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密勒日巴修定
爲什麼要講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兩個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獲得大成就的人,他是藏傳佛教中實踐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說:“我是一個博地凡夫,此生此世,因刻苦修行而得成就。”他既不是佛的化身,也不是菩薩轉世,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這對于芸芸衆生來說,更有說服力很強的榜樣作用。他的高成就證實了衆生都有佛性,衆生都可成佛這一道理。特別是他在修持實踐中,不搞哲理佛法,不搞那種口頭上高談闊論,實際上卻不斷我見不斷煩惱的理論與實修脫節的修持。他的行爲突出反映了佛理佛法具有強烈的實踐性這一特點。他也不搞煩瑣佛法,修持中強調實修實證。所以,人們把密勒日巴與禅宗的慧能大師並提。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少談理論,注重實修,而且說法平易,易于被衆生接受,真正做到普被叁根(這裏要附帶說一下,人們對禅宗的理解,不是很正確的。禅宗講實修,並非在口頭上說幾句禅語就可悟道,即令是現在的禅宗,也是很重實修的。修中求悟,邊悟邊修,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後在山裏隱居十多年,他在幹什麼
他在苦修)。
第二個原因是密勒日巴修定的情況,很有普遍意義,對廣大的後學有啓迪作用。
這裏需要簡述一下密勒日巴修佛法的曆程。
密勒日巴是藏密白教的二祖,是當時著名的瑪爾巴大師的弟子,瑪爾巴是印度大行者那諾巴的親傳弟子。瑪爾巴大師創建了白教。
密勒日巴七歲喪父,父親死後,家産被人侵吞,他家的生活陷于困境。十五歲那年,密勒日巴遵從母親的吩咐,外出學咒術,以便報仇。他跟兩位師父修學誅法的咒術,居然成功了。他用咒術殺了叁十多人,後又用降雹法毀去了他家鄉的快收割的麥子。仇是報了,業也造下了,密勒日巴內心感到不安,他的師父也有悔悟之心,雖然他的師父也知道用正法可以超度亡靈,但這位師父從未修過度人之法,于是他便出資幫助密勒日巴,讓密勒日巴去尋求正法,拜訪名師。後來,密勒日巴便拜到瑪爾巴大師門下。
瑪爾巴大師當時成就已經很高,他對這位罪業深重的弟子,並沒有一開始就傳他什麼法,而是用苦行來消他的業力,讓他背石頭上山去造房子。西藏高原上,山高路險,空氣稀薄,背石上山是很艱苦的勞動,是不言而喻的。瑪爾巴大師的要求,在普通人看來,簡直不近情理,可以說是有意地折磨。第一處房子修了一部分,瑪爾巴說地方沒選好,讓密勒日巴把房子拆了,把石頭背回原處,讓密勒日巴到西面山上去造房子。密勒日巴又一趟趟地把造房的大石頭背到西山,再造一所房子。又是造到一半的時候,瑪爾巴又變卦了,叫密勒日巴拆了房子,背回石頭,讓他到北面去造房。如此蓋了又拆,拆了又蓋,從東山搬到西山,從西山搬到北山..一共折騰了四次,瑪爾巴仍不肯傳法,說傳法仍然要有供養,要不就再給他造一座客店。艱苦的折磨,使密勒日巴背上磨起叁個洞,肉都因發炎而出膿水了。
經曆了長年累月的苦行,瑪爾巴才開始傳法給他。瑪爾巴說,如果密勒日巴能受九次的大痛苦,大折磨,由清淨道淨除其罪業,然後依法修行,即可不受後有,即身成佛。按瑪爾巴的要求,密勒日巴只受了八次大痛苦大折磨,還有一點點剩余的罪業沒有消盡。
這一段望大家看明白了,這裏說的是密勒日巴修定前的情況,可以看作准備功夫。當然,現在既難找到瑪爾巴那樣的大師,也難找到密勒日巴那樣的弟子。現代人是難于接受苦行的,當然也不是說每一位修禅定的人都要走苦行道路。何況,瑪爾巴大師後來也對密勒日巴說,我對你使用的方法,今後對下根之人是毫無用處的,不可再用。瑪爾巴還明確地指出這種過于嚴格的方法,今後在西藏也不宜再用了。但是,善行可以吧,加行可以吧,修定之前總要把自己身心進行調整,把過去行爲進行反思,忏悔,這是應該做到的。不要認爲忏悔帶有宗教色彩,我們這個社會對犯罪或犯錯誤的人也提倡悔過自新。反思,反省,檢討,都是人類調整自我的常用辦法。
再回到密勒日巴修定的問題上來。
密勒日巴經他的師父瑪爾巴灌頂傳法後,按照師父的吩咐到一個叫臥虎崖洞的山洞去修定。開始他修定時,是點一盞油燈放在頭頂上,燈不點完,身體不動,也不下座。這樣日夜不停地修,修了十一個月。這裏我想同一些現代人修禅定比較一下,我們有的人閉關修定一個月,便稱完成了四禅,這恐怕是急功近利的說法。密勒日巴修定十一個月,有何收獲呢
概括地講,他悟到一些道理,認識到身心是無明等十二緣起而産生的。人身也是一個無價寶
船,可以用它來駛往彼岸,也可用它來做惡,走向深淵。如何用好這個人身,是十分重要的事。他也悟到了最初入佛道要皈依叁寶和上師;持戒是要緊的基礎;在不同的衆生中,人占的比例很少,在人群中能夠聽聞佛法,知道解脫途徑,走向菩提大道的人更爲稀有難得;人生的苦樂均無常,叁惡道的痛苦,更是不堪想像,只有一心向法,決心作佛,才是解脫之道;清淨的身心是進入佛法的基礎,要悲憫一切衆生,要發大菩提心,爲普度衆生修法;有了這種大乘心的根底,才能進入金剛真言乘。
密勒日巴還悟到了要修“共道的人無我觀”,以無我見而修正定。“以正念力恒持守護,不墮昏沈掉舉,漸次明覺增長,雖顯現而無自性,明朗而無分別,赤裸裸,明朗朗;然這只是定相的覺受而已。許多人以此爲勝觀,但是衆生凡夫是難生起如量的勝觀的!只有證得初地以後,才能真實的見到勝觀。因此應該依于勝觀入道,其他定境如看見佛像等,只是修習的一點征驗,毫無重要價值”。
“在修任何有相無相定以前,必須發慈悲心,一切都是爲了衆生,然後以清淨見進入無觀行,最後回向功德與一切衆生。在無分別中作這些事是一切道中最殊勝的。 ”
密勒日巴還強調,對于空性的道理,光了解不行,必須去證得。
密勒日巴修定十一個月之後,因爲思念母親妹妹,告別了瑪爾巴上師,回到故鄉。可是他母親死了,妹妹也不見了,他更感人世之無常,仍然到一處山洞中修定。條件極爲艱苦,營養太差,體能不夠,修拙火定,暖樂都生不起來。有一次,一夥打劫的人送給他一些肉和食物,他煮來吃了,“立刻身體覺得非常安適,健康也改進了,智慧也敏銳了,道行上生起了又深又廣的證解,與以前不同的空樂也産生了”。後來他妹妹琵達和他未婚妻結賽又給他送來酥油、肉、好酒、糌巴,他遵照瑪爾巴大師給的信符上的指示,吃好的食物,努力修心修氣修觀,打開了脈結,生出了前所未有的樂、明及無念的覺受,其境界非言語所能形容。密勒日巴說:“這種不共的覺受證解功德;堅固廣大,轉過失而成爲功德,我通達了妄念即是法身,了知輪回涅槃一切法皆是緣起;自心一切種識本離一切方所,行爲錯誤則致輪回,善行解脫則獲得涅槃。而此生死涅槃二者之體性皆爲不二空性光明。 ”
密勒日巴特別說明“生出此種不共功德的因地,即是苦修淨行的累積;生出此不共功德的助緣,乃食物及甚深口訣;以因緣和合而得成功。因此對真言方便道,會物欲而菩提的殊勝善巧,起了決定信心。深知琵達結賽的供食恩德也不可思議”。
後來,密勒日巴出現神通了,在白晝中身體可以任意變化,騰入空中,能化成百千化身,能出入水火,能飛行自在。從神通上可鑒知,他此時已證得了四禅。
從密勒日巴修定的事例中,我們可以得知,修禅定:
1.調飲食 智者禅師說:“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食若過少,則心羸心懸,意慮不固。”修定一個主要任務,是要轉換色身,這需要調氣脈,聚能量,如果營養跟不上,身體各部功能很難聽指揮,修持的預期效果就難于達到。身心都要健康,才能得定。
2.調睡眠 不可放縱貪睡,但若功夫未到時,睡少了也不行;若配合便易的睡功修持,就可利用睡眠來修定了。
3.調身 打坐時姿式要按要求調好,既不能過度松弛,也不能太緊張,做到不寬不急。現代人修定,很難閉關修煉,大多利用晚間修煉,如果白天太勞累,應先休息好了再打坐,以免形成氣粗心散亂的狀況。
4.調息 前文已講過,息就是呼吸,嚴格地講,最細的呼吸才叫息。智者禅師說:“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調息就是要把呼吸調到上述狀態。
5.調心 實際修定的過程都是在調心。此處是指修定前,應外舍萬緣,不去考慮世間瑣事,把心收住,而且要住于一處。心一要靈明,不可昏暗;二要攝心適度,不可過重。我們常說的意念重了,守得重了,都會出現頭重胸痛或意守部位疼痛等生理反應。
以上五點稱爲調和五事。還要做到棄五蓋,五蓋是五種可以影響入定的心理障礙。
1.貪欲蓋 如對名利錢財色欲的貪戀。如在修定時生起貪欲,心立即就外馳散亂了。 2.嗔恚蓋 即是生起憤怒報複憎恨別人的心態。此種心理在定中出現,會使人出偏,所以必須棄之。 3.睡眠蓋 修定時昏昏欲睡,這只能入昏沈定,要采取對治措施,如修定前休息好,不食油葷大的食物,飽暖適度。如出現昏睡,應采取觀息或數息的方法,亦可運幾遍大小周天,以除睡魔。
4.掉悔蓋 掉是搖動,分叁種,“不喜修禅,想遊走戲耍,爲身掉;好談天說地,歌吟辯論,爲口掉;心猿意馬,雜念叢生,爲心掉。悔,指修禅時心生懊悔。有兩種:一種是知身掉後,懊惱不安,因而無法入定;另一種是有心理負擔,悔恨怖畏,負疚悔罪,使自己心緒不甯,難
以入定”(陳兵《佛教氣功百問》 40頁)。此種障礙,是定前的修行不到位,也可稱爲准備不足就倉促上陣了。關于定前修行,另有專章講述,此處略。
5.疑蓋 概括地講,就是疑人、疑己、疑法。疑人,一是疑別人修定的成就是否真實…
《禅定指要 四、密勒日巴修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