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密勒日巴修定
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因刻苦修行而得成就。”他既不是佛的化身,也不是菩萨转世,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更有说服力很强的榜样作用。他的高成就证实了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可成佛这一道理。特别是他在修持实践中,不搞哲理佛法,不搞那种口头上高谈阔论,实际上却不断我见不断烦恼的理论与实修脱节的修持。他的行为突出反映了佛理佛法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一特点。他也不搞烦琐佛法,修持中强调实修实证。所以,人们把密勒日巴与禅宗的慧能大师并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少谈理论,注重实修,而且说法平易,易于被众生接受,真正做到普被三根(这里要附带说一下,人们对禅宗的理解,不是很正确的。禅宗讲实修,并非在口头上说几句禅语就可悟道,即令是现在的禅宗,也是很重实修的。修中求悟,边悟边修,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在山里隐居十多年,他在干什么
他在苦修)。
第二个原因是密勒日巴修定的情况,很有普遍意义,对广大的后学有启迪作用。
这里需要简述一下密勒日巴修佛法的历程。
密勒日巴是藏密白教的二祖,是当时著名的玛尔巴大师的弟子,玛尔巴是印度大行者那诺巴的亲传弟子。玛尔巴大师创建了白教。
密勒日巴七岁丧父,父亲死后,家产被人侵吞,他家的生活陷于困境。十五岁那年,密勒日巴遵从母亲的吩咐,外出学咒术,以便报仇。他跟两位师父修学诛法的咒术,居然成功了。他用咒术杀了三十多人,后又用降雹法毁去了他家乡的快收割的麦子。仇是报了,业也造下了,密勒日巴内心感到不安,他的师父也有悔悟之心,虽然他的师父也知道用正法可以超度亡灵,但这位师父从未修过度人之法,于是他便出资帮助密勒日巴,让密勒日巴去寻求正法,拜访名师。后来,密勒日巴便拜到玛尔巴大师门下。
玛尔巴大师当时成就已经很高,他对这位罪业深重的弟子,并没有一开始就传他什么法,而是用苦行来消他的业力,让他背石头上山去造房子。西藏高原上,山高路险,空气稀薄,背石上山是很艰苦的劳动,是不言而喻的。玛尔巴大师的要求,在普通人看来,简直不近情理,可以说是有意地折磨。第一处房子修了一部分,玛尔巴说地方没选好,让密勒日巴把房子拆了,把石头背回原处,让密勒日巴到西面山上去造房子。密勒日巴又一趟趟地把造房的大石头背到西山,再造一所房子。又是造到一半的时候,玛尔巴又变卦了,叫密勒日巴拆了房子,背回石头,让他到北面去造房。如此盖了又拆,拆了又盖,从东山搬到西山,从西山搬到北山..一共折腾了四次,玛尔巴仍不肯传法,说传法仍然要有供养,要不就再给他造一座客店。艰苦的折磨,使密勒日巴背上磨起三个洞,肉都因发炎而出脓水了。
经历了长年累月的苦行,玛尔巴才开始传法给他。玛尔巴说,如果密勒日巴能受九次的大痛苦,大折磨,由清净道净除其罪业,然后依法修行,即可不受后有,即身成佛。按玛尔巴的要求,密勒日巴只受了八次大痛苦大折磨,还有一点点剩余的罪业没有消尽。
这一段望大家看明白了,这里说的是密勒日巴修定前的情况,可以看作准备功夫。当然,现在既难找到玛尔巴那样的大师,也难找到密勒日巴那样的弟子。现代人是难于接受苦行的,当然也不是说每一位修禅定的人都要走苦行道路。何况,玛尔巴大师后来也对密勒日巴说,我对你使用的方法,今后对下根之人是毫无用处的,不可再用。玛尔巴还明确地指出这种过于严格的方法,今后在西藏也不宜再用了。但是,善行可以吧,加行可以吧,修定之前总要把自己身心进行调整,把过去行为进行反思,忏悔,这是应该做到的。不要认为忏悔带有宗教色彩,我们这个社会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也提倡悔过自新。反思,反省,检讨,都是人类调整自我的常用办法。
再回到密勒日巴修定的问题上来。
密勒日巴经他的师父玛尔巴灌顶传法后,按照师父的吩咐到一个叫卧虎崖洞的山洞去修定。开始他修定时,是点一盏油灯放在头顶上,灯不点完,身体不动,也不下座。这样日夜不停地修,修了十一个月。这里我想同一些现代人修禅定比较一下,我们有的人闭关修定一个月,便称完成了四禅,这恐怕是急功近利的说法。密勒日巴修定十一个月,有何收获呢
概括地讲,他悟到一些道理,认识到身心是无明等十二缘起而产生的。人身也是一个无价宝
船,可以用它来驶往彼岸,也可用它来做恶,走向深渊。如何用好这个人身,是十分重要的事。他也悟到了最初入佛道要皈依三宝和上师;持戒是要紧的基础;在不同的众生中,人占的比例很少,在人群中能够听闻佛法,知道解脱途径,走向菩提大道的人更为稀有难得;人生的苦乐均无常,三恶道的痛苦,更是不堪想像,只有一心向法,决心作佛,才是解脱之道;清净的身心是进入佛法的基础,要悲悯一切众生,要发大菩提心,为普度众生修法;有了这种大乘心的根底,才能进入金刚真言乘。
密勒日巴还悟到了要修“共道的人无我观”,以无我见而修正定。“以正念力恒持守护,不堕昏沉掉举,渐次明觉增长,虽显现而无自性,明朗而无分别,赤裸裸,明朗朗;然这只是定相的觉受而已。许多人以此为胜观,但是众生凡夫是难生起如量的胜观的!只有证得初地以后,才能真实的见到胜观。因此应该依于胜观入道,其他定境如看见佛像等,只是修习的一点征验,毫无重要价值”。
“在修任何有相无相定以前,必须发慈悲心,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然后以清净见进入无观行,最后回向功德与一切众生。在无分别中作这些事是一切道中最殊胜的。 ”
密勒日巴还强调,对于空性的道理,光了解不行,必须去证得。
密勒日巴修定十一个月之后,因为思念母亲妹妹,告别了玛尔巴上师,回到故乡。可是他母亲死了,妹妹也不见了,他更感人世之无常,仍然到一处山洞中修定。条件极为艰苦,营养太差,体能不够,修拙火定,暖乐都生不起来。有一次,一伙打劫的人送给他一些肉和食物,他煮来吃了,“立刻身体觉得非常安适,健康也改进了,智慧也敏锐了,道行上生起了又深又广的证解,与以前不同的空乐也产生了”。后来他妹妹琵达和他未婚妻结赛又给他送来酥油、肉、好酒、糌巴,他遵照玛尔巴大师给的信符上的指示,吃好的食物,努力修心修气修观,打开了脉结,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乐、明及无念的觉受,其境界非言语所能形容。密勒日巴说:“这种不共的觉受证解功德;坚固广大,转过失而成为功德,我通达了妄念即是法身,了知轮回涅槃一切法皆是缘起;自心一切种识本离一切方所,行为错误则致轮回,善行解脱则获得涅槃。而此生死涅槃二者之体性皆为不二空性光明。 ”
密勒日巴特别说明“生出此种不共功德的因地,即是苦修净行的累积;生出此不共功德的助缘,乃食物及甚深口诀;以因缘和合而得成功。因此对真言方便道,会物欲而菩提的殊胜善巧,起了决定信心。深知琵达结赛的供食恩德也不可思议”。
后来,密勒日巴出现神通了,在白昼中身体可以任意变化,腾入空中,能化成百千化身,能出入水火,能飞行自在。从神通上可鉴知,他此时已证得了四禅。
从密勒日巴修定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得知,修禅定:
1.调饮食 智者禅师说:“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食若过少,则心羸心悬,意虑不固。”修定一个主要任务,是要转换色身,这需要调气脉,聚能量,如果营养跟不上,身体各部功能很难听指挥,修持的预期效果就难于达到。身心都要健康,才能得定。
2.调睡眠 不可放纵贪睡,但若功夫未到时,睡少了也不行;若配合便易的睡功修持,就可利用睡眠来修定了。
3.调身 打坐时姿式要按要求调好,既不能过度松弛,也不能太紧张,做到不宽不急。现代人修定,很难闭关修炼,大多利用晚间修炼,如果白天太劳累,应先休息好了再打坐,以免形成气粗心散乱的状况。
4.调息 前文已讲过,息就是呼吸,严格地讲,最细的呼吸才叫息。智者禅师说:“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调息就是要把呼吸调到上述状态。
5.调心 实际修定的过程都是在调心。此处是指修定前,应外舍万缘,不去考虑世间琐事,把心收住,而且要住于一处。心一要灵明,不可昏暗;二要摄心适度,不可过重。我们常说的意念重了,守得重了,都会出现头重胸痛或意守部位疼痛等生理反应。
以上五点称为调和五事。还要做到弃五盖,五盖是五种可以影响入定的心理障碍。
1.贪欲盖 如对名利钱财色欲的贪恋。如在修定时生起贪欲,心立即就外驰散乱了。 2.嗔恚盖 即是生起愤怒报复憎恨别人的心态。此种心理在定中出现,会使人出偏,所以必须弃之。 3.睡眠盖 修定时昏昏欲睡,这只能入昏沉定,要采取对治措施,如修定前休息好,不食油荤大的食物,饱暖适度。如出现昏睡,应采取观息或数息的方法,亦可运几遍大小周天,以除睡魔。
4.掉悔盖 掉是摇动,分三种,“不喜修禅,想游走戏耍,为身掉;好谈天说地,歌吟辩论,为口掉;心猿意马,杂念丛生,为心掉。悔,指修禅时心生懊悔。有两种:一种是知身掉后,懊恼不安,因而无法入定;另一种是有心理负担,悔恨怖畏,负疚悔罪,使自己心绪不宁,难
以入定”(陈兵《佛教气功百问》 40页)。此种障碍,是定前的修行不到位,也可称为准备不足就仓促上阵了。关于定前修行,另有专章讲述,此处略。
5.疑盖 概括地讲,就是疑人、疑己、疑法。疑人,一是疑别人修定的成就是否真实…
《禅定指要 四、密勒日巴修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