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弘通佛法,不应为旧有的方便所拘蔽,应使佛法从新的适应中开展,这才能使佛光普照这现代的黑暗人间。我从这样的立场来讲阿含经,不是看作小乘的,也不是看作原始的。著重於旧有的抉发,希望能刺透两边,让佛法在这人生正道中,逐渐能取得新的方便适应而发扬起来!
回想到普陀山阅藏时,读到『阿含经』与各部广『律』,有现实人间的亲切感、真实感,而不是部分大乘经那样,表现於信仰与理想之中,而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间」,「以人类为本」的佛法。……所以我这一生,……主要是在作印度佛教史的探讨;而佛教思想史的探究,不是一般的学问,而是“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抉择而洗链之”,使佛法能成为适应时代,有益人类身心的,”人类为本”的佛法。
以上是印顺导师以自已修学佛法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指出了佛教在人间开展中的方便适应及探讨佛法应有的信念与态度,同样,我们在研读《妙云集》时也应遵循此一基本信念,深刻地体悟以人类为本的佛法在人间的适应性与重要性,让佛法在人生的正道中开拓出新的天地,为建设人间净土,勇猛精进。
6、正觉缘起回归佛陀本怀
释尊出在人间,所以是即人成佛的,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释尊是人,与人类一样的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眼见、耳闻;这父母所生身,
是释尊的“生身”。同时,释尊有超一般人的佛性,是正觉缘起法而解脱的,这是释尊的“法身”。释尊是人而佛,佛而人的。人类在经验中,迫得不满现实而又著重现实,要求超脱而又无法超脱。重视现实者,每缺乏崇高的理想,甚至以为除了实利,一切是无谓的游戏。而倾向超脱者,又离开现实或者隐遁,或者寄托在未来,他方。崇高的超脱,平淡的现实,不能和谐合一,确是人间的痛事。到释尊即人成佛,才把这二者合一。由於佛性是人性的净化究竟,所以人人可以即人成佛,到达「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结论。
佛教的本质,是平等而非阶级的,自由而非压制的,集团而非个人的。从佛陀的本质──正觉缘起的内容中,展为活跃无限止的生命,都表显在僧团,因僧团的存在而存在。僧团的组织,可说是法性具体的显现。因此,佛法的存在,并不以殿宇、塑像、经典来决定,在有无吻合佛陀本怀与法性的僧团。“佛法弘扬本在僧”的僧,不是伟大的个人,是一个推动佛教的和乐共存的自由集团,不是深山中一个一个的隐者。那家庭化、商业化的,更是“出佛身血”,与佛无缘。
佛陀是人间的,我们要远离拟想,理解佛在人间的确实性,确立起人间正见的佛陀观。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远离俗见,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见佛陀的体验,也就是把握出世(不是天上)正见的佛陀观。这两者的融然无碍,是佛陀观的真相。在大乘佛教的发展中,如果说有依人乘而发趣的大乘,有依天乘而发趣的大乘,那麽人间成佛与天上成佛,就是明显的分界线。佛陀怎样被升到天上,我们还得照样欢迎到人间。人间佛教的信仰者,不是人间,就是天上,此外没有你模棱两可的馀地。请熟诵佛陀的圣教,树立你正确的佛陀观∶“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
树立正确的佛陀观,是研读《妙云集》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世界佛教思想异象纷呈的时代潮流中,回归佛陀教育的本怀、追溯佛法的源流显得犹为迫切,唯有透过正本清源的佛法,才能指导我们的人生在不断地增进与净化中获得解脱与自在。
四、教学研读《妙云集》之课程设置与学习计划
根据《妙云集》的精神特色与思想体系,按照教学研读的宗旨目的及方法次第,将《妙云集》之课程设
置与学习做以下的安排:
1、基础佛法解读能力培养(第一学期)
①、主修课程:《成佛之道》、《学佛三要》
②、辅助课程:《佛在人间》、《我之宗教观》、《平凡的一生》(增注本)
③、参考书目:《人间佛教思想论集》、《青年的佛教》。《华雨集》第四册《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印顺导师著作总目-序》
④、读诵经典:《遗教三经》、《法句经》、《长阿含经》1至10卷,《妙法莲华经》。
⑤、辞书工具:《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印顺-吕澂佛学辞典》、《佛光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三藏法数》、《中国佛教辞典》。《印顺法师著作全集》电子版。《大藏经》电子版。
⑥、课时安排:密集型授课1周20节,1学期160课时。研讨报告1周1节,1学期15次。
⑦、教学目的:通过基础佛法的学习与训练,树立正确的佛陀观。正信三宝为佛法的总纲,修学应从归敬三宝、闻法趣入开始,综贯一切而向于佛道。
⑧、教学任务:主要完成《学佛三要》、《成佛之道》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佛学基础。同时,培养学僧自我解读的能力。
⑨、教学方法:采取教授、问答、复讲、抽查、考核等形式多样、互相配合、首尾呼应、一气呵成的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修生活积极性,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
⑩、教学要求:恭敬三宝,不生轻慢。正念专注,严谨治学。基础扎实,建立信心。多闻多思,勇猛精进。背诵《成佛之道》偈颂,熟读《学佛三要》。
2、基础进阶写作检索训练(第二学期)
①、主修课程:《佛法概论》、《教制教典与教学》。
②、辅助课程:《以佛法研究佛法》、《无诤之辨》、《大乘起信论讲记》。
③、参考书目:《华雨集》第二册《方便之道》、《太虚大师年谱》、《中国佛教思想论集》。
④、读诵经典:《杂阿含经会编》上、《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二十七卷。
⑤、辞书工具:《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印顺-吕澂佛学辞典》、《佛光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三藏法数》、《中国佛教辞典》。《印顺法师著作全集》电子版、《大藏经》电子版。
⑥、课时安排:密集型授课1周20节,1学期160课时。研讨报告1周1节,1学期15次。
⑦、教学目的:认识佛法的纲宗与特质,明了生命个体及其流转生死的原理,更进一步确立染净缘起的世界观及五蕴无我的人生观,从德行的实施原则中增进信愿、慈悲、智慧。
⑧、教学任务:系统掌握《佛法概论》各章节内容,以《教制教典与教学》中:论僧才之培养、谈修学佛法、学以致用与学无止境等为范本,完成第一篇论文的写作。
⑨、教学方法:课堂讲学,板书抄写,结合CD录音资料及专题讨论等形式,训练学僧的语言表达及阅读写作和系统组织的能力。
⑩、教学要求:熟记《佛法概论》二十章的目录,
掌握重点,并完成一百问答思考作业。对《佛法概论》中引用《阿含经》的资料查找原文,进行整理、翻译、编辑。
3、印度佛教嬗变历程回放(第三学期)
①、主修课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性空学探源》
②、辅助课程:《空之探究》、《宝积经讲记》、 《胜蔓经讲记》。
③、参考书目:《印度之佛教》、《原始佛教圣典集成》、《佛教史地考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及论师之研究》、《华雨集》第三册。
④、读诵经典:《杂阿含经会编》中、《中阿含经》选读、《维摩诘所问经》、《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
⑤、辞书工具:《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印顺-吕澂佛学辞典》、《佛光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三藏法数》、《中国佛教辞典》。《印顺法师著作全集》电子版、《大藏经》电子版。
⑥、课时安排:密集型授课1周20节,1学期160课时。研讨报告1周1节,1学期15次。
⑦、教学目的:通过《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学习,全面系统地认识和了解佛教在人间的嬗变历程,回归释迦世尊的本怀。从质朴的原始佛教进而理解空相应缘起的大乘,抉发出胜义与方便的脉络,确定学佛的中道正观。
⑧、教学任务:系统把握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的根本思想特质。透过《性空学探源》等的学习,重点研读佛法空义的真实内涵,并完成一至二篇关于阿含之空与般若之空的论文。
⑨、教学方法:提纲挈领指出各章节的中心思想,引导学僧独立完成课文的阅读与笔记的整理,结合课题的深入研讨,融摄所学内容加以发挥,增进思惟的逻辑性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⑩、教学要求:熟记《印度佛教思想史》、《性空学探源》的目录。搜索导师著作中引用的经论,并分类整理,以便于写作参考之用。
4、大乘三系概况分类认知(第四学期)
①、主修课程:《成佛之道》第五章、《如来藏之研究》、《唯识学探源》。
②、辅助课程:《般若经讲记》、《摄大乘论讲记》、《药师经讲记》、《净土与禅》。
③、参考书目:《华雨集》第一册《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佛法是救世之光》、《华雨香云》、《法海微波》。
④、读诵经典:《杂阿含经会编》下、《解深密经》、《楞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⑤、辞书工具:《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印顺-吕澂佛学辞典》、《佛光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三藏法数》、《中国佛教辞典》。《印顺法师著作全集》电子版、《大藏经》电子版。
⑥、课时安排:密集型授课1周20节,1学期160课时。研讨报告1周1节,1学期15次。
⑦、教学目的:继续对大乘三系进行分类研读,但以性空唯名论的思想为主,一以贯之的是中观正见的确立与菩萨大行的实践,从深观与广行的认知中,引发为法为教为众生的悲愿,激发理智的宗教情操。
⑧、教学任务:完成《成佛之道》第五章的学习,结合《唯识学探源》与《如来藏之研究》,深入细致地了解三系之不同适应及演变过程,并根据所学内容整理三系大纲写作论文。
⑨、教学方法:在法师的督导下,运用消文释义、补充资料、借题发挥、归纳总结等方法,训练学僧的讲解能力。同时,模拟学术论文的标准格式进行写作训练,以提高学僧的写作水平。
⑩、教学要求:根据《如来藏之研究》、《唯识学探源》的目录,顺藤摸瓜,蠡清脉络,把握重点。另外,引导学僧试讲《金刚经》,并完成一篇论文。
5、中观思想系统学习讲述(第五学期)
①、主修课程:《中观论颂讲记》、《中观今论》。
②、辅助课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③、参考书目:《中论》、《十二门论》、《七十空论》、《回诤论》、《大智度论》
④、读诵经典:《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选读(150卷)、《放光般若》二十卷。
⑤、辞书工具:《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印顺-吕澂佛学辞典》、《佛光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三藏法数》、《中国佛教辞典》。《印顺法师著作全集》电子版、《大藏经》电子版。
⑥、课时安排:密集型授课1周20节,1学期160课时。研讨报告1周1节,1学期15次。
⑦、教学目的:系统深入地学习性空唯名论的主要典籍,探讨圣龙树菩萨综贯南北大小、性相空有的般若中观思想,进而抉发释尊本教的第一义,为正法久住而精勤修学。
⑧、教学任务:通过《中观今论》与《中观论颂讲记》的学习,就“《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通论《阿含经》的根本思想,抉择《阿含经》的本意所在。”这一论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完成相应的论文写作。
⑨、教学方法:由法师带动组织《中论》学习大纲,对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辨析讲述,其余部分由学僧配合完成。为了使中观的学习与应用得到统一,可阶段性地进行禅观的修学训练。
⑩、教学要求:背诵《中观论颂》,以及《中观今论》中引用的颂文。引导有兴趣与能力的同学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缩编成15万字左右的略论。
6、提交论文通过答辩毕业(第六学期)
①、主修课程:《中观论颂讲记》、《中观今论》。
②、辅助课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③、参考书目:《中论》、《十二门论》、《七十空论》、《回诤论》、《大智度论》。
④、读诵经典:《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选读(150卷)、《放光般若》二十卷。
⑤、辞书工具:《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印顺-吕澂佛学辞典》、《佛光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三藏法数》、《中国佛教辞典》。《印顺法师著作全集》电子版、《大藏经》电子版。
⑥、课时安排:密集型授课1周10节,1学期80课时。研讨报告1周1节,1学期5次。
①、教学目的:检验三年来的教学成果,达到高等佛学教育的水准。通过论文答辩的形式,取得相应的成绩,可作为中等佛学院讲师。
②、教学任务:布置论文题目,指导学僧完成论文写作,协助提供写作相应的参考资料。
③、教学方法:回顾与总结《妙云集》根本精神与特色,掌握印顺导师佛学思想的基本理念,进而从阿含、般若等各个思想领域,探寻佛法的真谛,以三法印作为研究佛法的根本准则,为高等佛学教育的开展提供经验与方法。
④、教学要求:按照当代标准论文格式,完成字数在8000以上的论文一篇。要求:紧扣主题、层次鲜明,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引文有据。
上来将研读《妙云集》之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行了详细周密的安排,不足之处仍需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补充与调整。
五、教学研读《妙云集》参考书目附录
1、《印顺导师传》潘煊著
2、《人间佛教的播种者》释昭慧著
3、《怎样读妙云集》宏印法师著
4、《妙云集导读-正闻篇》宏印主编
5、《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邱敏捷著
6、《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蓝吉富编
7、《妙云华雨的禅思》吕胜强编
8、《妙云法雨》菩提法师编
9、《佛教的原点》水野弘元著
10、《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庄春江编著
11、《学佛的基本认识》庄春编纺著
12、《阿含经》随身剪辑庄春江编著
13、《杂阿含经》导读黄家澍编著
14、《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释性广著
15、《部派佛教》实相篇、业果篇释悟殷著
16、《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名释昭慧著
17、《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论》上、下册吕澂著
18、《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著
19、《中观与瑜伽》惠敏法师著
20、《中阿含经》二十选庄春江编著
《《妙云集》教学研读大纲》全文阅读结束。