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羅睺羅用定法證得羅漢果位
爲什麼要寫羅睺羅,因爲他很特殊,是釋迦牟尼的兒子,而且按佛經上的記載,他是釋迦牟尼留下長期住世的四位弟子之一 (其余叁位是迦葉、賓頭盧、屠缽歎 )。我們深信釋迦牟尼佛是不說謊的。那麼,這位羅睺羅連同另外叁位都還在,都在這個人世間度有緣人。那麼,要說年齡,就該有二千多歲了。對于世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但我確信其有,確信羅睺羅尊者就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活動,而且很可能就在中國。因爲印度佛教衰落了。大約在十一世紀初,由于穆斯林國家十多次侵入印度,搶劫財物,毀寺殺僧,使印度佛教受到沈重打擊。到十叁世紀初,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成爲印度勢力最大的兩大宗教,沒有政治靠山的佛教徒受到殘酷迫害,佛教寺院全部被毀,佛教從此消亡于它的故鄉。但佛教的中心東移了。從佛經上看,釋迦牟尼曾預言過,震旦的大光明山會有許多聖者去那裏。震旦就是中國,大光明山就是大邑縣的霧中山。佛也預言過,大乘佛教會在震旦得到弘揚和發展,曆史已經證明了這個預言。
羅睺羅這位至今仍在的人物,他當年是怎樣得道的呢
是沾了釋迦牟尼的光一下子就成大羅漢了嗎
是釋迦佛教了他什麼絕妙法門他便捷足先登了嗎
都不是。說來令人驚訝,釋迦佛教羅睺羅的實修方法竟是氣功。這對于那些不准在寺院練氣功的人,對于那些宣稱佛教無氣功的人,無疑是當頭棒喝。他們對佛法知道得太少了。
的確,當年沒有“氣功”這個名相,但其實質,無論如何也屬現代的氣功範疇。
《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中講述了釋迦牟尼指導羅睺羅修“安般之法”的過程。概括地講,首先是讓羅睺羅“觀色爲無常”,“受想行識皆悉無常”。羅睺羅聽從釋迦的教導,到一棵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受想行識無常”。這用現代語言來說,是作思想准備。這裏的“念”就是思惟,不是口頭上去念個咒什麼的,是從思想上認識到“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所謂常,就是恒久不變。從佛家的觀點來看,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只有自性真心才是不生不滅寂然常住的,修佛法的人若不具此種觀念,就很難修成正果。
然後,釋迦牟尼告訴羅睺羅:“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所有貪欲盡當除盡”,“所有嗔恚皆當除盡”,“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所有驕慢皆當除盡”。
這是修安般法前先要做到的心性修養上的要求,因爲心態調不好,定中便會出現心理障礙,嚴重者會因此出偏。現在,有些修定的人出偏了,主要的原因是心態未調好,其次才是方法不當。再強調一下,貪瞋癡疑慢五種心,都是修定的障礙。要從修定入手證菩提道果的人,一定要重視修心。沒有良好的心態,很難進入定境的 (還要解釋一下,安般法也是定法,它是以心息相依的方法來入定的 )。
接著,釋迦佛便教羅睺羅正式修安般法了。
首先,他要羅睺羅于閑靜無人之處,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系意鼻頭。
跏趺坐就是雙盤。有志于修定的人,應該逐步學會雙盤,從散盤開始,經單盤再到雙盤,一步一步來。佛法修持中,也允許隨意坐,半跏 (即單盤 ),如普賢跏就有半跏。從嚴格意義上講,雙盤最好。《大智度論》說:“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又說:“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 ”《慧琳音義》說:“結跏趺坐,略有二種,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後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在上,名曰降魔
坐。諸禅宗多傳此坐。..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名爲吉祥坐。如來昔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故如來常安此坐,轉妙*輪。”也有以半跏坐爲吉祥坐的,可見對單盤也不可輕視。
這裏還要解釋一下“跏趺”兩個字。
“跏”,就是“加”之義。“跏趺”原作“加趺”,“趺”與“跗”同,是足背之義。“跏趺”連起來講,就是把足背加在股上。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是一位修定的高手,他在《在家出家》詩中,就寫到過跏趺坐:“中宵入定跏趺坐,妻呼女喚多不應。 ”
關于結跏趺坐,就說這麼多。
“無他異念”,指不要有與修定無關的念頭。
“系意鼻頭”,是很玄妙的一種方法,效果非常好,與其他法門的觀鼻尖是不同的,這裏只要你把意念集中在鼻頭上。爲什麼要系意鼻頭,因爲安般法與呼吸有關,而鼻又是呼吸的通道、關竅,系意于此,易于感知呼吸的狀況。這裏需要提醒大家,系意鼻頭與觀鼻端白是截然不同的法門,切勿混用。
接著,釋迦佛告訴羅喉羅,系意鼻頭之後,便要仔細體察息的狀況。
“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複知有,有時無息,亦複知無。若息從心出,亦複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複知從心入。 ”
這裏有一個關鍵問題,也是很嚴重的問題,若弄不清楚,理解錯了,就會出偏。什麼是息
息是中國字,當初譯經的大師們選用此字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因此我們應從漢字的角度去理解息字。《辭海》對息字解釋了九種意思:
①氣息:呼吸。②停止:如休息。③通熄,滅也。④生長:滋息。⑤子女:子息。⑥利息。⑦音信,消息。⑧古國名。⑨姓。
顯然,《增壹阿含經》安般品中所說的息是第①種義,即呼吸。《說文解字》中對息的解釋,第一種義爲“喘”;第二種義爲“出氣”;第叁種義爲“出入氣”,此外尚有止、處、滋生、利、滅等義。與辭海釋大致相同。
爲什麼要把“息”。字搞這麼清楚
因爲與實修有重大的關系。把“息”字理解爲氣息 (氣與息同義,構詞上屬聯合結構)、呼吸,修定時,操作的方法就不同。如果把息理解爲與氣息無關,與呼吸無關,操作起來就又是一回事。由于此種理解有違佛的原義,不符合修定的科學次第,就必然導致出偏。
即使按佛經對呼吸的理解,息仍屬呼吸的範圍。佛家典籍中,稱較強的呼吸之氣爲風,次強的呼吸之氣爲喘,平和的呼吸之氣爲氣,較弱的呼吸之氣爲息。那麼,息也是與呼吸有關與氣息有關的概念。
釋迦牟尼佛讓羅睺羅在打坐時,仔細體察出息入息的長、短、冷、暖的狀況,強調了“知”,這就可以防止昏沈定。這裏有一個次第問題。開始體察的出入息,是比較明顯的,而且,修持者可以把呼吸調整到緩細勻長的狀態;隨著功夫的深入,出入息會變得更細,更暖,而且氣息到了哪裏,都會明白地體察出來。功夫再深一些,出入息會漸次出現短息和斷息(停頓一會)的狀態,再深一層,鼻孔出入的氣息變得十分細微,出現息從心入,息從心出的妙境。這種境界,同主觀地去閉息是截然不同的,心和息依在一起了,人體鼻呼鼻吸的功能暫時停頓了,出現了體呼吸的妙境。這種境界,道家稱爲“胎息”。這是實修修出來的。達到這種境界的關鍵是依次第起修,不是一開始就去追求。如一開始就修胎息,那是注定要出偏的。因爲人體已經適應了鼻呼鼻吸的狀態,要改變它,必須一步一步地來。何況胎息狀態與心意有密切關系,如果雜念叢生,心不能住于一處而強行止息,必然引起體內各大系統的功能出現異常,甚或出現紊亂,那個後果就是出偏。這個道理,修禅定者不可不知。
息從心入,息從心出的境界,也是很難用語言來描繪的,但它的確可以達到。我要告訴大家,達到此種境界,出入之息,已不是空氣的氣,而是道家所說的 “(上無下灬 )”。這種 (上無下灬),因爲體積和質量都比電子還小,穿越人體就很容易,人體實行體呼吸才有可能。
釋迦佛又告訴羅睺羅:“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憂愁亂惱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昧。 ”
這就是說,修安般法可以斷除煩惱,得到大的果報,而且由于氣脈通了,口裏常有甘露般的味道。
羅睺羅聽從釋迦佛的教導,便到安陀圓的一棵樹下,盤坐修定。他獲得成功,一直完成四禅的修持,出現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神境通漏盡通等六神通,成爲六通羅漢。他證得四禅後便去向釋迦牟尼佛報告:“所求已得,諸淫除盡。”釋迦牟尼對羅睺羅的評價很高,佛說:“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諸有漏盡亦是羅雲比丘,諸持禁戒亦是羅雲比丘。 ”“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視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
釋迦牟尼認爲得阿羅漢果的弟子中,無人能比得上羅雲 (羅雲是羅睺羅的另一譯名 )。能得漏盡通的也是羅雲,持戒好的也是羅雲。羅走的路正是過去諸佛如來走過的路,羅雲真正稱得上是佛的弟子,因爲他從佛那裏學到了上等的佛法而且成就了。
羅睺羅修安般守意而證得羅漢果位,這是經書上明確記載了的,給我們的啓迪和教益是很深的。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法門,但修安般法是最易于成就的,而且也是正途。羅睺羅的一大特點是他持戒好。作爲世間修行的人,持居士戒即可,簡而言之,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持戒清淨,修定的障礙就少。
傳入中國的修息法門,還有六妙門。因其修習的進程有數、隨、止、觀、還、淨六步,所以稱爲六妙門。這一法門是爲慧性多而定性少的修持者設置的。修這一法門,常在欲界初禅中,即能出現大飛躍式的頓悟,所以也不可小看六妙門。任何易修的法門,只要能與修持者相應,就會出好的效果。六妙之妙,是指可以通向涅槃境界。六妙門屬于不定禅法,只要巧行六法,在任何一個階次上,都可生發無漏,迅速證道。
…
《禅定指要 叁、羅睺羅用定法證得羅漢果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