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
前 言
佛法修持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明理,明理明得越透彻,障碍就越少,开悟就快,所以我把禅宗大珠和尚的《顿悟入道要门论》加以浅释附录在本书之末。也许有人会问:禅定并非顿悟法门,为什么要附录此书呢
其实,顿渐之分只是为了方便。禅定是渐修法门,但若明理上功夫下得好,就很易在修定过程中出现顿悟。何况,法门万千,其根本的佛理是一致的。佛法以破执为归,这是千百年来修持佛法者的共识,大德先贤的论著,都以破执为根本。大珠和尚的这本书,通篇皆为破执,附录此书,是有利于修定的读者明至理破执着的。大珠禅师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中开宗明义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修顿悟法门即可得解脱,修顿悟法门须从根本 (即心)修,不向外求而向内求;修根本须从禅定修,只有在禅定中才可修得无生心无住心,才能顿悟,才能明心见性。大珠禅师这一见地,是圣解,是彻照迷航的明珠,深刻地阐明了禅定是三世诸佛必经之途这一至理。禅师在书中所述之理,无一不与见性有关,无一不与禅定有关,故选录此书,以助禅定修持者习好禅定,早日顿悟。
佛法度人,无非以见性为目的,见性之法总括起来不外乎有三:一是修心见性,二是修身见性,三是念佛见性。笔者所著之《禅定》一书,以禅定含此三大内容。大珠禅师顿悟法门之高论,步步不离见性,故必须选录。
佛法以破执为归,用这一指导思想去读大珠和尚的书,去读古圣先贤们的论著,就会把握住要领,就提住了纲,容易领悟,容易贯通。
大珠和尚,法号慧海,唐代建州人 (今福建建瓯市 )。俗姓朱,他先依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大云寺在浙江绍兴 ),他的开悟是很有趣的,他去参见马祖道一禅师时,有如下一段对话:
马祖问:从何来
慧海回答: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问:来这里有什么事
慧海说:来求佛法。
马祖说:自家的宝藏不顾,抛家远走作什么。我这里什么也没有,求什么佛法。
慧海又行礼问道: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马祖说: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一点也不缺少,使用自在,何苦向外求觅。
听了马祖的话,立即大悟,“识自本心,不由知觉”,他顿悟了,就听了马祖的几句话。其实马祖说的这个道理,也正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悟到的一个根本问题,众生佛性具足,皆可成佛,之所以不觉不悟,是因为那个自性真心被妄心破执着被贪瞋痴遮住了。
慧海开悟之后,在马祖那里修行了六年,后来因为业师道智和尚年老,他便返回大云寺照料业师。已经开悟的慧海,为了能安心的修持达到更高的境界,采取了“晦迹藏用,外示痴讷”的办法,但他撰写了《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记述自己的体验心得。后来他的一位师侄玄宴,把他的著作偷出去送到马祖那里,请马祖审阅。马祖看了以后,对众人说:“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 ”
马祖高度评价了慧海的著作,肯定了是开悟者之论,印证了慧海的成就,以后人们就称慧海为大珠和尚。
顿悟入道要门论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于是曲设多方,垂慈利物,发扬至道,乌可以笔舌赞叹哉。妙叶维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禅余之暇,阅此老语录,有所证入。平生碍膺之物,脱然而去。从上佛祖舌头,一无所疑矣。此亦古塔主观云门语而嗣之。正所谓也。故捐资镂板,以广其
传。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岂浅浅耶。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盖可见矣。庶几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者也。
岁在癸丑春孟十日,阿育王山沙门,释崇裕书于无异堂
这篇序是明代洪武六年 (1373)阿育王寺的僧人崇裕为重印此书而写的。序的第一层意思,是对大珠和尚及其著作的赞颂,指出善知识对于修持者的作用是巨大的,有如大海里的航船,长夜里的火炬,能引导度化众生。而慧海和尚是“开宝藏于自家”,识见了自性的大成就者,获得了大智慧,所以能“灵辩滔滔”“峻机叠叠”。叠叠是层出不穷之意。第二层是说捐资刻印此书的缘由。妙叶,是一个比丘的法号。四明翠山,指四明山,宋代知礼法师居此宏扬天台正义,号四明尊者。“维那”是寺院中主管事务的僧人,这位妙叶和尚,是“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的天台宗修持者,他因读此书得到许多证悟,破除了许多疑难,这位受益者积极向人们推荐倡导重刻此书。“古塔主”是作序的崇裕和尚,这里涉及到一个典故,得简单介绍一下。
阿育王是公元前三百多年印度的一位国王,他统一了印度,保护佛教,建立了八万四千大寺,修铸了八万四千宝塔。他还主持促成以目犍连之子帝须为上座的第三次集结,整理佛经,宏扬正法,其事迹见阿育王传和阿育王经。到了中国的西晋武帝太康二年 (公元 281年),就是那位司马炎当皇帝的时候,浙江鄞县有个叫刘萨诃的人,在当地山中掘得一塔,认为是古印度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于是此山便被命名为阿育王山,后来还修了塔寺。到梁武帝时,正式赐名为阿育王寺。到宋代,苏轼还为寺新建的宸奎阁作记。此寺成为临济宗之道场,称盛一时。序中古塔即指阿育王山之阿育王塔。
“云门”指云门山文偃禅师。他在五代末居云门山,建光泰禅寺,以山名名其宗,是禅宗的五大宗之一,称云门宗。
“云门语”指一禅宗公案,文偃禅师曾对门人说过三句话:“我有三句话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若辩得出,有参学分。若辩不出,长安路上辊辊地。”后人认为,第一句为一心门,第二句为真如门,第三句为生灭门。此一解释不一定正确,读者可以去自悟。云门禅师留下的这一椿公案,是为了引导修禅者识见本心,断除妄心,获得自在。序中引此典故,是把慧海的著作等比于云门禅师之语,因而要继承发展光大它,以之来明心见性,启用自家的宝藏。
序的第三层意思是印此书的目的和意义,所谓“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这样就可以使“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曹溪是六祖慧能的别号,要使六祖所创禅宗一脉得到发扬光大。少室,指少室山。少林寺,是初祖达磨九年面壁之处。
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
唐沙门慧海撰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
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
问:云何为顿悟
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
答:从根本修。
问:云何从根本修
答:心为根本。
问:云何知心为根本
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辩。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
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以上为第一部份 (此是浅释者所划分,为读者方便计。原书不分段落 )。主要讲解脱须得从根上修,即修心。应内求,不应外求,顿悟法门是可即得解脱的法门。
大珠和尚为“顿悟”三字下了精辟的定义,顿是顿除妄念,悟是悟无所得,这个定义精彩极了。众生之所以见不到自性真心,就是因为妄念太多,一旦“顿除”,自性真心就会显现。妄念顿除之后,立即得悟,而悟是无所得,因为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所以是无所得。因为心无所住,所以无所得。因为真心湛然不动,无所执着,无所分别,所以无所得。我们听到一些修持者,今天说得到了什么,明天说又得到了什么,只要还在不断地“得到”,就没有究竟,就还没有悟。也并非说每天都有所得的人不好,只是表明他的修持还处于未究竟的层次。认识上还以得为喜,以得为证。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没有大珠禅师那样的根基和灵性,也自然要经历较长的有所得的阶段,才能迈向无所得的悟境。只是在见地上,心态上,若老是停留在对有所得的追求,那就形成障碍了。此理也不可不知。在禅定中,刻意追求什么,也是不行的。
佛法是以破执为归的,所以必须在心上下功夫,必须内求。这对佛门的任何宗派,都是适用的。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
云何为定
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哀、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
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以上这一段,是讲修根本的方法是禅定。指出妄心不生为禅,对境无心为定。这是很精辟的见解。修禅定就是要做到妄心不生,对境无心。禅定被称为三世诸佛必经之途,它在佛法中,可以称得上是根本大法。各宗各派尽管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都离不开禅定。禅宗如是,密宗如是,净土宗也如是。
问:心住何处即住
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
答:不住一切处…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