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云集》教学研读大纲▪P2

  ..续本文上一页。发愿在生死中,常得见佛,常得闻法,“世世常行菩萨道”大乘的共义,中观与瑜伽宗的共义。《佛法是救世之光》说:人菩萨行,不是庸常的人乘法,是发菩提心,趣向无上菩提的大乘行;是依信戒为道基,以悲慧为方便,不离人间,不弃人事,而能自利利他,功德庄严的人菩萨行。《成佛之道》说:如来的出现人间,教化人类,本意是令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以依人菩萨行而向佛道,不但是适应时代的机感,也实在是佛乘的根本坦道。

  4、现证解脱由闻思修而证

  佛法的修学,以正觉解脱为目标,但不是等到未来、他方,而要求现在的证验。如现生都不能体悟得解脱,将希望寄托在未来、他方,这过於渺茫,等于不能真实体验的幻想。所以,佛法重视“自知自觉自作证”。对於法的实证与可能,佛曾归纳的说:“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於现法,缘自觉悟”。这非时通达,即不待时,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什麽时候都可以开悟,关键在于能否从闻思正法中恳切笃行。《妙云集》中关于解脱的说明更是无处不在,《成佛之道》说:“现证由修得,修复由思闻,善友及多闻,实为慧所依。”《学佛三要》说:所以初学佛法,所应该注意者,第一、不要将听经、看经,以及研究、讲说,视为慧学的成就,而感到满足高傲。第二、必须认清,即使能更进一层的引发闻思修慧,也只是修学佛法方便阶段,距离究竟目标尚远,切莫因此而起增上慢,以为圆满证得,或者与佛平等。第三、要得真实智慧,不能忽略生得及加行慧,轻视闻思熏修的功行。《教制教典与教学》说:闻、思、修三慧,都是有漏的,有漏慧还不能根断烦恼,不能了生死。要根绝烦恼而解脱生死,必须真实的“无漏般若”(闻思修慧,是加行的般若)现前,现证的般若,才是真智慧,也即是无漏慧。从闻所成慧到无漏慧,这是修学智慧的道路;这种次第,是小乘大乘所共的坦道。《佛法是救世之光》说:佛法是要离执著、了生死、度众生,都要有真实智慧。从闻思修而得真智慧,悟解真谛,才能达到佛法的深奥。所以这在学佛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以佛法研究佛法》说:涅槃,有真实、解脱的意思。佛法研究者,在还没有直接接触到它的时候,也就该把它作为最後的归结,勇猛前进。所以,学佛者具备真理的探求,解脱的实现的信念,研究佛法,既不是学点谈话资料,又不是为自己的名誉利养作工具,是要想从修学中去把握真理。如释尊的为真理而牺牲一切;玄奘的去印度求法,不惮一切的危难;赵州的八十岁行脚,无不是为了真理的探求。研究佛法者,若有了这一念心,一切都有办法。佛法的探求真实,在解脱自他的一切苦痛,这需要兑现。如把真理放在书本上、口头上,不能净化自己的身心,治学、办事、待人、接物,还是从前一样,这显然没有把涅槃一事放在心中,并没有体验真理,实现解脱的企图。佛法研究,是不应如此的。

  5、直其见净其行自证化他

  修学解脱道,首先“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後修四念处”。这是佛在《杂阿含经》中的教授。戒如足,慧如目。从自证说,足目相成才能前进而深入;从利他而言,悲智相扶才能广度众生。《成佛之道》偈云:“始则直其见,次则净其行,足目两相成,能到于彼岸”。因此,做为青年学僧,应先在僧团中学习律仪,听闻经论,养成具正见、秉净行道器。然后,于生活中定慧双运,方能自证化他。《妙云集》中十分重视正见与净戒的重要性,《佛在人间》说:佛陀是人间的,我们要远离拟想,理解佛在人间的确实性,确立起人间正见的佛陀观。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远离俗见,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见佛陀的体验,也就是把握出世(不是天上)正见的佛陀观。《佛法概论》说:佛法的修学,以正觉解脱为目标。到达这一目标,要先有闻、思、修慧。正见,最先是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正见是分别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舍邪恶而信受纯正的(参《中含·圣道经》)。这是“於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杂含卷二八·七八五经)的抉择正见。如正见善恶因果,生死的相续与解脱,还是世间的正见,能“转向善道”而不能出世。如对於四谛真理的如实知见,“依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那才是向解脱的出世正见。这样的正见,并不是浮浅的印象,要精进的努力,正念的专一,才能成就。《教制教典与教学》中指出:依佛法说∶知见(理解)必须正确,意乐(动机)必须纯洁,趣向(目的)必须中正,方便(修持的技巧)必须善巧。如这四者而有问题,不但修行不会达成理想,还会引起副作用!如曾闻思修学佛法,应引发正见,主要是深信因果,明辨善恶邪正。务使修行的动机纯洁,目的正确。《宝积经讲记》

  戒行清净,行为就正当了。真实智慧,知见就不错谬了。有了净戒与真慧,还会有恶道、恶名、不活等惊畏吗?什麽也不惊不畏,心安理得,唯为众生而行

  菩萨道。《大乘起信论讲记》说:修定的时候,过去生中所熏习的恶业障,都会现起,招魔成病。所以修学止观,必先持清净戒,生慈悲心,惭愧忏悔以消除宿业。《成佛之道》说:“受持净戒”而又毁犯,不是环境的诱惑力太强,就是烦恼的冲动力太强。但重要的,还是自己净戒的力量太弱。否则,如城防坚固的,虽有强大的敌人来侵袭,也能坚持而不致陷落的。所以护持净戒而使戒力增强,是重要的修习。《佛法是救世之光》中龙树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这可见,正确的真空见,要在深信因果,净持戒行等基础上,才能求得。而信因果,持净戒,精进等,都是共声闻、缘觉的功德。所以学大乘法,不能谤小乘,对小乘的基本理论,功德都要学习。有了小乘的功德为依据,那在学大乘法求空法时,才能稳当。《药师经讲记》说:戒德、规律,虽守好,可是破了正见,罪恶更大!因为破了正见,会影响别人,如对佛法的见解不正,传播邪谬的教法,受害的人就多了。

  6、八圣道四悉檀正法久住

  八正道是一切贤圣正觉解脱的必由之路,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必须依此轨则去实行才能到达涅槃城。四悉檀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弘扬佛法而要得到机教相契的效果,就的深切地把握四悉檀的运用,不能误方便为究竟,从根本上破坏了佛法的纲宗。因此,八正道、四悉檀是人间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释尊把正法久住的责任交给了和合清净的僧团,我们理应承当如来的家业,续佛慧命住于苦难的人间。《妙云集》对此有详细的论述,《佛法概论》说:佛法以八正道为德行的总纲,这不是孤立的、片面的,是完整的、关联的,是相续发展,相依共存的,是知与行、志向与工作、自他和乐与身心清净的统一。佛法的德行,贯彻於正确的正见中;由知见来指导行为,又从行为而完成知见∶这是知行的统一。依正见确立正志──向於究竟至善的志愿,有志愿更要有实际工作。没有志向,实行即漫无目的;但也不能徒有志愿,惟有实践才能完成志愿∶这是志向与工作的统一。对人的合理生活,经济的正常生活,这是有情德行而表现於自他和乐中的;定慧的身心修养,是有情德行而深刻到身心清净,这也有相依相成的关系。释尊随机说法,或说此,或说彼,但人类完善的德行,向解脱的德行,决不能忽略这德行的完整性。否则,重这个,修那个,即成为支离破碎,不合於德行的常轨了。

  《宝积经讲记》说:八正道∶这是如来说法,最先揭示的道品,为离邪向正,转迷启悟的修持轨范。(一)、正见∶於四谛、二谛、一实谛的深彻知见,为八正道的主导者。(二)、正思惟∶对於正见的内容,深思而求其实现。这二者,属於慧学。(三)、正业∶为远离杀、盗、淫的身恶行,而有身正业。(四)、正语∶为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而有正语。(五)、正命∶是如法得财,如法使用,所有的正常经济生活。这三者属於戒学。(六)、正精进∶即断恶修善,为助成一切道品(三学)的精勤。(七)、正念∶於正见、正思所得的正法,系念现前,不忘不失。(八)、正定∶因系心一处,到达禅定的成就。这二者是定学。八正道,以无漏的戒定慧为体。这不但是圣者的,“八正道行入涅槃”,也是凡夫邪道的彻底对治者,所以说能对「治堕邪道」的「一切众生」。堕邪道,即邪定聚众生。邪道,是八邪道──邪见、邪思惟、邪业、邪语、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有了八邪,一定堕落恶趣。修八正道,才能回邪向正而使他解脱。

  《成佛之道》说:八正道就是三学,如正见,正思惟是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念,正定是定学;正精进是遍通三学的。此八支圣道,是三学,也就是一乘。佛为须跋陀罗说∶外道们没有八正道,所以没有圣果,没有解脱。我(佛)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有圣果,有解脱。这可见八正道是能入於涅槃的唯一法门了。这在大乘的《楞伽经》中,也还是这样说∶“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

  《佛在人间》说: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麽,就为他说什麽。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说法的宗旨虽多,但总括起来,不出此四。一、世间悉檀,以引起乐欲为宗。如对初学而缺乏兴味的,佛必先使他生欢喜心。随顺众生的不同愿欲,给他说不同的法。如遇到农人,可先谈些田园的事,然後即巧便地引入佛法,那听众一定是乐意接受的。从他性欲所近的,引入佛法,不使格格不入。如佛在印度,适应印度民情,於受施後,也为人说呗赞。如印度多信天(神),佛也就称“天人师”,为梵天、帝释等说法。佛说∶天神等不可归依,如随顺世俗,也不妨供养他等。大乘的“先以欲钩牵,…

《《妙云集》教学研读大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探珍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