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初探﹝下﹞

  念佛叁昧初探﹝下﹞

   洪啓嵩

  

   功德法身念佛

  有些人不喜歡稱名念佛,也不喜歡觀想念佛,他喜歡思索,或學習佛陀的智慧與悲憫,這是所謂的功德法身。功德法身跟一般的法身不一樣,我們常講「法身無相」,法身就像虛空,報身就像天空中的太陽,化身就像水面的倒影一樣。

  

  但在早期法身是指五分法身,這五分法身是怎麼來的?我們知道早期舍利弗與目犍連是佛陀的兩大弟子,但都先佛而走。由于舍利弗教導很多人,受人尊敬,當他圓寂時,許多人都傷心的去找阿難,阿難也很難過,就去跟佛陀說:「唉!舍利弗一生修持得那麼好,就這樣走了,實在令人悲傷。」

  

  釋迦牟尼佛卻向阿難說:「舍利弗尊者雖然走了,但他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還是存在。戒是他守戒清淨,定是他修學圓滿,慧是他智慧無雙;解脫是由戒、定、慧的修持,達到解脫生命的纏縛,他已經自由了;解脫知見是要達到解脫所有曆程的知見,而他都完全了知。」所以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就成爲五分法身。

  

  在此,我們先對「解脫」與「解脫知見」作一簡單說明。很多人不了解這兩者,以爲一個解脫的人,一定懂得解脫知見,這是不正確的,一個解脫的人不一定是好老師,很多阿羅漢根本不善于講話,更遑論教學了,雖然他所證得是對的,但符號系統卻有問題,所以有時才不得已,以神通來表達。

  

  解脫與解脫知見,用我們最平常的話來講,解脫就像從臺北到高雄,若我們已經到了高雄,就解脫了,然而可以到高雄的人,不一定知道路,也不一定會指導別人怎麼走,可能某一方面很清楚,但不見得全程了知。而解脫知見就是他自己都曾走過,而且每一處是怎樣,怎樣調整,他都清清楚楚,因此解脫知見比解脫難,解脫的人不一定有解脫知見,但有解脫知見的人必定能解脫。

  

  所以思惟佛陀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與佛見足一切種智、偉大的十力、四無畏、大慈大悲種種功德,思惟這些內容,就是功德法身,這可使大家修持而有所成就。

  

  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是見緣起即見法,見法空即見真實的佛,《小品般若經》裏說:「無憶故,是名念佛。」就是真觀生身、功德、緣起都是無自性,了知一切是無自性,整個法界無自性,法界無自性即是佛,這叫實相念佛。

  

  要對實相念佛有深一層的了解,我建議大家看《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見一切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以了知一切諸相非相即是見佛的真實法身,這樣即是實相念佛,因此觀空即是見佛。

  

  法界念佛

  談完了傳統的四種念佛方式,在此再跟大家共同研究一個我自己研究出的法門,名之爲「法界念佛」。這個法門融合了空無自性,融合了稱名念佛,也融合了身體氣脈的一個修法。

  

  「法界念佛」的基本口訣是:

  不假循誘,純任自然,脫念而出。

  

  這個法門的步驟:首先,于法界空無所有虛幻身中,尋一定點──這定點是虛幻身整個生命能量的發起處,在臍下四指處,在密宗稱之爲「海底輪」。

  

  之後,尋找自己有緣的本尊,比如說念阿彌陀佛,心中相信他、稱念他並與其願力相結合,而與他具足同樣的悲心。此時在定境中,于無所住時,突然間生起一念──阿彌陀佛,也就是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時亦無所住」,念阿彌陀佛時無執著阿彌陀佛,而從海底輪,沿著中派,阿彌陀佛的佛號念念升起,緩緩而上。

  

  因佛陀有大慈悲與大願力,具足身、心兩種力量,可以同時除掉身、心的結縛。因此,我們的身體,由內而外具足五個層次──心、氣、脈、身、境,心在阿彌陀佛時,可除掉心的一切障礙;而阿彌陀佛這個念要使它活動,這活動的力量一定是氣。由心而發,依氣而動,從脈而走,安住身中,到境時則無邊擴大。詳細的說,就是現在心安住在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裏,自然念阿彌陀佛,使氣開往上走,而脈是柔的,佛號充滿其中,如此打開身體叁脈七輪所有的脈結。

  

  接著,佛號從整個中脈向外一直擴張到每一個器官、每條血管,乃至每個細胞,而使全身産生共鳴共念阿彌陀佛,然後佛號再從整個身體向外擴張到宇宙,到最後整個宇宙一起共念阿彌陀佛。這時已經不必定在一點,因爲宇宙的一切都是在念阿彌陀佛,到最後要收攝時,將一切念、一切光明回歸到自心心輪。

  

  念佛的身語意

  念佛,基礎上心要完全憶念阿彌陀佛,語也要隨時隨地稱誦阿彌陀佛,身則隨時隨地保持清淨柔軟來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要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除了清淨外,還要專心一意把整個焦距集中在阿彌陀佛身上。所以身皈命、語皈命、心皈命,心稱念、語稱念、行回向,到最後念念都是無間的阿彌陀佛,隨口所念皆融入念佛音聲,身所行所爲和阿彌佛相攝並受到加持,究竟至身語意和阿彌陀佛的身語意無二無別。你的身就是彌陀所入之身,語是彌陀所幻化出的言,心是彌陀所幻化出的意。你身語意所在即是彌陀所行,隨時隨地安住在念佛叁昧的境界。

  

  念佛要身、語、意與彌陀相應爲一,以六根而言,即是都攝六根爲一如。六根常是攝外六塵爲六識,這是心意識不斷執妄的很大原因,所以有人就稱六根爲六賊,非但沒盡到守門護心、豐盛大力的作用,反而賊害自家主人,盜取真如一心而至門內濁亂、妄心紛起,所以,如何使六根清淨呢?就是要了悟六根如幻,根既爲幻,所攝六塵亦如幻,六識亦如幻,而根、塵、識皆如幻,即爲叁輪體空。如此都攝六根即是如幻六根,專憶彌陀、與彌陀相憶。

  

  這裏亦可分爲叁層意義:一者收攝六根──即頓斷妄心,會歸一如。二者都攝六根──體即一如,寂滅自住。叁者圓攝六根──依如幻起大作用,全用在體、全體作用,寂昭如如。一者爲離妄歸真,二者爲具體住真,叁者爲依真起用。

  

  而所謂的「一心不亂,淨念相續,念茲在茲」,亦是同樣之意。從心中湧現、內心深刻對彌陀的信心,再加上發願往生極樂、發願行彌陀行,依此二種因緣,如實地憶念佛、憶念阿彌陀佛。而阿彌陀之願力慈悲無量,亦同時如實地憶念你,兩方如母子相憶,千裏傳心,融合無閡,即成是心作佛,即是一心不亂。

  

  此一心即母子純然相念無二,以其爲一所以能相續無離無妄而具足清淨,如此無間斷地念佛,阿彌陀果德所示化的淨土就能攝受我們,而我們將妄心息滅,皈命整個阿彌陀佛的身、語、意,自然安然不亂安住在佛心中。以其不亂而成一心,一一相續淨念無斷即是一心,如此以信爲因,願爲緣、憶念一心爲道,則能成就阿彌陀的本願,亦成就我們自身彌陀之果德。

  

  以此意總爲偈頌:

  一心不亂、淨念相續誦:

  (一)

  甚深仰信因,廣大緣本願,如實憶念佛,佛憶念如實

  相憶子母光,是心能作佛,成一心不亂,相續如淨念

  無間憶念佛,佛果妙攝受,息妄心皈命,安住恒不動

  安養佛心中,不亂成一心,相續現淨念,本願因道果

  (二)

  見佛生淨因,信心成實相,願力佛加持,本誓佛攝受

  念佛修精進,不亂緣一心,淨念無間斷,相續佛心顯

  無住念佛心,廣大力用如,無念憶念佛,現前佛妙境

  果地如實佛,佛佛離修證,淨土現圓成,法性如如證

  自他力共圓,佛力一心故,相續相憶持,同生極樂國

  

  念佛的信願行

  念佛法門是一切菩薩的共學,在《大智度論》中曾解說爲何佛要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是因增長菩薩念佛叁昧的緣故。所以智慧之境證得愈大的人,其念佛叁昧愈圓滿。悲心愈大的人也是如此,像普賢菩薩叁昧境界第一,隨念即佛。所以菩薩所說皆是如來釋迦志,至上善根得,相應于此因緣說法。而且若能細細密密到無間流水叁摩地,則定能與法界性合一,與諸佛性合一,所以依持佛力加持,而隨因緣起相應。

  

  一切菩薩皆修淨土行,只是易行道菩薩在淨土中修持度衆,而難行道菩薩在穢土中建立淨土、在穢土中度衆生成佛;其用心是一樣的,只是一個身在淨土中,另一個則開拓淨土;一個是先遣部隊創設環境,另一個是後續的技術工作者,維護莊嚴環境。只因工作性質不同而有所劃分,其實,一切菩薩都是淨土行者,沒有一位菩薩是要離開淨土的。菩薩的共同願力一定都是要圓滿衆生成佛,並且莊嚴諸佛淨土。而莊嚴淨土又有不同景況:「一是在佛土中莊嚴淨土,一是在穢土中建立淨土。」兩者都把功德回向諸佛淨土,其用意都是一樣的。

  

  所以,淨土行和念佛行是每一位菩薩的共行。只是在十方淨土之中拈出一個彌陀淨土,讓衆生有所依歸,這是殊勝中的殊勝,讓大家有個標的可循。從一切菩薩共行的念佛叁昧,做爲初、中、後善──最初的方便,中間的修持,最後從念佛叁昧證得最究竟的金剛叁昧(念佛叁昧的極致是金剛叁昧),而無一法可得,證得最究竟的實相,就成佛了。這是身在娑婆世間衆生特別的福德,但千萬不能因這特別的福德,反而障住了境界的升華。這是把菩薩所要證得的一切境界,變成叁根普被,一切衆生都可得,但不要有了普被卻反而無法深入,這恐怕就不是淨土法門的真義,也因此辜負彌陀的大慈大悲。

  

  念佛法門,首先要有正確的見地,即是念佛要有願、有信、有行。信,是指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淨信」,不是雜染信。這淨是來自佛法的清淨,而佛法的清淨是來自于正見,正見是遠離世間的一切所生起的信。所以淨信是建立在叁法印之後的信,是要了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是要了悟性空之後,而能在性空如幻中産生信念,而且是金剛不可壞,這才是真正的淨信。

  

  因此,淨信不像一般的信仰天國、信…

《念佛叁昧初探﹝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藥師經提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