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受樂 (破初禅樂支 )
初禅樂支,因無觀慧,易生染著,故不應受,應知樂的空性,于樂中不染,受無爲之樂。
八步:受諸心行 (破初禅一心支 )
初禅時入一心支,心易生染著,此一心不應受。受諸心行,是指明此一心,“虛诳不實,一心非心,即不敢著,即無罪過,即是叁昧正受。 ”這種狀態,是此心寂定不動。“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叁昧相應,名爲正受”。這一步是把一心支提高到正受叁昧的定境。
關于初禅還應多說幾句:
進入初禅,許多境況狀態,都靠自己細心觀察分析把握,要用智慧,要依正見行事。在進程中,五支及定心,前後有粗細深淺之分,一般說來,一動觸發,就漸漸往深層發展,直至九品高位(古代認爲修禅有下中上叁品,每品又各分爲叁,共九品 ),這是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是一動觸謝後,其余之觸俱發,覺定也漸深。五支生發,大體也是兩種情況,一種是發一支時,從淺到深,然後再發一支,各自均有深淺之相。二是五支俱發,亦是從淺到深,可見深淺之相。
初禅證得之時,各人的情況並不相同,有具足和不具足之分,若十六觸具發,可稱初禅具足。若發一兩觸,亦稱證得初禅,屬不具足初禅。爲什麼不具足也要算證得初禅呢
因爲發一觸二觸,也具有十種定法眷屬,五支成就,所以要算證得初禅。
證得初禅後會不會退轉
這是許多修持者關心的問題,回答是會退轉,有四種情況。
(1)退分:得初禅後,由于各種原因,即便退失,有的再修還可得,有的再修也不可得了。一般說來,退失後應回轉來修加行,仍然可以再修再得的。起決定作用的是身心兩方面的條件,尤其是對禅定的認識——見地,往往會左右禅定的成果。
(2)住分:有的人得初禅後就不再退失了,定心很安穩。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需守護才鞏固得住,一種是任運自如。
(3)進分:有的人得初禅後,即往前進,好的情況可以進到二禅,甚或叁禅。一種是不加功力,任運自如即可進得,一種是勤修即可大進。
(4)達分:有的人證得初禅後,于定中即發見思無漏,達到所說的涅槃 (圓滿)境界,當然這是指的小乘圓滿境界,有的任運自達,有的修觀乃達。 需要明白的是,進退的情況也是各有不同的。如前所言,禅定面對的是複雜的人體,人體是一個複雜的超巨系統,既有生理狀況的差別,也有心理狀況的差別,因此在定境中的狀況也就千差萬別,真正的明師切不可以一種模式去要求所有的人,也不可以僅以自身的體驗來代替一切,以偏概全是會誤人的。所以,智者大師在指出各種進進退退的狀況後說:“此義衆多,不可具辯。”有的從九品逐次退到一品,直至退盡,有的退至一品又往前進,有的于退中忽發真無漏,斷得一切煩惱障礙,猛進至圓滿境界。進退狀況,與修定者是否善于把握有很大的關系,與平時的心態修養也有密切關系。所以,如果加行不夠,不要輕易發心修定,如果偶然得定而又退失,再修又會出現心理障礙,反而不利。
概括一下,“入此禅有尋、伺、樂、定五種功德,尋,即尋思;伺,較尋思更爲深細的思察,介于意識與潛意識的邊緣;喜,指身發八觸而受快樂,其樂超過欲界衆生由種種物質刺激感官所生的快樂,修定者初嘗此樂,得未曾有,心中慶慰歡喜,有如大熱天入清涼池;定,又譯一心,指心念寂定不動。在生理方面,入初禅者,飲食睡眠皆可有可無。在心理方面,能自然恬淡無欲,不起貪欲、瞋恨、憂戚等不良情緒。初禅以上,也都具有這些功德。入初禅者心雖寂定,但還有對諸觸的感受領納和尋伺思察,心不完全寂靜,故名“有覺有觀叁昧”(陳兵先生《佛教氣功百問》 56頁)。《楞嚴經》中說:“清靜心中,諸漏不動,名爲初禅。”
九步:心作喜 (對二禅內淨喜 )
由于九步和十步是修二禅,所以先介紹一下二禅境界,二禅是棄掉初禅的覺觀而進入的定境,有四支:
(1)內淨支。指心已離覺觀尋伺等垢,更爲明淨。初禅得觸樂時,身即明淨,兼令心淨,故名外淨,二禅因離尋伺等垢,心識相應不依外塵,故名內淨。
(2)喜支。與初禅依身觸生喜不同,二禅喜支不從外來,內心清淨,定心與喜俱發,此種喜較初禅之喜層次更高。亦稱二禅爲俱喜禅。
(3)樂支。指于喜中受恬淡怡悅之樂,有如從暗室中出,見日月光明,心地豁然明亮,身心輕快。
(4)定支。受樂心息,既不緣定內喜樂,亦不緣外念思想,一心不動,故名定支。 進入二禅以上,心離覺觀,故名無覺無觀叁昧。
現在談如何從初禅境界修心作喜,入二禅境界。
首先要先修六行。六行又名六行觀,它的方法是一厭下地之苦、粗、障,二攀上地之勝、妙、離。現在要進二禅,必須明白初禅的局限處在覺觀,覺觀仍然是心在動,影響定心,是動亂之定,因此應視初禅爲下苦。對覺觀生厭離之心,在覺觀條件下生的喜樂定,是粗。覺觀障礙了二禅的內淨,故是障。攀上地之勝,是二禅內淨安穩,勝過初禅覺觀動亂之定。攀上地之妙,是二禅所得之內淨喜,是因內淨而發,較初禅之喜支更爲美妙。攀上地離,是指若得二禅,心便出離覺觀之障了。
本步之心作喜,即是修六行時,得內淨喜,不生受著,從正觀心,生真法喜。
從初禅到二禅,也有中間禅,在修行中,以叁種方便,離一禅之覺觀,一不受不著得離,二诃責得離,叁觀析得離。離開初禅,二禅未生時,有中間定法,但此定不牢固,沒有“支”來支持扶助,初禅之默然心轉變爲寂心。這時的中間禅是以六行觀爲體,若離六行,易生憂悔心。若憂悔現,二禅不會生發,甚至會連轉寂心也退失,或再發初禅,或連初禅也退失。這個中間禅要很好把握處理。也有稱此禅爲“無覺有觀叁昧”。
如在中間禅中,專心修習,經久不退,心豁然開朗,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如人從暗室中出忽見日月光明,十種善法功德,也與定心俱發。與初禅不同的,是與內淨定俱發,稱爲內淨,是與初禅心爲覺觀所動相比較而言,初禅心有內垢,二禅心無內垢,故稱內淨。
初禅喜樂,實是離欲而生,二禅喜樂,從內淨定而生,初禅喜樂與身識相應,二禅喜樂與心識相應,這是區別。
十步:心作攝 (對二禅定支 )
攝,收攝,二禅生喜覺喜,此喜雖正,仍會引起心動,應觀喜性,知喜性亦空寂,使定心不亂,不隨喜動,故名作攝。
十一步:心作解脫 (對破叁禅定樂支 )
叁禅有遍身之樂,凡夫得之,多生染愛,若執著在樂上,就像被縛住一樣,不能前進,不得解脫。證得遍身樂時,即應用慧去觀析,就會得知此樂亦由因緣生,空無自性,虛诳不實。這樣,心不染著,即得自在,所以這一步叫心作解脫。
由于本步已在修叁禅,故應先介紹叁禅的有關知識,叁禅又名俱樂禅,得叁禅時,有舍、念、慧、樂、定五種功德。
(1)舍 指得叁禅時舍離二禅中心受喜的紛擾;
(2)念 指得叁禅之樂,以正念覺照,守護所得之定,令樂增長;
(3)慧 指能用善巧的方法去調心,離貪著于禅定之樂等過失:
(4)樂 指從內心而發之樂,樂遍全身;
(5)定 受樂心息,一心寂定。 修習叁禅,仍需用六行觀,厭二禅,攀叁禅,先要明二禅的過失 (局限,或不圓滿處 )二禅雖然從內淨而發,但大喜則心動,定不牢固,故須舍去大喜,舍去因戀喜而湧動之心,一心念叁禅功德。可用不受、诃責、觀心叁種辦法遣之。叁禅未生時,中間也有定,注意事項亦同二禅中間定,主要是不生憂悔心。
在修習中,一心湛然安靜,這時,樂定未發,心自澄靜,這就是叁禅中間定(亦稱未到地定),之後,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當樂發時,亦有十功德眷屬同時生發,但與二禅不同,無動勇之喜。“綿綿之樂,從內心而發,心樂美妙,不可爲喻”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卷五)。樂定初生之時,還未樂遍全身,這是因爲,樂定尚淺,心尚有輕微的昏沈(沈沒),心雖澄淨,而定解力略爲低緩,慧力作用還低,故稱此爲一過。其二是樂定微小,心智勇發,心不安穩。其叁是樂定之心,與慧力相等,綿綿美妙,多生貪著,令人心爲之迷醉。易生執著,難于舍棄,以上共稱叁過,這是大障礙,使樂定難于增長。在此境界,要善于調整,有叁種方法:
1.心若沈沒,應該用念、觀、精進等法來調整。
2.心若勇發,當用叁昧定法來收攝。
3.心若迷醉,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使自心醒悟,不貪不著。用以上叁法調攝樂定,樂定必然增長,達到樂遍全身。此時,全身毛孔,皆怡然得樂,由于樂法從內出,不依外塵發識,樂滿諸根,身樂既滿,情得通悅,樂與意識相應,因識內滿,故遍身受樂。
這裏回顧一下一禅二禅的喜樂生發狀況,以加深對叁禅樂定的理解。
初禅之樂,樂從外發,外識相應,內樂不滿。
二禅之樂,雖從內發,由喜而生,喜根相應,樂根不相應,樂依于喜,喜尚不遍,樂更不能遍全身。
叁禅之樂,樂從內發,以樂爲主,內無喜動,以念慧爲緣,令樂增長,遍身內外充滿,恬愉快樂,世間第一。叁禅之樂可分爲初發時之受樂,遍全身時之快樂。
當然,如前所說,得樂之後,要用智慧析,知樂亦爲因緣所生,並無實性,心不染著,定心寂然,才是正途。
深淺進退等相,參閱初禅二禅有關論述。總之,要明白,各禅均存在深淺進退等相,均應很好把握。
十二步:觀無常 (對破四禅不動定 )
四禅名不動定,凡夫得此定時,多生常想 (即認爲它是永恒不變的 ),心生愛取,所以要用慧觀,知其生滅代謝,叁相所遷,仍是不安之相。從不動定中,觀得它的無常。
先介紹四禅的有關知識。
叁禅功夫精進,經叁、四禅之間的未到地定進入四禅,四禅有四種功德:…
《禅定指要 六、十六特勝觀——系統的四禅八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