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是疑老師的指導是否正確,是否有保留有偏心,重彼輕己。疑己是疑自己根器是否太差,素質是否太低,修定難于成就,因而信心動搖。疑法,懷疑所修之法不能成就,産生見異思遷之心。在實踐中,常常是這個法修幾天又再換一個法,淺嘗辄止。現代人修定,疑心更多。疑心不除,正信難立,信心難生,恒心難起。
密勒日巴大師悟道成就之後,度化了許多人。他教化人們修持,有著鮮明的特色。在談到學法與修持的關系時,他說:“研讀和宣講各種法要的目的,原是爲了修行的緣故。如果不實際修持,那麼學法和說法都成爲無意義的了。 ”他又說:“若要決定修持佛法,雖然學得很多,但如果能夠在要緊的真實理體上靜定片刻,所得的益處就會非常之大。如果話說得太多,上乘的教法就會把下乘的教法掩遮,忘失了佛法的基礎,就會産生不良的後果。”他還指出,如果對自己的各種功德都感到驕傲,他對古德們的功德就會退失信心,因此也就得不到加持。這對于後世修法修禅定的人教益是很深的。如不去掉我慢,是難于成就的。他主張學法的人要把自己的知識含在嘴裏而返觀內視,觀察自心而修持,才會得益。強調知識的實踐性,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密勒日巴還批評了那些只想先多學一些法門,然後才去修持的人。他說:“知識乃是無邊的,永遠也得不到最後的結論。”從現代修佛法的許多人的情況來看,犯這種毛病的人很多,學了許多法,許多口決,許多真言咒語,弄得無所適從,修持上進展緩慢。
密勒日巴的定學思想是很值得人們深思的。他指導過許多弟子修持,出現過許多獲得高成就的人,即令到以後的許多年,這個瑪爾巴創立的密勒日巴等發展的派別,仍被藏密各派公認爲實修最好、成就者最多的一派。仔細學習研究密勒日巴的定學思想,對現代的修定者是很有用處的。
密勒日巴在降魔崖修禅觀六個月,有很大的進步,他應一些求法者的請求,爲人們講了他的體驗,叫“六要曲”。“六要”是:
初取外境六譬喻,二取內境六障礙,叁喻六種系縛法,四顯六種勝方便,五示六種法爾性,六說六種大樂境。
密勒日巴對六要作了解釋:
1.若有障礙非虛空,若有定數非星辰,若有動搖非山嶽,若有增減非大海,若需橋梁非泳者,若于觸摸非彩虹,此是外境六譬喻。 2.若有執滯非正見,若有沈掉非禅定,若有取舍非勝行,若有妄念非瑜伽,若有方所非智慧,若有生死非佛陀,此是六障六誤謬。 3.瞋恨將爲地獄縛,悭吝將爲餓鬼縛,愚癡縛汝變畜生,貪心熾盛變人類,嫉妒心重變修羅,我慢貢高生天道,此是煩惱所系縛。 4.信心堅固得解脫,依善知識得解脫,戒律清淨得解脫,常住茅篷得解脫,時常獨居得解脫,真實修行得解脫,此是六種解脫因。 5.俱生妙智本來性,無內無外明體性,無遮無顯智慧性,廣大遍滿佛法性,無有轉變明點性,無有間斷覺受性,法爾六性應受持。 6.體內拙火熾然樂,二脈業氣入中樂,上身菩提下降樂,下淨明點遍滿樂,紅白交會于中樂,無漏之身常自樂,此乃六種覺受樂。 六“要曲”說的是密勒日巴六個月禅觀中最精要的覺受和經驗,描述了內境外境的真實覺受。禅定中要除去六種“系縛”,告訴了六種方便解脫的方法。還說明應受持的六種法性,禅定中六種快樂的覺受。這些都是大成就者切身的體驗,是十分寶貴的。
密勒日巴指導弟子修持時,十分重視指導弟子悟得人生之苦,無常,空及無我等義谛,也就是讓修持佛法者有出離心,産生解脫自身,跳出輪回,即身成就的願望和動力。這對修禅定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全面正確地理解佛法而言,出離心並非消極悲觀厭世,是要把世間的一切看透,明白它的空而不實的虛妄性,不執著在這些事物上。就現代人來說,有利于國計民生社會發展的事業皆可以做。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爲社會做貢獻,也是一種布施,不能認爲修持佛法就什麼也不能幹了。如果這樣認爲,並不符合佛法。應該說修持佛法的人只做善事好事,只做有益于社會有益于衆生的事,而不做壞事。
密勒日巴在《義消融法二十七喻歌》中,闡述了這樣一種思想。他認爲,雷電雲霞,是在虛空生的,但也消滅在蒼穹。莊稼水谷是大地生的,但都消融在大地中。森林山花是山巒生的,也消融在山巒中。習氣貪欲與執著,是由阿賴耶識生的,最終也消融在阿賴耶識中。自證自明自解脫,是由法的心性生的,最終也消融在心性中。無生無滅與無言,是由法性生的,最終也消融在法性中。見鬼、執鬼、鬼妄念,都是修持者自己生的,最終消融在自身中。
密勒日巴大師指出,一切障礙都是自心變出來的,自現的幻境本來就是虛寂的,如果不了解它的空性,執著在這些虛幻的事物上,就成了迷惑。而惑又源于心,如果能觀到自心的體性,就能見到無來無去的光明境相,就會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迷亂心産生的。如果能深入觀照外境的體性,即能證得色空不二的道理。以此理觀照,修與無修也是不二的,如果達到究竟的境界,就會遠離諸見。應該“安住無整無散境,行住坐臥一切時,蕩蕩無執無滯礙”,這就是“常攝在定”,時時都處于定中了。
在“見行修”問題上,大師提出顯現、空寂、無別是見地之精要;明朗、無散、無念是修行之精要;無貪、無執、無挂,是密行之精要;無欲、無懼、無迷惑,是成就之精要。
關于修心問題,一次密勒日巴大師在向徒衆講述了身口意的各種安樂覺受後,徒衆問他這些快樂的覺受是從何而來的,他回答說:“這些快樂覺受都是由證悟自心而生起的。 ”于是他應徒衆的請求,講了修心的十二心要。他說,信心、博聞、精進,是修行的命根,也是修
心的根本,應讓它成長堅固。無貪無執無愚蒙,是修心的盾甲,要用它來防禦外邪。修觀精進與堅忍,是修心的良駒,能夠使你在修行的大道上飛馳。自證自明自樂,是修心之果實。
密勒日巴在指導弟子修煉時,他能夠因才施教,教化之法也是靈活多樣,要以現代觀念來評說,他是一名真正的高級教師。他循循善誘,顯示了他的智慧和修養。他指導一個十六歲的牧童修法的故事是很有趣的。雖然他引導牧童不是從定入手的,但對修定的人無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天,有兩個牧童來見密勒日巴,年輕的一個牧童問大師有沒有伴侶,大師說:有伴侶,名叫菩提心。牧童問:“他現在在哪裏
”大師回答:“他現在一切種識房宅中。”牧童不懂。大師說:“那就是我的身體。 ”
年輕的牧童說: ““識”是不是我們的心,身體就好像這個心的房子
”
大師說:“是的。”
牧童問:“人們的房屋,有的只有一個人住,有的卻有幾個人住。那麼身體內的心是一個呢還是許多呢
若是許多,是怎樣生活在一起的呢
”
密勒日巴大師說:“心是一個還是幾個,你自己去觀察吧。 ”
于是這個聰明的牧童便回去觀察,想弄清心有幾個。第二天,牧童來對大師說:“我發覺“心”只有一個,想要殺它也殺不死,趕它也趕不走,抓也抓不住,壓也壓不住,想穩住它,它也不肯集留;放它跑,它也不走;收集它,它也不集攏;看它也看不見,觀察它也沒有什麼結果。如果說它有,想使它出現,它也不出現;若說他是無,它又明明地現前。這個心好像是明明朗朗的,空空蕩蕩的,微微細細的,奔跑無羁的。究竟心是什麼,我實在弄不明白。”
大師說:“糖漿是甘甜的,但只有你親口嘗到,才能知道甘甜是什麼味。心的自性也是一樣,靠別人來講,你仍然不能明白,還是自己去觀察吧。”他又告訴牧童:“今晚你靜心誠意地去觀察你的心是什麼顔色
什麼形狀
從頭頂到腳心,看它住在何處
”
第二天早晨,牧童來見大師,大師問他:“昨晚你用功去尋覓自心了嗎
”
牧童回答說:“我尋見了,我發覺此心是明明朗朗的,變動不停的,不可捉摸,無任何顔色和形相。它與眼睛合作就能視,與耳朵合作就能聽,與鼻合作就能嗅,與舌合作就能嘗味說話,與腳合作就能走路。上動則下搖,各個器官就像心的奴仆一樣。各個器官都健康時,心就命令它們去幹活作事,當器官衰老或受傷時,心就不管他們而離開了。心像個小滑頭,身體爲它服務好時,也留不住它。身體給它痛苦時,它就會自起抵抗,准備離去。晚間睡覺時,它就與身體分開,它真忙得很啊 !我也是因爲這個心才吃盡一切痛苦呀 !”
于是密勒日巴便開導他,指出心識常爲大罪人,令人嘗遍各處苦頭。勸小牧童修持佛法。小牧童答應了。
密勒日巴又要求牧童晚上再繼續觀察:那個要求皈依的,是你的身體,還是你的心
這可把牧童難住了。他觀察了一夜也找不到正確的答案,“求皈依者”是身是心都不對。牧童想,身體各部位都有不同的名稱,是多種個體,如果是全身的總和在求皈依,那麼身心分離之後,身體變成了屍體。所以,身體不能說是“求皈依者”。如果求皈依者是心,又不能說是求皈依者。如果把心換名爲求皈依者,那就又不能叫做心..
牧童講述了他的迷茫,說:“過去的心已經逝去,明天的心還沒有出現,現在的心亦刹那變遷毫不停留,我實在搞不清楚。 ”
密勒日巴大師告訴牧童,尋“我”不可得,是在讓你觀修人無我,從我執中獲得解脫。如果想見到自性,就要好好修行大手印。
牧童就留下來修定,一坐就是七天,他感到只不過一會兒。他家裏人找到他,看見他正在一個泥洞裏打坐,兩眼凝然前視,兀然而住。密勒日巴教給他的修定方法是先啓請叁寶,然後在鼻頭前面觀想一個佛像。
密勒日巴大師又用一首歌來指導牧童,歌的大意是:光講不實修,是沒有用的,哪怕你是博學多聞的法師,也是如此。修習禅定時,如果覺受到光明境,那是定光,不要誤認是慧光,那就會…
《禅定指要 四、密勒日巴修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