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數 方法是上座之後,靜心息慮,屏除外緣,調和氣息,全身放松。氣息應調至緩細勻長,不澀不滑,然後默數呼吸。一呼一吸爲一息,從一數到十,再從頭數,如此往複循環,用數息來控製心念。體弱者,可數在吸上;健康者可一日數吸,一日數呼。先是修數,待能任運自如,感覺息變得虛凝,心相也漸細了,自己也覺得數也是粗了,不想再數,那麼就可以修“隨”了。
2.隨 修隨,放棄數法後,一心依隨氣息之出入,心念微微,體察觀照,切忌念重,心念始終隨息而不分散。這是本步中之第一境界。
待修隨進入較好境界,心念漸細,無論息長短出入,都能相依,十分自如,心態怡然凝靜,這就是與隨相應的境界。這時覺得隨息也是粗相,不想再停留于這一境界了,那麼,就應舍隨修止了。
3.止 修“止”是心不念“數”,也不念“隨”,靜凝自心,不緣不想,時間久了,就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此種定境,亦須鞏固。有的人修數息和隨息的時間都比較長,但從隨入止就比較容易,這是因爲前兩步都是爲止創造條件。但須明白,易得即易失,故應鞏固,以提高定力。
4.觀 心處于止的狀態久了,會出現輕度的昏沈遲鈍 (即了知事物的能力降低 )或精神不振的現象,這時應舍止修觀。這裏,先要求作簡單的觀,即觀照息入息出息遍全身的狀況,觀息的冷暖澀滑的狀況。若在觀中,細微的思察,突發勝解,那是好事,但若不發,也不去追求。但如上法觀之即可,能去掉沈沒不振等現象。
5.還 觀久了,心會浮動散亂,應舍觀修還,即回複到數息隨息上去,重新達到止。這時的止,境界就提高了,經過多次循環反複,得到的定,就與以前大不相同。
6.淨 經過一定時間的修持,定中不起散亂,不現掉舉沈沒之相,能較久地處于定中,而且久坐不疲,心也泯泯轉細,出現細住之相,後覺得定心自然明淨,不起妄想分別,這就是修淨。淨的境界也是由淺入深的。心離欲界而入初禅是一種淨;照見五蘊皆空,塵垢皆除,是更高的淨。
六妙門亦稱不定止觀,即是說修持者以不同的指導思想來修觀,會有不同成就。若以上
述方法修,屬世間禅。若以小乘佛教的教理修觀,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苦觀空,觀無我,達到契證無我而空的空叁昧,這就是出世間禅了。如果以大乘教理修觀,反觀心性,從而契證真實,則成爲“圓頓”的出世間上上禅了。若于六妙門中任選一適合自己的方法入手而入定境,也是可以的。若所選不當,修之無效,則可于六門中再選一門作爲入手功夫。
佛教中還流傳這樣一則故事,舍利弗在波奈國教二弟子修定,一令其修白骨觀,一令其修數息觀,經多年修持都不能入定,因生邪見,疑無涅槃之法。佛喚舍利弗批評說:“二弟子者,其性各異,一爲浣衣師,應教白骨觀。一爲金師,應教數息觀,今教法顛倒,故不得定。”後釋迦佛親爲二人說法,二人均證羅漢果。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作爲指導修定的老師,一定要因人施教;作爲修定者,要善于選擇方法。佛的八萬四千法門,本來就是因類設教,是要解決矛盾的特殊性。上面講的那位金師,爲什麼修數息觀容易得定呢
因爲古代金師在熔製金屬製品時,要靠用嘴吹細管助燃以得到高溫,所以他的呼吸得到很好地鍛練,呼吸成爲他的所長,從數息入手便容易利用自身的長處,所以就容易入定。
需要說明的是,止和觀的關系,在實修中,並非完全和上述相合,常因修持者的狀況不同而有別。止屬空門、真如門,是“緣無爲之真如而遠離諸相”。觀屬有門、生滅門,“緣有爲之事相而發達智解”。從次第上看,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斷除煩惱;真止真觀,是不二的。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真觀必寂然,故觀即止;真止必明淨,故止即觀。爲介紹六妙門,不得不分一下 ABC。其實,在實修中,因爲衆生根器的差別,前淺後深或前深後淺都是可能的。定法面對的是人體,人體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每個人的系統功能態是不同的,這與先天的遺傳,生活環境的差別,教育狀況,社會環境狀況,工作行業等等都有密切的關系。數學上說,世界上找不到兩根絕對相等的線段,現實中也找不到兩位生理心理狀況完全相同的人,所以修定時,出現的狀況是千差萬別的,覺受各有不同。如果以一種模式來要求億萬衆生,那是不科學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智慧爲羅睺羅講安般法時,講得簡明扼要,沒有爲羅睺羅劃定各種圈子,而是讓羅睺羅自己去實修體驗。後世的大師們,爲利益衆生,以自己的體驗寫出定學著作,這是佛法的寶貴財富,是可以涵蓋衆生的。但定學著作只能從普遍性上講,原則上講,而不能講出成千上萬的“個別性”來,本書也是如此。天臺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他是如何修定證道的呢
他是誦經二七日,“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而入定”。就這麼簡單。他的師父說:“所以入定者,法華叁昧前方便,所發功德者初旋陀羅尼也。”他修的是法華叁昧定,觀想釋迦佛與多寶佛共坐蓮臺講《法華經》的勝景,因此而入定。他還持了咒語 (陀羅尼 )。《法華經》中,把能否持咒 (得陀羅尼 )作爲修證菩提道果的一個重要條件,智者大師是依法華起修的,持咒也就不奇怪了。前輩先賢的經驗也說明持咒也是可以幫助入定的。智者大師悟道後,關于定學方面的著作是很宏富的,如《摩诃止觀》《小止觀》《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等。對後世影響甚大,對定學的理論和實踐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前面談到六妙門的後叁步,有不同的修法,爲方便讀者,仍把它作一介紹。但筆者以爲一般的初學定者,仍以用前面所介紹的簡便方法爲好。
所說的另一種觀法,是以得四念處,破四顛倒爲內容。先要明白四念處:一身念處,觀身不淨。二受念處,觀受爲苦。叁心念處,觀心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四顛倒,是指四種顛倒妄見,凡夫之四顛倒是“于生死之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執爲常樂我淨”(二乘之四顛倒則是于涅槃之常樂我淨,執爲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若破兩種之四顛倒,則是菩薩 )。
據上所述,行觀時第一步是觀出入息如空中之風,筋骨皮肉,身內諸物皆不實不淨,令人生厭。觀覺受之喜樂等,實苦非樂;定中之心識,生滅無常;所用諸法,皆因緣所生,並無自性。
第二步,把上述觀境提高一步。開始觀時,是用細思去觀析。用現代語言來說,是用一種理論去認識所觀事物,是表層的粗淺的,因爲這種理論不是從自心所發,是借助于書籍或老師教導。第二步就是要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深入下去,把外來的認識變爲自心所見。具體的方法是先觀息入遍全身的狀況,觀到能細微而明確地體察到入息遍至每一毛孔時,忽然會出現“心眼開明”的現象,這不是開了天眼,乃是深微而精細的覺知,很難用語言來形容,有點像超覺狀態,也有點像氣功的內視。這時看見體內諸物,內外不淨;衆苦逼迫,刹那變易;一切諸法,悉無自性;心生喜悲,無所依倚。到這一步,四念處得到了,四顛倒也破了。這叫發了“觀解”,是從心生出,真正認識到了。但,這時的定心,忽然覺得,這樣覺念流動,仍然不是正道,應當舍觀修還。
修還,這就不是還到前叁步,而是還到空,還到“境智雙忘。 ”
既然知道觀從心發 (細思曰觀,粗思曰覺 ),若跟隨所觀之境去追析,當然找不到本源,那麼就返觀此心,從何而生。是從觀心生,還是從非觀心生
如果認爲是觀心所生,不好解釋,因爲數、隨、止叁法中均未有觀;若從非觀心生,又有從滅生、從不滅生兩種。若從不滅生,即二心並;若是滅,不能生現在;若言亦滅亦不滅生,或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觀心既空,何來觀境
觀境亦空,智境雙忘,這就是還,還到智境雙忘的地步。
修淨,修淨是息妄想垢,息分別垢,息我執垢。實際是使心回到“本淨”境地,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叁昧正受,心無依倚。修淨,或證五方便相似無漏慧發,或證真無漏慧發。
《禅定指要 叁、羅睺羅用定法證得羅漢果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