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P2

  ..續本文上一頁,即是住無住處。

  問:雲何是不住一切處

  答:不住一切處者,不住善惡有無內外中間。不住空,亦不住

  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處。只個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得如是者,即名無住心也。無住心者,是佛心。

  問: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以上一段講心住何處,引出無住心即佛心即本心。心不住一切處,這是禅定的高境界,成就境界。通過禅定,得無住心,就是得本心得佛心了。這不是一開始修禅定的人就能做到的。修習禅定,入手的功夫,還是要從有所住攝心于一處,逐步才能進入高境界,當然,不可一概而論,有條件修頓悟法門的人,是會很快得到無住心的。

  問:身心以何爲見

  是眼見耳見鼻見及身見等見

  

  答:見無如許種見。

  問:既無如許種見,複何見

  

  答:是自性見。何以故

  爲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即于空寂體中能生此見。

  問:只如清淨體尚不可得,此見從何而有

  

  答:喻如明鑒,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何以故

  爲明鑒無心故。學人若心無所染,妄

  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淨,以清淨能生此見。法句經雲: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也。

  問:涅槃經金剛身品雲:不可見,了了見,無有知者,無不知者,雲何

  

  答:不可見者,爲自性體無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見也。然見不可得者,體寂湛然,無有去來,不離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見也。無有知者,爲自性無形,本無分別,是名無有知者。無不知者,于無分別體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別一切,即無事不知,是名無不知者。般若偈雲,般若無知,無事不知。般若無見,無事不見。

  問:經雲:不見有無,即真解脫。何者是不見有無

  

  答:證得淨心時,即名有,于中不生得淨心想,即名不見有也。證得無生無住,不得作無生無住想,即是不見無也,故雲不見有無也。《楞嚴經》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

  無見,斯即涅槃,亦名解脫。

  問:雲何是無所見

  

  答:若見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愛憎。與不見等,即是無所見也。

  問:對一切色像時,即名爲見。不對色像時,亦名見否

  

  答:見。

  問:對物時,從有見。不對物時,雲何有見

  

  答:今言見者,不論對物與不對物。何以故

  爲見性常故。有物之時即見,無物之時亦

  見也。故知物自有去來,見性無去來也。諸根亦爾。

  問:正見物時,見中有物否

  

  答:見中不立物。

  問:正見無物時,見中有無物否

  

  答:見中不立無物。

  問:有聲時即有聞,無聲時還得聞否

  

  答:亦聞。

  問:有聲時從有聞,無聲時雲何得聞

  

  答:今言聞者,不論有聲無聲。何以故

  爲聞性常故,有聲時即聞,無聲時亦聞。

  問:如是聞者是誰

   答:是自性聞,亦名知者聞。 以上部分,是通過見和聞來說自性,主要說了以下幾點意思,一是身心以自性見爲見,

  自性見是清淨見,如明鏡照物,明鏡湛然,無心而可照萬物。二是自性體無形,不可得,不可見,但自性又有恒沙妙用,能分別一切,無事不知。叁是不見有不見無才名真解脫,特別要注意理解“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凡夫的知見,是眼耳鼻身之見,不是自性見,所以是“無明本”。要做到知見無見,才能圓融解脫。四是見性是恒常的,不動的,無論對物與否,均是見,均可見,聞性亦是如此。

  這裏要淺釋一下“解脫”這個詞。有的人常把解脫與死亡看作同義語,這是誤解。佛法所說的解脫,是“離縛而得自在之義”,它是涅槃的別稱,又是禅定的別稱。因爲禅定可使人獲得大自在,遠離各種束縛。把解脫作死亡,是社會上的一些用法,與佛法中解脫一詞的本義無關。佛法把解脫分爲二種:有爲解脫,如阿羅漢獲無漏之真智。無爲解脫,指菩薩斷一切惑。

  問:此頓悟門以何爲宗,以何爲旨,以何爲體,以何爲用

   答:無念爲宗,妄心不起爲旨,以清淨爲體,以智爲用。 問:既言無念爲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問:雲何爲邪念,雲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即名邪念,不念善惡,名

  爲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舍怨親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 問:雲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問:既不可得,雲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爲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

  念,是名真念菩提。無所念,無所念者,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只如上說如許種無念者,皆是隨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體,無二無別,但知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得無念時,

  自然解脫。

  上一段講頓悟門的宗、旨、體、用,並著重講了“無念爲宗”中的無念的含義。大珠禅師所講的以無念爲宗,妄心不起爲旨,清淨爲體,智慧爲用的佛理,並非只適用于頓悟門,對于所有的佛法修持者都是適用的。

  凡心和佛心的區別,在于佛心是自性真心,湛然不動又明照萬物。凡心是妄心分別心攀緣心。佛法修持,就是要除妄見真。所以,念有念無,念善念惡,念生念滅,念苦念樂,念憎念愛都是邪念,都是分別心。筆者 50年代曾師事道家天無派天憍道長。師尊教誨我時曾出示一骨片,上刻有甲骨文“無善無惡,無爭無欲,無有無無,無苦無樂,無生無滅,道之至也”,師言此系天憍派從上古傳下的訓誡詞,要我熟記之。當時我年輕不懂事,特別對“無善無惡”一句惑然不解,認爲連善惡都不講,那還像話,豈不成了邪教了麼

  天憍道長當時沒有解釋,只講了一句:“以後會明白的。 ”後來自眉師父傳我師妹小丫圓圓霞霞的准提神功時,小丫曾問白眉上師佛道的異同,白眉上師即用甲骨文上的幾句訓誡詞來作答。小丫等聰慧異常,不似我之愚頓,當即明白“是一非一”的道理。後來我學佛法後,才恍然大悟,明白無善無惡是一種至境,是見性後明照萬物又不起分別,但又不等于不行善事,不襄善舉,不結善緣。在修行中,要多做善事,做了就忘掉它,如同未做,這就是不執著。如果做了好事,就記在心上,挂在嘴上,那就不對了。我曾問過白眉上師:“行善的功德以何者爲最大

  ”上師回答說:普度衆生是大善事,扶危濟困是大善事,救死扶傷是大善事,念佛念經誦咒是大善事,宏揚佛法是大善事,但這些善事的功德都不如斷除妄心斷除執著識見自性的功德大。見性成佛是最大的善事最大的功德。說大說小又是分別,爲了方便,不得不如是說,記住中國有句古話,叫“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白眉上師風趣地說:“這也是無大無小,無善無惡。 ”

  大珠禅師講到“唯念菩提”一處,是十分精彩的。菩提即不可得,“菩提本無樹”嘛,念一個本來無的東西,就無有念,就一切處無心,就無念了。達到“無所念”(沒有念的對象)“無所念者” (沒有施念的念頭或本體 ),那麼就解脫了,就自在了。念菩提一處,是值得讀者仔細體味的。

  還要說明一點,大多數的讀者都不一定是修頓悟法門的,但明大珠禅師所說之理是十分重要的。這些至理名言,都是在引導您頓悟。明理了,在漸修或禅定過程中就有頓悟的可能。禅宗大師們的說法,是在“臨界”處點撥。比如水變成冰,需要零度的氣溫。在零度的鄰近溫區裏加點催凝劑,水會突然結冰,晶瑩明澈,湛然不動。所以明至理是十分重要的。

  對漸修的人來說,循一定的次第方法去修持,也是爲了頓悟。

  問:雲何行佛行

  

  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聖行。如前所說,不行有無憎愛等是行。大律卷五菩薩品雲:一切聖人,不行于衆生行,衆生不行如是聖行。

  問:雲何是正見

  

  答:見無所見,是名正見。

  問:雲何名見無所見

  

  答: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更無別眼。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有所見者即是衆生眼,更無別

  眼作衆生眼。乃至諸根,亦複如是。

  問:既言以智爲用者,雲何爲智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脫。是名爲智。亦名了正邪,亦名識體

  用。二性空即是體,知二性空即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爲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無、善惡、愛憎者,名二性空。

  問:此門從何而入

  

  答:從檀波羅蜜入。

  問:佛說六波羅蜜是菩薩行,何故獨說檀波羅蜜,雲何具足而入也

  

  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而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問:何因緣故名爲檀度

  

  答:檀者,名爲布施。

  問:布施何物

  

  答:布施卻二性。

  問:雲何是二性

  

  答:布施卻善惡性,布施有無性,愛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淨不淨性。一切悉皆施卻,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時,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羅蜜,名萬緣俱絕。萬緣俱絕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若得一切處無心時,即無有一相可行。何以故

  爲自性空故,無一相可得。無一相可得者,即是實相。實相者,即是如來妙色身相也。《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問:佛說六渡羅蜜,今雲何說一,即能具足。願說一具六法之因。

  答:思益經雲,網明尊謂梵天言:若菩薩舍一切煩惱,名檀波羅蜜,即是布施。于諸法無所延,名屍波羅蜜,即是持戒。于諸法無所傷,名羼提波羅蜜,即是忍辱。于諸法離相,名毗離波羅蜜,即是精進…

《禅定指要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