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而一切衆生從發心修行曆經一切修行次第,乃至十地菩薩,不離念佛;而證果成佛之後,又特別開啓念佛法門成就衆生,以爲微妙清淨第一禅。所以勸勉大家應當了知念佛是易入而深證的廣大法門。
這五種圓觀念佛是諸佛的方便開啓;若衆生樂稱諸佛的名號而願往生彼國,則示以稱名往生念佛叁昧門;這可以《文殊般若經》的一行叁昧爲證,衆生若能系心一佛、心稱念此佛的名號,隨佛的方所,端身正向,若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則能在念中見叁世一切諸佛,證得一行叁昧。此爲「定心稱名念佛法門」。再者有衆生樂觀諸佛佛身,心懼有重障而不能見佛,則示以觀相忏罪念佛叁昧門;這可以《大寶積經》中的經證來教示,經中言道:大精進菩薩持著佛畫氈像,進入深山寂靜無人的荒野,展開佛像,在像前端身正坐,正念觀如來相。谛觀如來身相微妙不可思議,又思爲何觀佛;此時林神現身,告知若欲觀佛,應當觀于佛像,並觀此像不異如來,是名觀佛。大精進相續觀察中,了知此像爲空,佛亦爲空,一切法界並皆爲空,如此觀如來身,于叁七日中成就五通,圓滿不可思議功德,而大精進菩薩即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若有衆生心中迷惑執于外境,則示以諸境唯心念佛叁昧門。若衆生妄計因緣心念實有,則示以心境俱離念佛叁昧門。而如果衆生是樂于住甚深寂定中趣向證入無生滅的涅槃境者,則示以性起圓通念佛叁昧門。依不同衆生示念佛叁昧,以圓滿佛果。
念佛之病
念佛法門雖然叁根普被,功德弘深,但若不能具足信、願、行、智,還是不能成就。念佛如果信不誠、願不具、行不真、智不生,一味地趨易苟簡,自然不能成就念佛法門往生淨土,是爲念佛之病。
「信不誠」是念佛第一病。念佛的人要具足信心,而信心最主要的是,要信佛以及佛的圓滿,與佛所成就的淨土功德;但要建立這樣的信心,必然先要具足自信。自信就根本而言,是對自己能善巧抉擇的心決定生信,依此才能信自己所修持的淨土法門。如果沒有自信,對自己的信念生疑,如何對佛生決定的仰信,對淨土法門淨信不斷?如此,上焉者,今日信一法門,明日又信另一法門,不能積久成功,猶豫不決;下焉者,今日信佛,明日信仰他教,飄疑不定空度一生。
信自己除了自信之外,還要信自己的心與佛心並無差別,都是性空如幻;所以,自己決定能生淨土,最後並如同諸佛一般就佛果。如果沒有自信,那麼信佛必然不誠,也不能決定自己能往生淨土,對淨土莊嚴也半信半疑,對于因、果也不能確認,那更不可能相信自己將來能成就佛果,並莊嚴淨土。這種的信,只是一個階段的心理安慰而已,不是往生淨土的正因,當然以往生淨土。念佛法門,雖然廣大,但也是因果宛然,如果信不淨誠,那應該生真實的忏悔,生決定信,必然能在佛陀的本願攝受下往生。
「願不具」是念佛第二病。有的人對佛的信心有了,但是不肯厭離世間而決定往生淨土。其中有的是自慚形穢不敢往生,有的是叁心二意不肯決定往生,這些實在都該檢討反省。如果當下因緣已具而不肯舍棄俗緣決定往生,就是願不具。此外,有人信佛、念佛、往生心願全部具足,但是不肯學佛發願,這雖然往生不一定有障礙,但終究還是不能圓滿諸佛願;因爲佛最希望我們能善學于他們。如果我們能與佛同發共願,必能爲佛攝受,爲佛真子。信佛不敢學佛發願,還是讓人感覺願不具足。
「行不真」是念佛第叁病。有些人念佛像在比賽次數或交代公事,草草了事,實在不當。佛攝受我們,是佛的本願;我們念佛,是心誠意敬;所以,我們念佛時並非向佛交代功課,而是爲自己的慧命奮鬥;少念一聲佛,是我們最可怕的損失;念佛心不專注,是我們最要警惕策勵的。有人與佛計較,念了多少佛,卻沒有感應,也沒有佑護,這種念佛人實在可憐。念佛要相續不斷,行、住、坐、臥二六時中,都在念佛而且要攝心專注一心不亂,莫要自欺欺人、自我安慰,一味地將往生的門檻放低;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往生與否不是我們心想即成的;佛陀雖然慈悲攝受我們,但我們畢竟不能替他決定誰能往生,只有鼓勵自己與他人努力精進念佛,才是回報佛恩的無上法門。
「智不生」是念佛第四病。有些人念佛貪圖感應,執境爲實,不能了悟緣起性空的至理;結果將佛當成神一般,又與其他宗教何異?我們念佛要了悟一切現空如幻,所有境界的現起,都是緣生緣滅,淨土也是佛的本願,淨業成就,其實都是如幻。因此,就如同《金剛經》所說「見一切諸相非相」,或如《般舟叁昧經》所示「一切境界皆是如幻」,這樣才能在念佛法門上增長。所以,念佛有感應我們應當歡喜,但不可以執著,一天到晚向人宣說,那樣就失去了佛法的智慧了。
「趨易苟簡」是念佛第五病。念佛是生死大事,絕對不可敷衍了事,如果念佛、事佛,能省則省,省簡則簡,能拖則拖,害死的是自己的法身慧命,跟佛可是無關;必須以至敬大誠,不起分別,以超過照顧父母與自己的心來承事諸佛,如幼兒在深淵念父母的心來念佛,才能免除滑溜、好易、苟簡、交代、敷衍的心。
念佛叁昧的功德利益
念佛叁昧功德廣大無邊,具說如淨土諸經中所示,實在都是不可思議。其實,簡單而言,一切諸佛的本願,如彌陀四十八願、藥師十二大願等,都是念佛叁昧的功德利益。念佛叁昧能成就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法,使衆生現世吉祥,安樂于菩提道上,未來總持佛法成就出世間的成就,最後終成佛果。以下簡單列出念佛叁昧的十二種功德利益:
一、 滅除衆障:佛的智慧、福德功德無量,因此急念佛自能除滅一切重障,何況證得念佛叁昧。就如在《觀無量壽經》中說: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所以了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二、 佛力加被:念佛一聲即攝入佛願,爲佛所憶念,如果能心心不亂相續念佛,就如母子相應,感通互憶,自然佛力時時加被。
叁、 護法佑護:修習念佛叁昧,能爲一切天龍八部等佛教的共同護法所護佑,並將有所憶念佛的特別護法所吉祥擁護。護法都有各自的本願誓向,像在每一部經典都有許多菩薩護法守護流通,就成了該經典的特別護法,而每一尊佛與其淨土,除佛法共同護法外,也都有特別的護法擁護。
四、 智慧增長:念佛叁昧能增長佛智的芽苗,而般若智也能增長念佛叁昧;所以佛爲增長菩薩的念佛叁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而念佛叁昧能增長我們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智慧,到最後亦能圓滿佛智。
五、 莊嚴巍巍:念佛叁昧與佛相應,所以能得到佛陀大莊嚴身的相應加持。從心到身自然而然具足莊嚴,整個身、語、意如染香人身具香氣一般,漸漸的轉成如佛的身、語、意。
六、 決定往生:證得念佛叁昧決定往生淨土,除非行者有特殊的難行願,否則必當攝入佛的本願,與佛同住。
七、 能攝衆法:念佛叁昧成就如佛灌頂,一切智慧、善緣開展,所有未聞、當聞的佛法,必定隨攝成就。
八、 集佛功德:念佛叁昧成就不只會樂集諸佛功德,且會隨念攝佛功德。因而佛無間相應的緣故,諸佛念念生起的妙德,能夠自然感通,隨順佛願教化衆生、莊嚴淨土。
九、 決定不退:現證成就念佛叁昧,無生法忍無功用行,不行而到。于佛法中決定永不退轉,此後當然直驅佛果,皆及佛地,成就無上菩提。
十、 無量光壽:無量光明、無量壽命是阿彌陀佛的特德,以念阿彌陀佛法門者必能成就。但就廣義而言,諸佛皆具無量光壽,只是緣起本願不同,所以有了示現差異。而《文殊般若經》中說:念一佛功德即具無量諸佛功德;所以證得念佛叁昧,當然具足無量光壽,只是有無隨願示現而已。
十一、成金剛身:佛具法、報、化叁身,念佛叁昧成證亦具叁身妙因。《觀無量壽經》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證得念佛叁昧,念念心是佛,念念是佛心,是佛心作佛;必當成就佛的金剛心、金剛身。
十二、與佛同證:念佛叁昧完全成就即是與佛同證,與所憶念佛,完全等同;這是因現空如幻而由本願淨業所成的緣故。所以,念佛叁昧的圓滿境界,即是與佛同願、與願同身、與佛同樣的淨土莊嚴,並具足與佛同等的大慈大悲、四無畏、十方、十八不共法等。
以上是簡述少分念佛叁昧的功德利益,而這些利益只有如實修念佛法門的行人,才能親切體悟。
《念佛叁昧初探﹝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