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是疑老师的指导是否正确,是否有保留有偏心,重彼轻己。疑己是疑自己根器是否太差,素质是否太低,修定难于成就,因而信心动摇。疑法,怀疑所修之法不能成就,产生见异思迁之心。在实践中,常常是这个法修几天又再换一个法,浅尝辄止。现代人修定,疑心更多。疑心不除,正信难立,信心难生,恒心难起。
密勒日巴大师悟道成就之后,度化了许多人。他教化人们修持,有着鲜明的特色。在谈到学法与修持的关系时,他说:“研读和宣讲各种法要的目的,原是为了修行的缘故。如果不实际修持,那么学法和说法都成为无意义的了。 ”他又说:“若要决定修持佛法,虽然学得很多,但如果能够在要紧的真实理体上静定片刻,所得的益处就会非常之大。如果话说得太多,上乘的教法就会把下乘的教法掩遮,忘失了佛法的基础,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他还指出,如果对自己的各种功德都感到骄傲,他对古德们的功德就会退失信心,因此也就得不到加持。这对于后世修法修禅定的人教益是很深的。如不去掉我慢,是难于成就的。他主张学法的人要把自己的知识含在嘴里而返观内视,观察自心而修持,才会得益。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密勒日巴还批评了那些只想先多学一些法门,然后才去修持的人。他说:“知识乃是无边的,永远也得不到最后的结论。”从现代修佛法的许多人的情况来看,犯这种毛病的人很多,学了许多法,许多口决,许多真言咒语,弄得无所适从,修持上进展缓慢。
密勒日巴的定学思想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他指导过许多弟子修持,出现过许多获得高成就的人,即令到以后的许多年,这个玛尔巴创立的密勒日巴等发展的派别,仍被藏密各派公认为实修最好、成就者最多的一派。仔细学习研究密勒日巴的定学思想,对现代的修定者是很有用处的。
密勒日巴在降魔崖修禅观六个月,有很大的进步,他应一些求法者的请求,为人们讲了他的体验,叫“六要曲”。“六要”是:
初取外境六譬喻,二取内境六障碍,三喻六种系缚法,四显六种胜方便,五示六种法尔性,六说六种大乐境。
密勒日巴对六要作了解释:
1.若有障碍非虚空,若有定数非星辰,若有动摇非山岳,若有增减非大海,若需桥梁非泳者,若于触摸非彩虹,此是外境六譬喻。 2.若有执滞非正见,若有沉掉非禅定,若有取舍非胜行,若有妄念非瑜伽,若有方所非智慧,若有生死非佛陀,此是六障六误谬。 3.瞋恨将为地狱缚,悭吝将为饿鬼缚,愚痴缚汝变畜生,贪心炽盛变人类,嫉妒心重变修罗,我慢贡高生天道,此是烦恼所系缚。 4.信心坚固得解脱,依善知识得解脱,戒律清净得解脱,常住茅篷得解脱,时常独居得解脱,真实修行得解脱,此是六种解脱因。 5.俱生妙智本来性,无内无外明体性,无遮无显智慧性,广大遍满佛法性,无有转变明点性,无有间断觉受性,法尔六性应受持。 6.体内拙火炽然乐,二脉业气入中乐,上身菩提下降乐,下净明点遍满乐,红白交会于中乐,无漏之身常自乐,此乃六种觉受乐。 六“要曲”说的是密勒日巴六个月禅观中最精要的觉受和经验,描述了内境外境的真实觉受。禅定中要除去六种“系缚”,告诉了六种方便解脱的方法。还说明应受持的六种法性,禅定中六种快乐的觉受。这些都是大成就者切身的体验,是十分宝贵的。
密勒日巴指导弟子修持时,十分重视指导弟子悟得人生之苦,无常,空及无我等义谛,也就是让修持佛法者有出离心,产生解脱自身,跳出轮回,即身成就的愿望和动力。这对修禅定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全面正确地理解佛法而言,出离心并非消极悲观厌世,是要把世间的一切看透,明白它的空而不实的虚妄性,不执着在这些事物上。就现代人来说,有利于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事业皆可以做。释迦牟尼佛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一种布施,不能认为修持佛法就什么也不能干了。如果这样认为,并不符合佛法。应该说修持佛法的人只做善事好事,只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众生的事,而不做坏事。
密勒日巴在《义消融法二十七喻歌》中,阐述了这样一种思想。他认为,雷电云霞,是在虚空生的,但也消灭在苍穹。庄稼水谷是大地生的,但都消融在大地中。森林山花是山峦生的,也消融在山峦中。习气贪欲与执着,是由阿赖耶识生的,最终也消融在阿赖耶识中。自证自明自解脱,是由法的心性生的,最终也消融在心性中。无生无灭与无言,是由法性生的,最终也消融在法性中。见鬼、执鬼、鬼妄念,都是修持者自己生的,最终消融在自身中。
密勒日巴大师指出,一切障碍都是自心变出来的,自现的幻境本来就是虚寂的,如果不了解它的空性,执着在这些虚幻的事物上,就成了迷惑。而惑又源于心,如果能观到自心的体性,就能见到无来无去的光明境相,就会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迷乱心产生的。如果能深入观照外境的体性,即能证得色空不二的道理。以此理观照,修与无修也是不二的,如果达到究竟的境界,就会远离诸见。应该“安住无整无散境,行住坐卧一切时,荡荡无执无滞碍”,这就是“常摄在定”,时时都处于定中了。
在“见行修”问题上,大师提出显现、空寂、无别是见地之精要;明朗、无散、无念是修行之精要;无贪、无执、无挂,是密行之精要;无欲、无惧、无迷惑,是成就之精要。
关于修心问题,一次密勒日巴大师在向徒众讲述了身口意的各种安乐觉受后,徒众问他这些快乐的觉受是从何而来的,他回答说:“这些快乐觉受都是由证悟自心而生起的。 ”于是他应徒众的请求,讲了修心的十二心要。他说,信心、博闻、精进,是修行的命根,也是修
心的根本,应让它成长坚固。无贪无执无愚蒙,是修心的盾甲,要用它来防御外邪。修观精进与坚忍,是修心的良驹,能够使你在修行的大道上飞驰。自证自明自乐,是修心之果实。
密勒日巴在指导弟子修炼时,他能够因才施教,教化之法也是灵活多样,要以现代观念来评说,他是一名真正的高级教师。他循循善诱,显示了他的智慧和修养。他指导一个十六岁的牧童修法的故事是很有趣的。虽然他引导牧童不是从定入手的,但对修定的人无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天,有两个牧童来见密勒日巴,年轻的一个牧童问大师有没有伴侣,大师说:有伴侣,名叫菩提心。牧童问:“他现在在哪里
”大师回答:“他现在一切种识房宅中。”牧童不懂。大师说:“那就是我的身体。 ”
年轻的牧童说: ““识”是不是我们的心,身体就好像这个心的房子
”
大师说:“是的。”
牧童问:“人们的房屋,有的只有一个人住,有的却有几个人住。那么身体内的心是一个呢还是许多呢
若是许多,是怎样生活在一起的呢
”
密勒日巴大师说:“心是一个还是几个,你自己去观察吧。 ”
于是这个聪明的牧童便回去观察,想弄清心有几个。第二天,牧童来对大师说:“我发觉“心”只有一个,想要杀它也杀不死,赶它也赶不走,抓也抓不住,压也压不住,想稳住它,它也不肯集留;放它跑,它也不走;收集它,它也不集拢;看它也看不见,观察它也没有什么结果。如果说它有,想使它出现,它也不出现;若说他是无,它又明明地现前。这个心好像是明明朗朗的,空空荡荡的,微微细细的,奔跑无羁的。究竟心是什么,我实在弄不明白。”
大师说:“糖浆是甘甜的,但只有你亲口尝到,才能知道甘甜是什么味。心的自性也是一样,靠别人来讲,你仍然不能明白,还是自己去观察吧。”他又告诉牧童:“今晚你静心诚意地去观察你的心是什么颜色
什么形状
从头顶到脚心,看它住在何处
”
第二天早晨,牧童来见大师,大师问他:“昨晚你用功去寻觅自心了吗
”
牧童回答说:“我寻见了,我发觉此心是明明朗朗的,变动不停的,不可捉摸,无任何颜色和形相。它与眼睛合作就能视,与耳朵合作就能听,与鼻合作就能嗅,与舌合作就能尝味说话,与脚合作就能走路。上动则下摇,各个器官就像心的奴仆一样。各个器官都健康时,心就命令它们去干活作事,当器官衰老或受伤时,心就不管他们而离开了。心像个小滑头,身体为它服务好时,也留不住它。身体给它痛苦时,它就会自起抵抗,准备离去。晚间睡觉时,它就与身体分开,它真忙得很啊 !我也是因为这个心才吃尽一切痛苦呀 !”
于是密勒日巴便开导他,指出心识常为大罪人,令人尝遍各处苦头。劝小牧童修持佛法。小牧童答应了。
密勒日巴又要求牧童晚上再继续观察:那个要求皈依的,是你的身体,还是你的心
这可把牧童难住了。他观察了一夜也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求皈依者”是身是心都不对。牧童想,身体各部位都有不同的名称,是多种个体,如果是全身的总和在求皈依,那么身心分离之后,身体变成了尸体。所以,身体不能说是“求皈依者”。如果求皈依者是心,又不能说是求皈依者。如果把心换名为求皈依者,那就又不能叫做心..
牧童讲述了他的迷茫,说:“过去的心已经逝去,明天的心还没有出现,现在的心亦刹那变迁毫不停留,我实在搞不清楚。 ”
密勒日巴大师告诉牧童,寻“我”不可得,是在让你观修人无我,从我执中获得解脱。如果想见到自性,就要好好修行大手印。
牧童就留下来修定,一坐就是七天,他感到只不过一会儿。他家里人找到他,看见他正在一个泥洞里打坐,两眼凝然前视,兀然而住。密勒日巴教给他的修定方法是先启请三宝,然后在鼻头前面观想一个佛像。
密勒日巴大师又用一首歌来指导牧童,歌的大意是:光讲不实修,是没有用的,哪怕你是博学多闻的法师,也是如此。修习禅定时,如果觉受到光明境,那是定光,不要误认是慧光,那就会…
《禅定指要 四、密勒日巴修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