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三昧初探﹝下﹞▪P3

  ..续本文上一页昧,故说般若波罗蜜多。而一切众生从发心修行历经一切修行次第,乃至十地菩萨,不离念佛;而证果成佛之后,又特别开启念佛法门成就众生,以为微妙清净第一禅。所以劝勉大家应当了知念佛是易入而深证的广大法门。

  

  这五种圆观念佛是诸佛的方便开启;若众生乐称诸佛的名号而愿往生彼国,则示以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这可以《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为证,众生若能系心一佛、心称念此佛的名号,随佛的方所,端身正向,若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则能在念中见三世一切诸佛,证得一行三昧。此为「定心称名念佛法门」。再者有众生乐观诸佛佛身,心惧有重障而不能见佛,则示以观相忏罪念佛三昧门;这可以《大宝积经》中的经证来教示,经中言道:大精进菩萨持着佛画毡像,进入深山寂静无人的荒野,展开佛像,在像前端身正坐,正念观如来相。谛观如来身相微妙不可思议,又思为何观佛;此时林神现身,告知若欲观佛,应当观于佛像,并观此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大精进相续观察中,了知此像为空,佛亦为空,一切法界并皆为空,如此观如来身,于三七日中成就五通,圆满不可思议功德,而大精进菩萨即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若有众生心中迷惑执于外境,则示以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若众生妄计因缘心念实有,则示以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而如果众生是乐于住甚深寂定中趣向证入无生灭的涅槃境者,则示以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依不同众生示念佛三昧,以圆满佛果。

  

  念佛之病

  念佛法门虽然三根普被,功德弘深,但若不能具足信、愿、行、智,还是不能成就。念佛如果信不诚、愿不具、行不真、智不生,一味地趋易苟简,自然不能成就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是为念佛之病。

  

  「信不诚」是念佛第一病。念佛的人要具足信心,而信心最主要的是,要信佛以及佛的圆满,与佛所成就的净土功德;但要建立这样的信心,必然先要具足自信。自信就根本而言,是对自己能善巧抉择的心决定生信,依此才能信自己所修持的净土法门。如果没有自信,对自己的信念生疑,如何对佛生决定的仰信,对净土法门净信不断?如此,上焉者,今日信一法门,明日又信另一法门,不能积久成功,犹豫不决;下焉者,今日信佛,明日信仰他教,飘疑不定空度一生。

  

  信自己除了自信之外,还要信自己的心与佛心并无差别,都是性空如幻;所以,自己决定能生净土,最后并如同诸佛一般就佛果。如果没有自信,那么信佛必然不诚,也不能决定自己能往生净土,对净土庄严也半信半疑,对于因、果也不能确认,那更不可能相信自己将来能成就佛果,并庄严净土。这种的信,只是一个阶段的心理安慰而已,不是往生净土的正因,当然以往生净土。念佛法门,虽然广大,但也是因果宛然,如果信不净诚,那应该生真实的忏悔,生决定信,必然能在佛陀的本愿摄受下往生。

  

  「愿不具」是念佛第二病。有的人对佛的信心有了,但是不肯厌离世间而决定往生净土。其中有的是自惭形秽不敢往生,有的是三心二意不肯决定往生,这些实在都该检讨反省。如果当下因缘已具而不肯舍弃俗缘决定往生,就是愿不具。此外,有人信佛、念佛、往生心愿全部具足,但是不肯学佛发愿,这虽然往生不一定有障碍,但终究还是不能圆满诸佛愿;因为佛最希望我们能善学于他们。如果我们能与佛同发共愿,必能为佛摄受,为佛真子。信佛不敢学佛发愿,还是让人感觉愿不具足。

  

  「行不真」是念佛第三病。有些人念佛像在比赛次数或交代公事,草草了事,实在不当。佛摄受我们,是佛的本愿;我们念佛,是心诚意敬;所以,我们念佛时并非向佛交代功课,而是为自己的慧命奋斗;少念一声佛,是我们最可怕的损失;念佛心不专注,是我们最要警惕策励的。有人与佛计较,念了多少佛,却没有感应,也没有佑护,这种念佛人实在可怜。念佛要相续不断,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都在念佛而且要摄心专注一心不乱,莫要自欺欺人、自我安慰,一味地将往生的门槛放低;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往生与否不是我们心想即成的;佛陀虽然慈悲摄受我们,但我们毕竟不能替他决定谁能往生,只有鼓励自己与他人努力精进念佛,才是回报佛恩的无上法门。

  

  「智不生」是念佛第四病。有些人念佛贪图感应,执境为实,不能了悟缘起性空的至理;结果将佛当成神一般,又与其他宗教何异?我们念佛要了悟一切现空如幻,所有境界的现起,都是缘生缘灭,净土也是佛的本愿,净业成就,其实都是如幻。因此,就如同《金刚经》所说「见一切诸相非相」,或如《般舟三昧经》所示「一切境界皆是如幻」,这样才能在念佛法门上增长。所以,念佛有感应我们应当欢喜,但不可以执着,一天到晚向人宣说,那样就失去了佛法的智慧了。

  

  「趋易苟简」是念佛第五病。念佛是生死大事,绝对不可敷衍了事,如果念佛、事佛,能省则省,省简则简,能拖则拖,害死的是自己的法身慧命,跟佛可是无关;必须以至敬大诚,不起分别,以超过照顾父母与自己的心来承事诸佛,如幼儿在深渊念父母的心来念佛,才能免除滑溜、好易、苟简、交代、敷衍的心。

  

  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

  念佛三昧功德广大无边,具说如净土诸经中所示,实在都是不可思议。其实,简单而言,一切诸佛的本愿,如弥陀四十八愿、药师十二大愿等,都是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念佛三昧能成就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善法,使众生现世吉祥,安乐于菩提道上,未来总持佛法成就出世间的成就,最后终成佛果。以下简单列出念佛三昧的十二种功德利益:

  

  一、 灭除众障:佛的智慧、福德功德无量,因此急念佛自能除灭一切重障,何况证得念佛三昧。就如在《观无量寿经》中说: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所以了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二、 佛力加被:念佛一声即摄入佛愿,为佛所忆念,如果能心心不乱相续念佛,就如母子相应,感通互忆,自然佛力时时加被。

  三、 护法佑护:修习念佛三昧,能为一切天龙八部等佛教的共同护法所护佑,并将有所忆念佛的特别护法所吉祥拥护。护法都有各自的本愿誓向,像在每一部经典都有许多菩萨护法守护流通,就成了该经典的特别护法,而每一尊佛与其净土,除佛法共同护法外,也都有特别的护法拥护。

  四、 智慧增长:念佛三昧能增长佛智的芽苗,而般若智也能增长念佛三昧;所以佛为增长菩萨的念佛三昧,故说般若波罗蜜多。而念佛三昧能增长我们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智慧,到最后亦能圆满佛智。

  五、 庄严巍巍:念佛三昧与佛相应,所以能得到佛陀大庄严身的相应加持。从心到身自然而然具足庄严,整个身、语、意如染香人身具香气一般,渐渐的转成如佛的身、语、意。

  六、 决定往生:证得念佛三昧决定往生净土,除非行者有特殊的难行愿,否则必当摄入佛的本愿,与佛同住。

  七、 能摄众法:念佛三昧成就如佛灌顶,一切智慧、善缘开展,所有未闻、当闻的佛法,必定随摄成就。

  八、 集佛功德:念佛三昧成就不只会乐集诸佛功德,且会随念摄佛功德。因而佛无间相应的缘故,诸佛念念生起的妙德,能够自然感通,随顺佛愿教化众生、庄严净土。

  九、 决定不退:现证成就念佛三昧,无生法忍无功用行,不行而到。于佛法中决定永不退转,此后当然直驱佛果,皆及佛地,成就无上菩提。

  十、 无量光寿: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是阿弥陀佛的特德,以念阿弥陀佛法门者必能成就。但就广义而言,诸佛皆具无量光寿,只是缘起本愿不同,所以有了示现差异。而《文殊般若经》中说:念一佛功德即具无量诸佛功德;所以证得念佛三昧,当然具足无量光寿,只是有无随愿示现而已。

  十一、成金刚身:佛具法、报、化三身,念佛三昧成证亦具三身妙因。《观无量寿经》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证得念佛三昧,念念心是佛,念念是佛心,是佛心作佛;必当成就佛的金刚心、金刚身。

  十二、与佛同证:念佛三昧完全成就即是与佛同证,与所忆念佛,完全等同;这是因现空如幻而由本愿净业所成的缘故。所以,念佛三昧的圆满境界,即是与佛同愿、与愿同身、与佛同样的净土庄严,并具足与佛同等的大慈大悲、四无畏、十方、十八不共法等。

  

  以上是简述少分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而这些利益只有如实修念佛法门的行人,才能亲切体悟。

  

  

《念佛三昧初探﹝下﹞》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药师经提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