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初探﹝下﹞▪P2

  ..續本文上一頁仰他神,並非情緒上的信。當然淨信並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具足,但絕對是每一個淨土行人要到的目標。因此,一個淨土行者開始信仰阿彌陀佛,必須同時對叁法印正信,了知一切性空、無我的正信,也對彌陀教法深信,這兩者要同時證到。如果他不信叁法印,那麼所信的阿彌陀佛又是什麼?如果只信叁法印,並不信仰彌陀,那麼當然不是彌陀教法,這又不符合在緣起上彌陀的特別因緣。所以這是彌陀給衆生的方便,使衆生成就迅速的法門。因此修學淨土法門者,必須要有1.深信叁法印;2.深信阿彌陀佛之悲願,才算具足淨信、正信,即使初始無法圓滿達成,也要向此邁進。

  

  至于有些人因特別的因緣,在臨終時受到善知識的教導而守住地得以臨終十念,依彌陀願力到達極樂世界,這是特別的方便,不應成爲主要的方式。況且那些人到了極樂世界也仍是在蓮苞中,無法花開見佛,只得在蓮苞中訓練真正的念佛叁昧、真正的淨信,經過這之後才能真正進入極樂世界,與諸大善人會聚一處。所以,我們不能只強調方便,現在能了悟佛法、了知淨土的人已經很難得了,應該趕快再加油使自己的淨土行更加提升,千萬不能只讓自己停留在最初的基礎上。

  

  修行淨土要先基于佛法的正見,而信仰的特殊信心則是建立在彌陀的特殊方便上。但是,信仰彌陀的人要了悟性空,如果沒有性空的體悟,則他的信心會隨因隨緣而動搖,因爲其信仰彌陀也是因緣而成就的,所以信心要建立在佛法的正見上。從性空的體會對正見有所了悟,那麼你就會對自己産生無限的信心。基于如幻的基礎,即使別有因緣生起使你在現法上有些搖動,但在體性上你已了悟一切虛幻,所以不會動搖,因而對自己産生信心,勇于做抉擇,結果所生的信心就是對彌陀不壞的信心。因此,依性空而自信,依自信而信彌陀。信彌陀的依、正功德莊嚴不可思議,是修學佛法行人的殊勝方便。

  

  要修學殊勝方便,就要學習和彌陀同樣偉大的願力。因爲彌陀的依、正報功德就是來自他不可思議的願力。因彌陀偉大的願力,造成念阿彌陀佛佛號和念其他佛號是不一樣的。其實,體性上一樣;只是在特殊的救度上,你念阿彌陀佛,他就會引導你去極樂淨土。因爲他方世界的佛土,某些條件很嚴格,除非是佛和菩薩才能去得。但阿彌陀佛叁根普教,只要你憶念他,他就救度你。所以,念佛法門對娑婆世界的衆生有特別殊勝的德用。經典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佛,甚至臨終十念,彌陀都能攝受我們。所以了悟從對正法的信念到對彌陀殊勝的信願,這是修習彌陀行的正行。

  

  正見的建立到最後還要升華,升華到是法念佛、是心作佛的境界。因爲彌陀是性空如幻,我也是性空如幻,彌陀願力是不可思議、是大悲,我依性空如幻的緣故、依對彌陀信仰、彌陀力加持的緣故,我能夠生起與彌陀同樣廣大的願力,那麼彌陀能成佛,我也必能是心作佛。我依彌陀法念佛之後,我的心必能作佛,與彌陀同等無二,建立的依報世界與他同等無二,救度衆生的方便與他同等無二。何以故?彌陀性空故,我性空故,一切法如幻故,彌陀力加持故,我之善根力故,依止念佛法門的加行力量,具足一切正見而産生念佛不可思議功用。

  

  從淨信不斷的修持,我們有殊勝的信心,希望自身能像阿彌陀佛一樣具備力量,而不只是永遠都只要到極樂淨土而已。基本上,修彌陀行的人只是要到彌陀淨土,但真正對彌陀有信心的人,認爲自己所發的願必然和彌陀一樣,正行人是會生起這樣殊勝的信心。但別有方便,雖不是彌陀主流,卻也不排除這種方便,例如在此土建立彌陀淨土。但不論是把這穢土當成淨土,或是到極樂世界去,都要了悟彌陀願力的不可思議,這才是最殊勝的信心。我們要和彌陀有同樣願力,依止于彌陀的願力、教化的殊勝,而和他同樣成佛,也救度廣大的衆生。

  

  所以,除了信之外還要有願,願自己和彌陀完全一樣,甚至以他的願爲根本而發揚光大,救度更廣大的衆生;這才是真正學習阿彌陀佛,不單是信仰阿彌陀佛而已。信仰只是第一層,而信仰的提升一定會産生學習的力量,而且是完全學習的力量,否則你對他的信心是怎麼來的?信心到最後必然是所行所爲,都自然而然流露出和彌陀一樣的行爲,這樣就變成香光莊嚴裏所談的,如染香人。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到最後就和阿彌陀佛一樣,你的心念和願力一定和阿彌陀佛一樣,悲心也是如此。起先只是小小的彌陀在你心中生起,但到最後是心作佛,整個變成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的正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彌陀絕對不會舍棄在他方世界弘揚彌陀法的人,他一定也會加持那些人,因爲那些人在他方世界當大使,專門辦往彌陀淨土的簽證也很好啊!甚至也可以將自己的廣大誓願定爲:我建立十方叁世一切佛土像極樂世界一樣,但也不需刻意要把重心轉到他方世界。

  

  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和阿彌陀佛一樣。要往生彌陀淨土得要有正行及所有的福德加行,再來如阿彌陀佛般行一切彌陀行,就宛如阿彌陀佛在觀世音菩薩的頂上,隨時隨地依彌陀的加持在此土行彌陀道,若到淨土,依然行彌陀道代表示現行化。

  

  所以,念彌陀佛需有信、願、行叁大資糧。而信有二層:在究竟義上,要深信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殊勝方便上,要深信阿彌陀佛之大願大行,能接引衆生往生極樂淨土。此二者相輔相成方能成就彌陀淨土之淨信。願亦有二:一者依止彌陀之願力,願生極樂淨土,與諸大善人會聚一處,接受彌陀的教化。二者,相應彌陀之願力,願與彌陀同願,是心即是彌陀心,彌陀建立莊嚴淨土教化衆生,吾亦當如其行而有救度衆生之願,不管在淨土與否,甚至以彌陀願爲根本,更發無上之悲願。

  

  行也有二:一是依彌陀之悲願而行,行往生淨土之道:憶念佛號、長養善根、福德,以爲往生資糧。二是行彌陀之行,彌陀行即已行,彌陀因地所修、所具功德圓滿,亦是己之行;成佛之道亦是己久道。

  

  念彌陀佛便須具有如此叁大資糧,才是圓滿究竟。

  

  念佛叁階

  念佛的行序階次可分爲叁階層。積功累厚即爲有力,層層進境有叁階;如果有頓然成家者,則叁階可爲一階,直趨佛地。

  

  第一階是:「惟佛世尊,是皈依處。」此階全心在佛,只依止歸敬佛,不依他教,心投入倚靠佛世尊。如果念阿彌陀佛即專心依止,視佛爲母,是五濁惡世中的慈航,是衆生最上的導師。念佛念佛願生極樂,依佛加持而生信心,虔誠尊仰而趨入佛道。

  

  第二階是:「依佛行法,圓淨菩提。」此階段由心之敬仰開始依教奉行,由信進而發願、修行,而所願所修皆期與彌陀等佛同一行願,皆以彌陀等佛同一大悲,也就是念佛之心,念佛之行,念佛之願,念念與佛之行願相應;滴水穿石,由模仿而漸漸近似,漸漸同一,漸漸如佛身、如佛行、如佛語、如佛心。如此行路即爲菩薩大道,發大菩提心不斷地成就衆生,莊嚴淨土,集佛功德,以圓淨菩提之路。

  

  第叁階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此階段乃上一階段之圓滿而成。菩薩行的完成就是從行如佛行、心如佛心之後,圓滿而成是心即是佛心,是心即可作佛。念佛即念己,念彌陀即念自性,彌陀即我,我即彌陀,平等無二,不再有相應不相應之事,已是成佛作祖,與佛同體。

  

  五方便念佛門

  五方便念佛門傳說爲智顗大師所撰,主要在闡述五門念佛方便以及次第。在次第方便上先說明念佛人從淺入深的五個階次,分別爲(一)凝心禅,(二)製心禅,(叁)體真禅,(四)方便隨緣禅,(五)息二邊分別禅。之後再敘說無深淺的五種念佛圓觀:(一)稱名往生念佛叁昧門,(二)觀相滅罪念佛叁昧門,(叁)諸境唯心念佛叁昧門,(四)心境俱離念佛叁昧門,(五)性起圓通念佛叁昧門。

  

  前述的五個階次修習,主要依上天臺叁止法門變化而來,或許是融攝整理智顗大師的遺意而成。智顗大師在《釋禅波羅蜜》卷叁止門中立行法的叁止:(一)系緣,(二)製心止,(叁)體真止,與義理的叁止:(一)隨緣止,(二)入定止,(叁)真性止行,義兩者相對,系緣隨緣,製心入定,真性體真,這叁者應即是(一)凝心禅,(二)製心禅,(叁)體真禅叁者的濫觞;此外智顗大師在小止觀證果章與摩诃止觀卷叁之中,成立了天臺有名的叁止叁觀,即(一)體真止,(二)方便隨緣止,(叁)息二邊分別止,此則爲五次中的(叁)體真禅,(四)方便隨緣禅,(五)息二邊分別禅。體真止二者義同,建立從假入空觀;方便隨緣止爲菩薩的系緣止,建立從空入假觀;息二邊分別止爲中觀止智的建立,製心中道第一義谛中,可會通製心止。由此建立五種念佛禅的次第。

  

  五念佛禅修法方便,是念佛真身爲起修;首先行者念佛時,谛觀如來的玉毫金相以爲妙緣,心念漸次安住,而至心寂了然洞徹佛身爲凝心禅。但由于我等心有妄習,常有紛亂心念,所以心馳散時,則令製止,還歸谛觀如來金相,名爲「製心禅」。雖行者經前述修法能得定心佛身,然尚屬事修,不能通達真空之義,並非理觀;所以如實體悟一切本空,到底由誰製心?如此觀察本來無佛亦無憶念與念佛者,現證本然空寂的境界,名爲「體真禅」。當證得體真禅之後,猶滯于真谛空寂,不能生出菩薩的微妙智慧,了達法界衆相,所應以無所得爲方便,從空入假,回真會俗,了悟法界衆相,不爲空境所惑亂,名爲「方便禅」。再者,無論體真或方便禅,皆屬偏執,體真偏空,方便偏有,所以應當谛觀現前中道,本無相貌的中道第一義谛,名爲息二邊分別禅。

  從前五種念佛禅觀之後,又別開五種圓觀念佛方便。文中以念佛爲第一義,所以佛陀爲令菩薩增長念佛叁…

《念佛叁昧初探﹝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藥師經提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