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数 方法是上座之后,静心息虑,屏除外缘,调和气息,全身放松。气息应调至缓细匀长,不涩不滑,然后默数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从一数到十,再从头数,如此往复循环,用数息来控制心念。体弱者,可数在吸上;健康者可一日数吸,一日数呼。先是修数,待能任运自如,感觉息变得虚凝,心相也渐细了,自己也觉得数也是粗了,不想再数,那么就可以修“随”了。
2.随 修随,放弃数法后,一心依随气息之出入,心念微微,体察观照,切忌念重,心念始终随息而不分散。这是本步中之第一境界。
待修随进入较好境界,心念渐细,无论息长短出入,都能相依,十分自如,心态怡然凝静,这就是与随相应的境界。这时觉得随息也是粗相,不想再停留于这一境界了,那么,就应舍随修止了。
3.止 修“止”是心不念“数”,也不念“随”,静凝自心,不缘不想,时间久了,就会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此种定境,亦须巩固。有的人修数息和随息的时间都比较长,但从随入止就比较容易,这是因为前两步都是为止创造条件。但须明白,易得即易失,故应巩固,以提高定力。
4.观 心处于止的状态久了,会出现轻度的昏沉迟钝 (即了知事物的能力降低 )或精神不振的现象,这时应舍止修观。这里,先要求作简单的观,即观照息入息出息遍全身的状况,观息的冷暖涩滑的状况。若在观中,细微的思察,突发胜解,那是好事,但若不发,也不去追求。但如上法观之即可,能去掉沉没不振等现象。
5.还 观久了,心会浮动散乱,应舍观修还,即回复到数息随息上去,重新达到止。这时的止,境界就提高了,经过多次循环反复,得到的定,就与以前大不相同。
6.净 经过一定时间的修持,定中不起散乱,不现掉举沉没之相,能较久地处于定中,而且久坐不疲,心也泯泯转细,出现细住之相,后觉得定心自然明净,不起妄想分别,这就是修净。净的境界也是由浅入深的。心离欲界而入初禅是一种净;照见五蕴皆空,尘垢皆除,是更高的净。
六妙门亦称不定止观,即是说修持者以不同的指导思想来修观,会有不同成就。若以上
述方法修,属世间禅。若以小乘佛教的教理修观,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苦观空,观无我,达到契证无我而空的空三昧,这就是出世间禅了。如果以大乘教理修观,反观心性,从而契证真实,则成为“圆顿”的出世间上上禅了。若于六妙门中任选一适合自己的方法入手而入定境,也是可以的。若所选不当,修之无效,则可于六门中再选一门作为入手功夫。
佛教中还流传这样一则故事,舍利弗在波奈国教二弟子修定,一令其修白骨观,一令其修数息观,经多年修持都不能入定,因生邪见,疑无涅槃之法。佛唤舍利弗批评说:“二弟子者,其性各异,一为浣衣师,应教白骨观。一为金师,应教数息观,今教法颠倒,故不得定。”后释迦佛亲为二人说法,二人均证罗汉果。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指导修定的老师,一定要因人施教;作为修定者,要善于选择方法。佛的八万四千法门,本来就是因类设教,是要解决矛盾的特殊性。上面讲的那位金师,为什么修数息观容易得定呢
因为古代金师在熔制金属制品时,要靠用嘴吹细管助燃以得到高温,所以他的呼吸得到很好地锻练,呼吸成为他的所长,从数息入手便容易利用自身的长处,所以就容易入定。
需要说明的是,止和观的关系,在实修中,并非完全和上述相合,常因修持者的状况不同而有别。止属空门、真如门,是“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观属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从次第上看,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除烦恼;真止真观,是不二的。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真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净,故止即观。为介绍六妙门,不得不分一下 ABC。其实,在实修中,因为众生根器的差别,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都是可能的。定法面对的是人体,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个人的系统功能态是不同的,这与先天的遗传,生活环境的差别,教育状况,社会环境状况,工作行业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数学上说,世界上找不到两根绝对相等的线段,现实中也找不到两位生理心理状况完全相同的人,所以修定时,出现的状况是千差万别的,觉受各有不同。如果以一种模式来要求亿万众生,那是不科学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智慧为罗睺罗讲安般法时,讲得简明扼要,没有为罗睺罗划定各种圈子,而是让罗睺罗自己去实修体验。后世的大师们,为利益众生,以自己的体验写出定学著作,这是佛法的宝贵财富,是可以涵盖众生的。但定学著作只能从普遍性上讲,原则上讲,而不能讲出成千上万的“个别性”来,本书也是如此。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他是如何修定证道的呢
他是诵经二七日,“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而入定”。就这么简单。他的师父说:“所以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功德者初旋陀罗尼也。”他修的是法华三昧定,观想释迦佛与多宝佛共坐莲台讲《法华经》的胜景,因此而入定。他还持了咒语 (陀罗尼 )。《法华经》中,把能否持咒 (得陀罗尼 )作为修证菩提道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智者大师是依法华起修的,持咒也就不奇怪了。前辈先贤的经验也说明持咒也是可以帮助入定的。智者大师悟道后,关于定学方面的著作是很宏富的,如《摩诃止观》《小止观》《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等。对后世影响甚大,对定学的理论和实践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前面谈到六妙门的后三步,有不同的修法,为方便读者,仍把它作一介绍。但笔者以为一般的初学定者,仍以用前面所介绍的简便方法为好。
所说的另一种观法,是以得四念处,破四颠倒为内容。先要明白四念处: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二受念处,观受为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四颠倒,是指四种颠倒妄见,凡夫之四颠倒是“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为常乐我净”(二乘之四颠倒则是于涅槃之常乐我净,执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若破两种之四颠倒,则是菩萨 )。
据上所述,行观时第一步是观出入息如空中之风,筋骨皮肉,身内诸物皆不实不净,令人生厌。观觉受之喜乐等,实苦非乐;定中之心识,生灭无常;所用诸法,皆因缘所生,并无自性。
第二步,把上述观境提高一步。开始观时,是用细思去观析。用现代语言来说,是用一种理论去认识所观事物,是表层的粗浅的,因为这种理论不是从自心所发,是借助于书籍或老师教导。第二步就是要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深入下去,把外来的认识变为自心所见。具体的方法是先观息入遍全身的状况,观到能细微而明确地体察到入息遍至每一毛孔时,忽然会出现“心眼开明”的现象,这不是开了天眼,乃是深微而精细的觉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有点像超觉状态,也有点像气功的内视。这时看见体内诸物,内外不净;众苦逼迫,刹那变易;一切诸法,悉无自性;心生喜悲,无所依倚。到这一步,四念处得到了,四颠倒也破了。这叫发了“观解”,是从心生出,真正认识到了。但,这时的定心,忽然觉得,这样觉念流动,仍然不是正道,应当舍观修还。
修还,这就不是还到前三步,而是还到空,还到“境智双忘。 ”
既然知道观从心发 (细思曰观,粗思曰觉 ),若跟随所观之境去追析,当然找不到本源,那么就返观此心,从何而生。是从观心生,还是从非观心生
如果认为是观心所生,不好解释,因为数、随、止三法中均未有观;若从非观心生,又有从灭生、从不灭生两种。若从不灭生,即二心并;若是灭,不能生现在;若言亦灭亦不灭生,或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观心既空,何来观境
观境亦空,智境双忘,这就是还,还到智境双忘的地步。
修净,修净是息妄想垢,息分别垢,息我执垢。实际是使心回到“本净”境地,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倚。修净,或证五方便相似无漏慧发,或证真无漏慧发。
《禅定指要 三、罗睺罗用定法证得罗汉果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