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云集》教学研读大纲

  《妙云集》教学研读大纲

  ——福建佛学院师资进修班编订

  菩提法师

  前言

  一、信解行证研读《妙云集》之宗旨目的意义

  1、信智合一净心为性之信

  2、胜解空性得法住智之解

  3、行正常道修人菩萨之行

  4、现证解脱由闻思修而证

  5、直其见净其行自证化他

  6、八圣道四悉檀正法久住

  二、研读《妙云集》的方法及其次第深入之步骤

  1、教学与研讨的同步运行

  2、单一课题纵横双向操作

  3、探其源明其变寻干见根

  4、从闻思中培养正见正行

  5、深入探讨触类旁通得要

  6、从论入手重于大义辨异

  三、《妙云集》的思想内容及其精神特色之研究

  1、人间佛教的理念与实践

  2、信愿慈悲智慧三大心要

  3、菩萨信戒为基利他为先

  4、三法印横坚无碍通古今

  5、时空的运动中正本清源

  6、正觉缘起回归佛陀本怀

  四、教学研读《妙云集》之课程设置与学习计划

  1、基础佛法解读能力培养(第一学期)

  2、基础进阶写作检索训练(第二学期)

  3、印度佛教嬗变历程回放(第三学期)

  4、大乘三系概况分类认知(第四学期)

  5、中观思想系统学习讲述(第五学期)

  6、提交论文通过答辩毕业(第六学期)

  五、教学研读《妙云集》参考书目及附录

  

  

  前言

  《妙云集》是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的一部划时代的思想巨著,它对现代及未来之中国佛教都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做为培养二十一佛教人才的学院,我们有必要对《妙云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妙云集》部帙浩翰,思想庞大,内容广博,若非精钻细研,详加琢磨,斟酌推敲,则实难于中蠡清脉络,掌握次第。近几十年来,犹以台湾佛教为重,对印顺导师佛学思想之研究及弘传颇为得力,其中不乏诸如:演培、续明、仁俊、印海、幻生以及证严、宏印、昭慧等法师;另外,杨惠南、蓝吉富、杨郁文、吕胜强、庄春江等居士以及其他社会学者也推波助澜、慰为壮观。如今,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印顺导师佛学思想正方兴未艾地在各地开展;从不同角度阐释与理解《妙云集》的著作层出不穷。相对于台湾而言,中国大陆僧俗二界于《妙云集》的研习及阐扬者甚少,虽时有介绍印顺导师的文章刊出,但也多是只鳞片爪、零星散落,无法形成气候。各地佛学院虽不同程度的开设《成佛之道》、《佛法概论》、《中观今论》等印顺导师之著作,仍缺乏系统性的教学与研究。为更有力地推动人间佛教及印顺导师佛学思想在中国大陆的弘扬,以“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菩萨精神服务当代社会人群,用文字般若启发闻思修慧,证悟人生实相,自利利他,护持正法。在福建佛学院院长学诚大和尚的指导下,遵照“悲智愿行”的院训,开设系统学习《妙云集》的课程。兹将教学研究大纲组织如下:   一、从信解行证研读《妙云集》之宗旨目的意义

  从教理行果与信解行证的次第而言,《妙云集》无疑地给予我们最好的指导,兹将重点列为六项,依据导师著作之思想予以说明。希望大家仔细阅读,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信智合一净心为性之信

  修学佛法,以信智为根本:无信如无手,不能探取佛法宝藏;无智如无目,不能明达佛法深义。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邪见。经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智合一,如足目相承到于彼岸。信以心净为性,对三宝有坚定不变的信心,如清水珠,自净净他。唯有深刻信解而又愿求实现的净心,才能发生止恶行善的力量,解脱一切烦恼系缚得大自在。所以,佛教的信仰是我们生命理想的归依。有关于信的内容,《妙云集》中俯首可拾,譬如:《学佛三要》中说:学佛的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岐途。《佛法概论》说:佛法流行于人间,可能作为有条理,有系统的说明,使他学术化;但佛法的本质,决非抽象的概念而已,决不以说明为目的。佛法的正解,也决非离开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为佛法的根本问题,信解行证,不外乎学佛者倾向于法,体现于法的实践。《成佛之道》说:信与智是学佛所不可缺少的功德。有信又有智,是佛法与外道(基督教等)的最大差别。信是情意的,智是理性的,学佛的要使这二者,平衡进展到融和。因为“无慧之信,增长愚痴”;“无信之慧,增长谄曲”。《我之宗教观》说:宗教的特性,在乎从信顺中趣向超脱。神教,大抵信顺神力(祭祀力、咒力等),企图在合於神的意旨中,得到神的喜悦、救济,实现某一目标,或彻底的超脱。佛教,信顺佛、法、僧。信佛信僧,实为希圣希贤的景仰,顺从已得超脱者的指导;而信法,是真理与道德的顺从、契合。佛教是以佛僧为模范、为导师;而从真理的解了体验,道德的实践中,完成自己的究竟解脱。所以,唯有佛教,才是彻底的把握宗教的本质,而使他实现出来。《青年的佛教》说:每一个大乘学者,都应该先从三学中去确立三原则,正信三宝,才能广行菩萨道。从净定中做到不离见佛,确树菩提大愿像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此外,还要从明慧中去多闻正法,深入般若;从净戒中去入众无碍,养成入世的悲心。《大乘起信论讲记》说:修学佛法的过程,先要对自己所要修学的法,生起信顺的心。信顺,是对於这种法有了纯洁的同情与好感;然後生起信可、信求,乃至到证信。由最初的信顺心到证信,佛法都叫做信──信以心净为性。

  2、胜解空性得法住智之解

  胜解是从听闻正法得来的深刻信解,即对于因果、事理、三宝、四谛、八圣道等确信不疑,解了空相应缘起,得二谛无碍的正见,如经说:“先得法住智,后的涅槃智”。由于胜解为信因,故说:“信为欲依,欲为勤依”。如是辗转增上,精勤不懈,则能于法得坚固胜解之力,必定发起无上正等觉心,行于六度四摄等菩萨大行,趣向涅槃解脱之路。因此,胜解空性、得法住智于无尽生死中自利利他是最主要的一著。《妙云集》对于佛法的胜解同样随处可见;《般若经讲记》说:佛法以因果为本,凡能戒正、见正、具福、具慧,能信解此甚深法门,决非偶然,而实由於「夙习三多」。所以,佛法不可不学,不学,将终久无分了!《成佛之道》说:胜解是深刻的信解。信解善恶业报的因果道理,及菩萨行的功德与违犯的过失。若能深刻信解,就会生起乐欲,要求远离一切恶,成就一切功德。从这样的胜解欲乐,就能引发精进而使之修行。所以说∶“信为欲依,欲为勤依”。越是信解深彻,也就越能精进修行。《佛在人间》说:学发菩提心的,胜解一切法──身心、自他、依正,都是辗转的缘起法;了知自他相依,而性相毕竟空。依据即空而有的缘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愿,广行十善,积集资粮。

  《无诤之辨》说:在空胜解中,法法平等,法法缘起──身心、自他、依正都是相依相待的存在。於是悲心内发,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而行菩萨道。在菩萨道中,慈悲益物不是无用,反而是完成佛道的心髓。为众生而学,为众生而证。一切福慧功德,回向法界,回向众生。一切不属於自己,以众生的利益为利益。没有慈悲,就没有菩萨,没有佛道,而达於「佛心者,大慈悲是」的结论。《宝积经讲记》说:学佛而有丰富的知识,当然是好的。但如不能获得佛法的深切信解,不能辨别德失,而好读外道的世俗的书籍,就大有问题。例如整天在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科学、医药,或者上帝、永生,这一类的知识熏习中,久了可能会觉得世间法非常重要,外道也著实高明,这就有动摇佛法信解的危险了!

  3、行正常道修人菩萨之行

  有了坚定的信解,应先于缘起的善恶因果如理思惟观察,依人菩萨行而向于佛道,这是佛法修学的正常道。人菩萨行,不是庸常的人乘法,是发菩提心,趣向无上菩提的大乘行;是依信戒为道基,以悲慧为方便,不离人间,不弃人事,而能自利利他,功德庄严的人菩萨行。也就是太虚大师曾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所以,即人成佛的正常道虽然难行,毕竟是唯一的成佛之道。《妙云集》中关于广大的菩萨行多有论述,譬如《佛在人间》说:凡依人身而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务要不夸高大,不眩神奇。如忽略凡夫身的烦恼覆蔽,智慧浅狭,一落装腔作势,那么如非增上慢人(自以为然),即是无惭无愧的邪命。依人身学菩萨行,应该循序渐进,起正知见,薄烦恼障,久积福德。久之,自会水到渠成,转染成净。《学佛三要》说:在水中救人,是不能离水上岸的。要学会浮水,也非在水中学习不可。菩萨要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学习,要有一套长在生死,而能普利众生的本领。但这非依赖佛力可成;也非自己先做到了生脱死,解脱自在,因为这是要堕入小乘深坑的。菩萨这套长在生死而能广利众生的本领,除“坚定信愿”,“长养慈悲”而外,主要的是“胜解空性”。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了无自性,得二谛无碍的正见,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经上说∶“若有於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恶趣”。唯有了达得生死与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才能不如凡夫的恋著生死,也不像小乘那样的以“三界为牢狱,生死如冤家”而厌离他,急求摆脱他。这才能不如凡夫那样的怖畏涅槃,能深知涅槃的功德,而也不像小乘那样的急趣涅槃。在生死中浮沈,因信愿,慈悲,特别是空胜解力,能逐渐的调伏烦恼,能做到烦恼虽小小现起而不会闯大乱子。不断烦恼,也不致作出重大恶业。时时以众生的苦痛为苦痛,众生的利乐为利乐;我见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么堕落?唯有专为自己打算的,才随时有堕落的忧虑…

《《妙云集》教学研读大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学佛探珍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