適用的。

  問: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門經雲:求佛聖智,要即禅定,若無禅定,念想喧動,壞其善根。

  問:雲何爲禅

  雲何爲定

  

  答:妄念不生爲禅,坐見本性爲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哀、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

  菩薩戒經雲: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脫,亦名達彼岸,超六度,越叁界大力菩薩,無量力尊,是大丈夫。

  以上這一段,是講修根本的方法是禅定。指出妄心不生爲禅,對境無心爲定。這是很精辟的見解。修禅定就是要做到妄心不生,對境無心。禅定被稱爲叁世諸佛必經之途,它在佛法中,可以稱得上是根本大法。各宗各派盡管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都離不開禅定。禅宗如是,密宗如是,淨土宗也如是。

  問:心住何處即住

  

  答:住無住處即住。

  問:雲何是無住處

  答:不住一切處…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