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P3

  ..續本文上一頁。于諸法無所住,名禅波羅蜜,即是禅定。于諸法無戲論,名般若波羅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異。一舍,二無起,叁無念,四離相,五無住,六無戲論。如是六法,隨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無二無別,但知一舍即一切舍,無

  起即一切無起。迷途不契,忘謂有差。愚者滯其法數之中,即長輪生死。告汝學人,但修檀之法,即萬法周圓;況于五法豈不具耶。

  以上部份,第一層說佛行。不行一切行即是佛行。一切行指憎愛、有無、苦樂等有分別有染著之行也。佛法中,行的概念是“內心涉境,說名爲行”,從有爲法之因緣集起,便視之爲行。又以行是身口意之造作。這些行,都不是佛行。凡夫之所行與佛行是不一樣的,修行者未見性時之所行與佛行也是不一樣的。大珠禅師說“不行一切行即佛行”中之“一切行”是指妄心未除時之行。

  第二層說正見。正見是無所見,無所見是見一切色不起染著不起憎愛,這就稱爲佛眼,反之即是衆生眼。

  第叁層說“智爲用”。闡發了知二性空即爲智的妙理,知二性空即是解脫。

  第四層著重講了行檀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認爲入二性空之門,須得從布施波羅蜜著手,又特別強調內布施,即舍掉貪瞋癡疑慢等種種妄念種種分別心種種攀緣心。也就是布袋和尚所說的“放下”。舍掉了善惡、有無、愛憎,舍掉空與不空、定與不定、淨與不淨,舍掉了一切分別、攀緣,就自會得二性空,又不作二性空想,亦不作我布施了這一切想,那就叫萬緣俱絕了,那就叫遠離諸相了,那就叫自性空了,那就是得到實相了,其實得實相也是假立名詞,實無所得。

  六波羅蜜與一波羅蜜,六度與一度,它們的關系是即一即六。修檀波羅蜜之法,就是萬法周圓,六度俱備。

  問:叁學等用,何者是叁學

  雲何是等用

  

  答:叁學者,戒定慧是也。

  問:其義雲何是戒定慧

  

  答:清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于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爲慧也。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即同一等,是名叁學等用。

  問:若心住淨時,不是著淨否

  

  答:得住淨時,不作住淨想,是不著淨。

  問:心住空時,不是著空否

  

  答: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問:若心得住無住處時,不是著無所處否

  

  答: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汝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于一切事但知無著,這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叁世不攝,亦名無叁世也。心若起去時,即莫隨去,去心自絕。若住時亦莫隨住,住心自絕。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時只無住,亦無住處,亦無無住處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經雲:證無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所以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言無心者,無假不真也。假者,愛憎心是也。真者,無愛憎心是也。但無憎愛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問:爲只坐用,行時亦得爲用否

  

  答:今言用功者,不獨言坐,乃至行住坐臥,所造運爲,一切時中,常用無間,即名常住也。

  以上部份,第一層講戒定慧叁學,給出的定義很精辟,道出了叁學的實質本質,有利于修持者理會其根本性的東西。“清淨無染是戒”,但能做到這一點,便是諸戒俱足了。定的根本是心不動而對境寂然,心不隨塵轉,要求是明確的,是一針見血式的解說。對于慧的解釋,更屬聖者之見,“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是誰在知心不動,當然是自性真心,誰不生不動想,當然也是那個真我。不起念,不起分別,但又能分別,“乃至善惡皆能分別”,但又不染著,不攀緣,這就是慧。如果知道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就叫叁學等用。

  戒定慧是一體,這對修持者來說,十分重要。這種理解符合佛法的根本至理。佛說過許多戒律,那是針對業力較高根性較差的衆生說的。不用有相之戒,不能約束衆生之貪心妄心,對悟性較高的修持者來說,只要能做到心之清淨無染,就是諸戒俱足了。

  第二層講心住空住淨住無住處時如何才能不著于空、淨、無住。住空時要不作住空想,住淨時不作住淨想。特別提出如欲了知無所住心時,訣竅是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舉凡過去(過去事已過去,莫思量,過去心自絕 )未來(未來事未至,莫思量,未來心自絕 )現在 (現在事已現在,——已現在,即已在過去,對現在事,不起愛憎心,無染無著,現在心自絕)“叁心俱絕,這就是叁世不攝。《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叁不可得,在大珠禅師這裏,得到淋漓盡致而且透徹非常的解釋。後世的許多大德高僧學者,講到修心問題時,常引用大珠神師之語,可見大珠禅師的見解,確實是聖解。

  禅師還強調:“若心起去時,即莫隨去,去心自絕,即無住心。若住時亦莫隨住,住心自絕,即無住心。”六祖慧能是聽《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悟道的。如何能生無所住心,大珠禅師在這裏說得明白透徹,明此理,行此法,自會識見自性,見性成佛。所謂證無生法忍,就是生無所住心。大珠禅師告訴我們,勤加用功,功成自會。爲我們講了無假不真的道理,愛憎心是假,無愛憎心是真,無愛憎心即是二性空,得此即自然解脫。而且,行此法時,不拘形式,一切時中,均可實現心無所住,常常如此,就是佛性常住了。

  問:方廣經雲,五種法身,一實相法身,二功德法身,叁法性法身,四應化法身,五虛

  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

  

  答: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知心含萬象是功德法身,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隨根應說是應化法身,知心無形不可得是虛空法身,若了此義者,即知無證也。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身,若有得有證者,即邪見增上慢人也,名爲外道。何以故

  維摩經雲,舍利佛問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證

  辯乃得如是

  天女答曰:我無得無證,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證,即于佛法中爲增上慢人也。

  問:經雲等覺妙覺,雲何是等覺,雲何是妙覺

  

  答:即色即空,名爲等覺。二性空故,名爲妙覺。又雲:無覺無無覺,名爲妙覺也。

  問:等覺與妙覺,爲別爲不別

  

  答:隨事方便,假立二名,本體是一,無二無別,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問:《金剛經》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其義雲何

  

  答: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可說。即于般若空寂體中具恒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故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其義雲何

  

  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識,唯造惡業,清淨本心被叁毒無明所覆,不能顯了,故雲應墮惡道也。以今世人輕賤者,即是今日發心求佛道,爲無明滅盡,叁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無亂念,諸惡永滅,故以今世人輕賤也。無明滅盡,亂念不生,自然解脫,故雲當得菩提。即發心時,名爲今世,非隔生也。

  問:如來五眼者何

  

  答:見色清淨,名爲肉眼。見體清淨,名爲天眼。于諸色境,乃至善惡,悉能微細分別,無所染著,于中自在,名爲慧眼。見無所見,名爲法眼。無見無無見,名爲佛眼。

  又雲,大乘最上乘,其義雲何

  答:大乘者,是菩薩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問:雲何修而得此乘

  答:修菩薩乘者,即是大乘。證菩薩乘,更不起觀,至無修處,湛然常寂,不增不減,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以上第一層是說法身,只說五法身。在佛法中,性相二宗,說法各異,但均是方便之說,無損佛理。大珠禅師只說方廣經提到的五法身,解釋簡明扼要,其旨在于了此義,無得無證,即是證佛法身。由于關于法身的說法甚多,如法身無相說,法身有相說,這裏不得不多說幾句。法身無相,見于《涅槃經》、《大乘同性經》。法身有相說,見于《法華經方便品》、《提婆品》、《仁王經觀室品》,均是佛說,均是方便之說。法身之相,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還有法身說法論,法身不說法論,均爲各宗爲闡本宗之修法實踐而爲之說,修顯教者,大可奉

  法身不說法之說,修密宗者,大可奉法身說法之說,其間並無矛盾,只是機用不同。

  第二層說等覺妙覺本體是一,無二無別,特別指出“一切法皆然”,對妙覺,佛法還有解釋,即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名爲妙覺”,這是指佛果的無上正覺。等覺,亦是佛的異稱,等是平等,諸佛覺悟,平等如一,故雲等覺。又,菩薩之極位,亦名等覺,意指與妙覺等。

  第叁層解釋《金剛經》中關于“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之義,關于持經功德之義,關于五眼之義,關于大乘最上乘之義。

  問:涅槃雲,定多慧少,不離無明。定少慧多,增長邪見。定慧等故,即名解脫。其義如何

  

  答: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于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不隨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又問:無言無說,即名爲定。正言說之時,得名定否

  答:今言定者,不論說與不說常定。何以故

  爲用定性言說分別時,即言說分別亦定。若以空心觀色時,即觀色時亦空。若不觀色,不說不分別時亦空。乃至見聞覺知亦複如是。何以故

  爲自性空即于一切處悉空。空即無著,無著即是等用。爲菩薩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雲定慧等者,即名解脫也。今更爲汝譬喻…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