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P2

  ..续本文上一页,即是住无住处。

  问:云何是不住一切处

  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

  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以上一段讲心住何处,引出无住心即佛心即本心。心不住一切处,这是禅定的高境界,成就境界。通过禅定,得无住心,就是得本心得佛心了。这不是一开始修禅定的人就能做到的。修习禅定,入手的功夫,还是要从有所住摄心于一处,逐步才能进入高境界,当然,不可一概而论,有条件修顿悟法门的人,是会很快得到无住心的。

  问:身心以何为见

  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见等见

  

  答:见无如许种见。

  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

  

  答:是自性见。何以故

  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

  

  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

  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

  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问:涅槃经金刚身品云: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

  

  答: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

  

  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证得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

  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

  问:云何是无所见

  

  答: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不对色像时,亦名见否

  

  答:见。

  问:对物时,从有见。不对物时,云何有见

  

  答: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何以故

  为见性常故。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

  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见性无去来也。诸根亦尔。

  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

  

  答:见中不立物。

  问: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否

  

  答:见中不立无物。

  问: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

  

  答:亦闻。

  问:有声时从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

  

  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

  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问:如是闻者是谁

   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以上部分,是通过见和闻来说自性,主要说了以下几点意思,一是身心以自性见为见,

  自性见是清净见,如明镜照物,明镜湛然,无心而可照万物。二是自性体无形,不可得,不可见,但自性又有恒沙妙用,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三是不见有不见无才名真解脱,特别要注意理解“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凡夫的知见,是眼耳鼻身之见,不是自性见,所以是“无明本”。要做到知见无见,才能圆融解脱。四是见性是恒常的,不动的,无论对物与否,均是见,均可见,闻性亦是如此。

  这里要浅释一下“解脱”这个词。有的人常把解脱与死亡看作同义语,这是误解。佛法所说的解脱,是“离缚而得自在之义”,它是涅槃的别称,又是禅定的别称。因为禅定可使人获得大自在,远离各种束缚。把解脱作死亡,是社会上的一些用法,与佛法中解脱一词的本义无关。佛法把解脱分为二种:有为解脱,如阿罗汉获无漏之真智。无为解脱,指菩萨断一切惑。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

   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

   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 问: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即名邪念,不念善恶,名

  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云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

  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

  自然解脱。

  上一段讲顿悟门的宗、旨、体、用,并着重讲了“无念为宗”中的无念的含义。大珠禅师所讲的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清净为体,智慧为用的佛理,并非只适用于顿悟门,对于所有的佛法修持者都是适用的。

  凡心和佛心的区别,在于佛心是自性真心,湛然不动又明照万物。凡心是妄心分别心攀缘心。佛法修持,就是要除妄见真。所以,念有念无,念善念恶,念生念灭,念苦念乐,念憎念爱都是邪念,都是分别心。笔者 50年代曾师事道家天无派天憍道长。师尊教诲我时曾出示一骨片,上刻有甲骨文“无善无恶,无争无欲,无有无无,无苦无乐,无生无灭,道之至也”,师言此系天憍派从上古传下的训诫词,要我熟记之。当时我年轻不懂事,特别对“无善无恶”一句惑然不解,认为连善恶都不讲,那还像话,岂不成了邪教了么

  天憍道长当时没有解释,只讲了一句:“以后会明白的。 ”后来自眉师父传我师妹小丫圆圆霞霞的准提神功时,小丫曾问白眉上师佛道的异同,白眉上师即用甲骨文上的几句训诫词来作答。小丫等聪慧异常,不似我之愚顿,当即明白“是一非一”的道理。后来我学佛法后,才恍然大悟,明白无善无恶是一种至境,是见性后明照万物又不起分别,但又不等于不行善事,不襄善举,不结善缘。在修行中,要多做善事,做了就忘掉它,如同未做,这就是不执着。如果做了好事,就记在心上,挂在嘴上,那就不对了。我曾问过白眉上师:“行善的功德以何者为最大

  ”上师回答说:普度众生是大善事,扶危济困是大善事,救死扶伤是大善事,念佛念经诵咒是大善事,宏扬佛法是大善事,但这些善事的功德都不如断除妄心断除执着识见自性的功德大。见性成佛是最大的善事最大的功德。说大说小又是分别,为了方便,不得不如是说,记住中国有句古话,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白眉上师风趣地说:“这也是无大无小,无善无恶。 ”

  大珠禅师讲到“唯念菩提”一处,是十分精彩的。菩提即不可得,“菩提本无树”嘛,念一个本来无的东西,就无有念,就一切处无心,就无念了。达到“无所念”(没有念的对象)“无所念者” (没有施念的念头或本体 ),那么就解脱了,就自在了。念菩提一处,是值得读者仔细体味的。

  还要说明一点,大多数的读者都不一定是修顿悟法门的,但明大珠禅师所说之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在引导您顿悟。明理了,在渐修或禅定过程中就有顿悟的可能。禅宗大师们的说法,是在“临界”处点拨。比如水变成冰,需要零度的气温。在零度的邻近温区里加点催凝剂,水会突然结冰,晶莹明澈,湛然不动。所以明至理是十分重要的。

  对渐修的人来说,循一定的次第方法去修持,也是为了顿悟。

  问:云何行佛行

  

  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行。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问:云何是正见

  

  答:见无所见,是名正见。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

  

  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着。不染着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

  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既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正邪,亦名识体

  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者,名二性空。

  问:此门从何而入

  

  答:从檀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入也

  

  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而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

  

  答:檀者,名为布施。

  问:布施何物

  

  答:布施却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

  

  答:布施却善恶性,布施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行。何以故

  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问:佛说六渡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愿说一具六法之因。

  答:思益经云,网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于诸法无所延,名尸波罗蜜,即是持戒。于诸法无所伤,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于诸法离相,名毗离波罗蜜,即是精进…

《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