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无
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忘谓有差。愚者滞其法数之中,即长轮生死。告汝学人,但修檀之法,即万法周圆;况于五法岂不具耶。
以上部份,第一层说佛行。不行一切行即是佛行。一切行指憎爱、有无、苦乐等有分别有染着之行也。佛法中,行的概念是“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从有为法之因缘集起,便视之为行。又以行是身口意之造作。这些行,都不是佛行。凡夫之所行与佛行是不一样的,修行者未见性时之所行与佛行也是不一样的。大珠禅师说“不行一切行即佛行”中之“一切行”是指妄心未除时之行。
第二层说正见。正见是无所见,无所见是见一切色不起染着不起憎爱,这就称为佛眼,反之即是众生眼。
第三层说“智为用”。阐发了知二性空即为智的妙理,知二性空即是解脱。
第四层着重讲了行檀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认为入二性空之门,须得从布施波罗蜜着手,又特别强调内布施,即舍掉贪瞋痴疑慢等种种妄念种种分别心种种攀缘心。也就是布袋和尚所说的“放下”。舍掉了善恶、有无、爱憎,舍掉空与不空、定与不定、净与不净,舍掉了一切分别、攀缘,就自会得二性空,又不作二性空想,亦不作我布施了这一切想,那就叫万缘俱绝了,那就叫远离诸相了,那就叫自性空了,那就是得到实相了,其实得实相也是假立名词,实无所得。
六波罗蜜与一波罗蜜,六度与一度,它们的关系是即一即六。修檀波罗蜜之法,就是万法周圆,六度俱备。
问:三学等用,何者是三学
云何是等用
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
答: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即同一等,是名三学等用。
问:若心住净时,不是着净否
答: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着净。
问:心住空时,不是着空否
答:若作空想,即名着空。
问: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着无所处否
答:但作空想,即无有着处。汝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着,这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无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以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问:为只坐用,行时亦得为用否
答: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以上部份,第一层讲戒定慧三学,给出的定义很精辟,道出了三学的实质本质,有利于修持者理会其根本性的东西。“清净无染是戒”,但能做到这一点,便是诸戒俱足了。定的根本是心不动而对境寂然,心不随尘转,要求是明确的,是一针见血式的解说。对于慧的解释,更属圣者之见,“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是谁在知心不动,当然是自性真心,谁不生不动想,当然也是那个真我。不起念,不起分别,但又能分别,“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但又不染着,不攀缘,这就是慧。如果知道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就叫三学等用。
戒定慧是一体,这对修持者来说,十分重要。这种理解符合佛法的根本至理。佛说过许多戒律,那是针对业力较高根性较差的众生说的。不用有相之戒,不能约束众生之贪心妄心,对悟性较高的修持者来说,只要能做到心之清净无染,就是诸戒俱足了。
第二层讲心住空住净住无住处时如何才能不着于空、净、无住。住空时要不作住空想,住净时不作住净想。特别提出如欲了知无所住心时,诀窍是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举凡过去(过去事已过去,莫思量,过去心自绝 )未来(未来事未至,莫思量,未来心自绝 )现在 (现在事已现在,——已现在,即已在过去,对现在事,不起爱憎心,无染无着,现在心自绝)“三心俱绝,这就是三世不摄。《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不可得,在大珠禅师这里,得到淋漓尽致而且透彻非常的解释。后世的许多大德高僧学者,讲到修心问题时,常引用大珠神师之语,可见大珠禅师的见解,确实是圣解。
禅师还强调:“若心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即无住心。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六祖慧能是听《金刚经》“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悟道的。如何能生无所住心,大珠禅师在这里说得明白透彻,明此理,行此法,自会识见自性,见性成佛。所谓证无生法忍,就是生无所住心。大珠禅师告诉我们,勤加用功,功成自会。为我们讲了无假不真的道理,爱憎心是假,无爱憎心是真,无爱憎心即是二性空,得此即自然解脱。而且,行此法时,不拘形式,一切时中,均可实现心无所住,常常如此,就是佛性常住了。
问:方广经云,五种法身,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
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
答: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象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若了此义者,即知无证也。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何以故
维摩经云,舍利佛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
辩乃得如是
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问: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云何是妙觉
答: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问: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
答: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问:《金刚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
答: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
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识,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应堕恶道也。以今世人轻贱者,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尽,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无明灭尽,乱念不生,自然解脱,故云当得菩提。即发心时,名为今世,非隔生也。
问:如来五眼者何
答: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
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
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以上第一层是说法身,只说五法身。在佛法中,性相二宗,说法各异,但均是方便之说,无损佛理。大珠禅师只说方广经提到的五法身,解释简明扼要,其旨在于了此义,无得无证,即是证佛法身。由于关于法身的说法甚多,如法身无相说,法身有相说,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法身无相,见于《涅槃经》、《大乘同性经》。法身有相说,见于《法华经方便品》、《提婆品》、《仁王经观室品》,均是佛说,均是方便之说。法身之相,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还有法身说法论,法身不说法论,均为各宗为阐本宗之修法实践而为之说,修显教者,大可奉
法身不说法之说,修密宗者,大可奉法身说法之说,其间并无矛盾,只是机用不同。
第二层说等觉妙觉本体是一,无二无别,特别指出“一切法皆然”,对妙觉,佛法还有解释,即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名为妙觉”,这是指佛果的无上正觉。等觉,亦是佛的异称,等是平等,诸佛觉悟,平等如一,故云等觉。又,菩萨之极位,亦名等觉,意指与妙觉等。
第三层解释《金刚经》中关于“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之义,关于持经功德之义,关于五眼之义,关于大乘最上乘之义。
问:涅槃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即名解脱。其义如何
答: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又问:无言无说,即名为定。正言说之时,得名定否
答: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何以故
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何以故
为自性空即于一切处悉空。空即无着,无着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脱也。今更为汝譬喻…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