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令入佛智”,也只是這樣的巧方便。二、爲人悉檀,以生善爲宗。如不肯布施的,就將布施的功德說給他聽。爲說持戒,爲說忍辱等功德,總之,應機說法,以使他的善根滋盛爲目的。這與世間悉檀不同的∶這不是爲了隨順衆生願欲,逗發興趣而說法,是爲了增長善根。這不一定是世間所熟識的,但必是佛法所認爲合於道德的。叁、對治悉檀,以製止人類的惡行爲宗旨。如貪欲重的,教他修不淨觀;嗔恚重的,教他修慈悲觀;愚癡重的,教他修因緣觀;散亂多的,教他修數息觀;我執重的,教他修界分別觀。有的能行許多慈善事業,卻不能遏止自己的惡行;也有人能消極的止惡,卻不能起而積極的爲善。所以生善與息惡,在應機施教中成爲二大宗旨。止惡,不但是製止身體與語言的惡行,還要淨化內心的煩惱。如有人只肯布施,不能持戒。毀戒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爲說布施功德是有限的,只感得身外的福報。學佛最重要的是持戒,持戒才能感人天報。這就是以持戒對治毀犯的惡行。如有人但能製止身語的惡行,而煩惱多起,即爲說學佛不能但限於身口,應清淨內心,修習禅觀。生善與止惡的目的不同,而衆生因時因地而異,所以說法是有多種巧方便的。有的稱揚贊歎,有的又呵斥痛責;或贊此斥彼,或贊彼斥此。總之,衆生的根機,應該怎樣,就要怎樣說法。四、第一義悉檀,這以顯了真義爲宗,這是佛陀自證的諸法實相。不信解這甚深的真義,而修行趣證,是決不能了脫生死,圓成佛道的。所以佛依第一義悉檀說,是究竟的了義說,這才是佛法的心髓。
二、研讀《妙雲集》的方法及其次第深入之步驟
印順導師著作總集叁十九部之多,七百余萬言,在中國佛教史上實屬罕見,因此有“玄奘以來第一人”之稱譽。其中,《妙雲集》共二十四冊,分上中下叁編。上編,是經論的解說共七冊∶一、《般若經講記》,這包含了《金剛經》及《心經》的兩部講記;二、《寶積經講記》;叁、《勝鬘經講記》;四、《藥師經講記》;五、《中觀論頌講記》;六、《攝大乘論講記》;七、《大乘起信論講記》。中編是專著,篇幅超過十萬字的編成六冊∶一、《佛法概論》;二、《中觀今論》;叁、《唯識學探源》;四、《性空學探源》;五、《成佛之道》;六、《太虛大師年譜》。下編,是短篇的總集,不問是寫的,記錄的,都編在一起,分爲十一冊:一、《佛在人間》;二、《學佛叁要》;叁、《以佛法研究佛法》;四、《淨土與禅》;五、《青年的佛教》;六、《我之宗教觀》;七、《無诤之辯》;八、《教製教典與教學》;九、《佛教史地考論》;十、《華雨香雲》;十一、《佛法是救世之光》。
《妙雲集》之外,印順導師著作還有:《華雨集》五冊:一、《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講記》;二、《方便之道》;叁、《論提婆達多之破僧》等七篇論文;四、《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等十一篇長文;五、《遊心法海六十年》等四十叁篇短文、序言及信劄。單獨印行的有:《印度之佛教》、《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國禅宗史》、《空之探究》、《如來藏之研究》等,以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及論師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此叁部著作,廣征博引、內容豐富、浩大精深、爐火純青,可謂難得一讀的上等作品。《雜阿含經論會編》分上中下叁冊;修訂古說,整編部類,蠡清了全經的品次組織,爲研究阿含提供了最大的方便!《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研究》,則是以一個中國人的民族感情,書寫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同化力的偉大。
1、教學與研討的同步運行
《妙雲集》的教學特色在于完整的叁大體系--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妙雲集》思想理論的核心是緣起中道。因此,在教學與研討的過程中應嚴格把握並遵循印順道師的根本理念,在“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的基礎上,明了“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的真實意趣。爲了更好地推進教學計劃與方法的實施,配合周末論壇的研討形式,采取密集型授課分組討論的模式,大視野、廣角度、多思惟、細琢磨、勤動筆、善言語的學習方式,培養能說法、能寫作、能修行的叁能法師。從而達到教學相長、解行並進、同步運行的高等僧伽教育之目的。
2、單一課題縱橫雙向操作
存在于時空中的任何事物都表現出緣起法的兩面性。因此,基于緣起法的流轉與還滅二大定律,在研讀《妙雲集》的單一課題時,不片面、孤立、靜止的判斷下定結論,而應作關聯、雙向、互動的考察與研究。以“佛教徒應有的正見”一題爲例:知善惡、明因果、辨是非、了凡聖等是世間正見。爲了悟真理、斷煩惱、得解脫必須具備四谛慧、性空見、大悲願等出世間正見。如是世出世間正見具足,不違法相,不越毗尼,與修多羅相應。此外,課題的縱向研究能透過空間,更徹底究竟地深入法的隱秘處發現深奧的內涵。橫向操作則穿越時間的無限性,從廣博的勝解中實踐菩薩無我利他的大行。
3、探其源明其變尋幹見根
佛教流行于人間,走過的必留下痕迹。在諸行無常的法則中,任何事物都無法保持固定不變的模式。從釋尊創覺緣起法性而成佛的那刻開始,當他以世谛的語言流布佛法于世間,經過幾十年的教化,到涅槃後弟子們的多次結集,西天東土曆代祖師的弘傳,在人間流淌了近叁十個世紀,可謂源遠流長。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到秘密大乘佛教的嬗變過程中,佛教的適化無方、陶誘非一,使得原本樸實無華的佛法變得多姿多彩、異樣紛呈。因此,探尋佛法的活水源頭,明了佛法在人間的流變過程,以期澄其源而靜其流,不違反佛法的本質,從適應現實中,不複古不創新,尋幹見根,振興純正的佛法。
4、從聞思中培養正見正行
《瑜伽師地論》雲: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是修學佛法的必然次第。《阿含經》雲:“二因二緣,能生正見。多聞多思,多熏多習”。由此可見聞思是怎樣地重要!《成佛之道》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衆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所以,研讀《妙雲集》首先應以廣學多聞爲基礎,不以一經一論一佛一咒爲滿足。“今是學時,而非證時”。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和體悟到這一點。否則,開口證悟,閉口解脫,以爲修行無關文字,執事廢理,多少無上妙法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聖教衰,衆生苦,豈能與我無關。因此,從聞思中培養正見正行,但事耕耘,不問收獲,是教學研讀《妙雲集》的目的之一。
5、深入探討觸類旁通得要
《妙雲集》思想深刻內容廣博,怎樣研讀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呢?一、得要,二、深入,叁、旁通。首先應從簡顯扼要的《佛法概論》、《學佛叁要》、《成佛之道》等著作開始,把握佛法的綱宗。然後,漸次深入研讀《般若經講記》、《中觀今論》、《中觀論頌講記》等性空爲名系的思想典籍,對于虛妄唯識系、真常唯心系,也要作相應的研究。能一門深入,還要觸類旁通,不存宗派之見。所以,印順導師說:“修學佛法的第一步,必先從一般的共通的教義中,把握佛法的共通的宗要。切勿初下手即遍究一經一論,以爲深入其微,其實是鑽入牛角,深而不通!我們應從次下手去學,也應該叫人如此,且無迎合好高鹜遠的劣根性,專以艱深玄奧去誘惑人!”
6、從論入手重于大義辨異
一、從論入手:論書,不問小乘、大乘,都要說明生死流轉的原因何在。知道生死的症結所在,然後對治、突破,達成生死的寂滅。抉發問題,然後處理解決問題。二、重于大義,也就是注意到佛法的整體性。對于佛教瑣細繁雜的術語如叁十二相等不必死記硬背,對釋尊化世的方法與精神,製律攝僧的意義,法義的重要理論,修持的主要方法,應特別注意。叁、重于辨異,即是對流傳于世間的佛法,發展出的不同意見,知道異義的差異,再觀察相通之處,求同存異。四、重于思惟:一時想不通的問題,可以存疑,在閱讀的過程中,忽而啓發新的理解,或見到了解說、答案,或因某一問題的了解連帶解決。在不斷的進修中,發現以前的見解錯了,或者不圓滿,在經過思惟而作出修正、補充,或完全改變,總之,決不隨便的以爲自己的見解一定爲對的。以上四項是依據印順導師《治學以佛法爲方法》略作整理,在研讀《妙雲集》時,對我們也會有有較大的幫助。
叁、《妙雲集》的思想內容及其精神特色之研究
印順導師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表明了他的佛學思想:“叁年前,宏印法師的『妙雲集宗趣窺探』說∶“我積多年的見聞,總覺得這些人的批評,抓不住印公導師的思想核心是什麼,換句話說,他們不知《妙雲集》到底是在傳遞什麼訊息”!最近,聖嚴法師在《印順長老的佛學思想》中說∶“他的著作太多,涉及範圍太廣,因此使得他的弟子們無以爲繼,也使他的讀者們無法辨識他究竟屬於那一宗派”。二位所說,都是很正確的!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本著一項信念,不斷的探究,從全體佛法中,抉擇出我所要弘揚的法門;涉及的範圍廣了些,我所要弘揚的宗趣,反而使讀者迷惘了!其實我的思想,在民國叁十一年所寫的《印度之佛教》〈自序〉,就說得很明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欤”!我不是複古的,也決不是創新的,是主張不違反佛法的本質,從適應現實中,振興純正的佛法。。所以叁十八年完成的《佛法概論》〈自序〉就這樣說∶“深深的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真谛的。大乘佛法的應運而興,┅┅確有他獨到的長處。┅┅宏通佛法,不應爲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著重於舊有的抉發,希望能刺透兩邊(不偏於大小,而能通於大小),讓佛法在這…
《《妙雲集》教學研讀大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