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仰他神,并非情绪上的信。当然净信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具足,但绝对是每一个净土行人要到的目标。因此,一个净土行者开始信仰阿弥陀佛,必须同时对三法印正信,了知一切性空、无我的正信,也对弥陀教法深信,这两者要同时证到。如果他不信三法印,那么所信的阿弥陀佛又是什么?如果只信三法印,并不信仰弥陀,那么当然不是弥陀教法,这又不符合在缘起上弥陀的特别因缘。所以这是弥陀给众生的方便,使众生成就迅速的法门。因此修学净土法门者,必须要有1.深信三法印;2.深信阿弥陀佛之悲愿,才算具足净信、正信,即使初始无法圆满达成,也要向此迈进。
至于有些人因特别的因缘,在临终时受到善知识的教导而守住地得以临终十念,依弥陀愿力到达极乐世界,这是特别的方便,不应成为主要的方式。况且那些人到了极乐世界也仍是在莲苞中,无法花开见佛,只得在莲苞中训练真正的念佛三昧、真正的净信,经过这之后才能真正进入极乐世界,与诸大善人会聚一处。所以,我们不能只强调方便,现在能了悟佛法、了知净土的人已经很难得了,应该赶快再加油使自己的净土行更加提升,千万不能只让自己停留在最初的基础上。
修行净土要先基于佛法的正见,而信仰的特殊信心则是建立在弥陀的特殊方便上。但是,信仰弥陀的人要了悟性空,如果没有性空的体悟,则他的信心会随因随缘而动摇,因为其信仰弥陀也是因缘而成就的,所以信心要建立在佛法的正见上。从性空的体会对正见有所了悟,那么你就会对自己产生无限的信心。基于如幻的基础,即使别有因缘生起使你在现法上有些摇动,但在体性上你已了悟一切虚幻,所以不会动摇,因而对自己产生信心,勇于做抉择,结果所生的信心就是对弥陀不坏的信心。因此,依性空而自信,依自信而信弥陀。信弥陀的依、正功德庄严不可思议,是修学佛法行人的殊胜方便。
要修学殊胜方便,就要学习和弥陀同样伟大的愿力。因为弥陀的依、正报功德就是来自他不可思议的愿力。因弥陀伟大的愿力,造成念阿弥陀佛佛号和念其他佛号是不一样的。其实,体性上一样;只是在特殊的救度上,你念阿弥陀佛,他就会引导你去极乐净土。因为他方世界的佛土,某些条件很严格,除非是佛和菩萨才能去得。但阿弥陀佛三根普教,只要你忆念他,他就救度你。所以,念佛法门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特别殊胜的德用。经典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念佛,甚至临终十念,弥陀都能摄受我们。所以了悟从对正法的信念到对弥陀殊胜的信愿,这是修习弥陀行的正行。
正见的建立到最后还要升华,升华到是法念佛、是心作佛的境界。因为弥陀是性空如幻,我也是性空如幻,弥陀愿力是不可思议、是大悲,我依性空如幻的缘故、依对弥陀信仰、弥陀力加持的缘故,我能够生起与弥陀同样广大的愿力,那么弥陀能成佛,我也必能是心作佛。我依弥陀法念佛之后,我的心必能作佛,与弥陀同等无二,建立的依报世界与他同等无二,救度众生的方便与他同等无二。何以故?弥陀性空故,我性空故,一切法如幻故,弥陀力加持故,我之善根力故,依止念佛法门的加行力量,具足一切正见而产生念佛不可思议功用。
从净信不断的修持,我们有殊胜的信心,希望自身能像阿弥陀佛一样具备力量,而不只是永远都只要到极乐净土而已。基本上,修弥陀行的人只是要到弥陀净土,但真正对弥陀有信心的人,认为自己所发的愿必然和弥陀一样,正行人是会生起这样殊胜的信心。但别有方便,虽不是弥陀主流,却也不排除这种方便,例如在此土建立弥陀净土。但不论是把这秽土当成净土,或是到极乐世界去,都要了悟弥陀愿力的不可思议,这才是最殊胜的信心。我们要和弥陀有同样愿力,依止于弥陀的愿力、教化的殊胜,而和他同样成佛,也救度广大的众生。
所以,除了信之外还要有愿,愿自己和弥陀完全一样,甚至以他的愿为根本而发扬光大,救度更广大的众生;这才是真正学习阿弥陀佛,不单是信仰阿弥陀佛而已。信仰只是第一层,而信仰的提升一定会产生学习的力量,而且是完全学习的力量,否则你对他的信心是怎么来的?信心到最后必然是所行所为,都自然而然流露出和弥陀一样的行为,这样就变成香光庄严里所谈的,如染香人。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到最后就和阿弥陀佛一样,你的心念和愿力一定和阿弥陀佛一样,悲心也是如此。起先只是小小的弥陀在你心中生起,但到最后是心作佛,整个变成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的正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弥陀绝对不会舍弃在他方世界弘扬弥陀法的人,他一定也会加持那些人,因为那些人在他方世界当大使,专门办往弥陀净土的签证也很好啊!甚至也可以将自己的广大誓愿定为:我建立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像极乐世界一样,但也不需刻意要把重心转到他方世界。
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和阿弥陀佛一样。要往生弥陀净土得要有正行及所有的福德加行,再来如阿弥陀佛般行一切弥陀行,就宛如阿弥陀佛在观世音菩萨的顶上,随时随地依弥陀的加持在此土行弥陀道,若到净土,依然行弥陀道代表示现行化。
所以,念弥陀佛需有信、愿、行三大资粮。而信有二层:在究竟义上,要深信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在殊胜方便上,要深信阿弥陀佛之大愿大行,能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净土。此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弥陀净土之净信。愿亦有二:一者依止弥陀之愿力,愿生极乐净土,与诸大善人会聚一处,接受弥陀的教化。二者,相应弥陀之愿力,愿与弥陀同愿,是心即是弥陀心,弥陀建立庄严净土教化众生,吾亦当如其行而有救度众生之愿,不管在净土与否,甚至以弥陀愿为根本,更发无上之悲愿。
行也有二:一是依弥陀之悲愿而行,行往生净土之道:忆念佛号、长养善根、福德,以为往生资粮。二是行弥陀之行,弥陀行即已行,弥陀因地所修、所具功德圆满,亦是己之行;成佛之道亦是己久道。
念弥陀佛便须具有如此三大资粮,才是圆满究竟。
念佛三阶
念佛的行序阶次可分为三阶层。积功累厚即为有力,层层进境有三阶;如果有顿然成家者,则三阶可为一阶,直趋佛地。
第一阶是:「惟佛世尊,是皈依处。」此阶全心在佛,只依止归敬佛,不依他教,心投入倚靠佛世尊。如果念阿弥陀佛即专心依止,视佛为母,是五浊恶世中的慈航,是众生最上的导师。念佛念佛愿生极乐,依佛加持而生信心,虔诚尊仰而趋入佛道。
第二阶是:「依佛行法,圆净菩提。」此阶段由心之敬仰开始依教奉行,由信进而发愿、修行,而所愿所修皆期与弥陀等佛同一行愿,皆以弥陀等佛同一大悲,也就是念佛之心,念佛之行,念佛之愿,念念与佛之行愿相应;滴水穿石,由模仿而渐渐近似,渐渐同一,渐渐如佛身、如佛行、如佛语、如佛心。如此行路即为菩萨大道,发大菩提心不断地成就众生,庄严净土,集佛功德,以圆净菩提之路。
第三阶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此阶段乃上一阶段之圆满而成。菩萨行的完成就是从行如佛行、心如佛心之后,圆满而成是心即是佛心,是心即可作佛。念佛即念己,念弥陀即念自性,弥陀即我,我即弥陀,平等无二,不再有相应不相应之事,已是成佛作祖,与佛同体。
五方便念佛门
五方便念佛门传说为智顗大师所撰,主要在阐述五门念佛方便以及次第。在次第方便上先说明念佛人从浅入深的五个阶次,分别为(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边分别禅。之后再叙说无深浅的五种念佛圆观:(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
前述的五个阶次修习,主要依上天台三止法门变化而来,或许是融摄整理智顗大师的遗意而成。智顗大师在《释禅波罗蜜》卷三止门中立行法的三止:(一)系缘,(二)制心止,(三)体真止,与义理的三止:(一)随缘止,(二)入定止,(三)真性止行,义两者相对,系缘随缘,制心入定,真性体真,这三者应即是(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三者的滥觞;此外智顗大师在小止观证果章与摩诃止观卷三之中,成立了天台有名的三止三观,即(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此则为五次中的(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边分别禅。体真止二者义同,建立从假入空观;方便随缘止为菩萨的系缘止,建立从空入假观;息二边分别止为中观止智的建立,制心中道第一义谛中,可会通制心止。由此建立五种念佛禅的次第。
五念佛禅修法方便,是念佛真身为起修;首先行者念佛时,谛观如来的玉毫金相以为妙缘,心念渐次安住,而至心寂了然洞彻佛身为凝心禅。但由于我等心有妄习,常有纷乱心念,所以心驰散时,则令制止,还归谛观如来金相,名为「制心禅」。虽行者经前述修法能得定心佛身,然尚属事修,不能通达真空之义,并非理观;所以如实体悟一切本空,到底由谁制心?如此观察本来无佛亦无忆念与念佛者,现证本然空寂的境界,名为「体真禅」。当证得体真禅之后,犹滞于真谛空寂,不能生出菩萨的微妙智慧,了达法界众相,所应以无所得为方便,从空入假,回真会俗,了悟法界众相,不为空境所惑乱,名为「方便禅」。再者,无论体真或方便禅,皆属偏执,体真偏空,方便偏有,所以应当谛观现前中道,本无相貌的中道第一义谛,名为息二边分别禅。
从前五种念佛禅观之后,又别开五种圆观念佛方便。文中以念佛为第一义,所以佛陀为令菩萨增长念佛三…
《念佛三昧初探﹝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